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永存镰状窦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镰状窦患儿的MRI资料,均行MR平扫,获得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4例增强扫描,1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 5例中,1例合并Dandy-Walker畸形,1例合并小脑蚓部肿瘤。其余3例未见合并静脉窦血栓或肿瘤压迫等导致静脉窦异常开放因素,直窦存在正常引流功能,考虑永存镰状窦。结论 MR T1WI序列矢状位图像以及增强MRV图像对永存镰状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MR诊断永存镰状窦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状窦(falcine sinus)是胎儿期颅内正常的静脉窦,连接大脑大静脉(vein of galen)与上矢状窭后份之间的硬脑膜静脉通道,由2层硬脑膜构成,镰状窦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即关闭,如果持续存在至出生后,则常伴随大脑太静脉异常。我院在开展MR检查的1年内就遇到5例永存镰状赛(persistent falcine sinus),现报道5例永存镰状窦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大脑深静脉发育异常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提高对永存镰状窦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9例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永存镰状窦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结果:9例永存镰状窦患者,常规MRI均显示大脑镰后部条状流空血管影自大脑大静脉向上引流至上矢状窦中、后三分之一处,其中1例合并顶枕部脑膜膨出、直窦缺如及小脑幕发育异常,1例仅合并直窦发育不良,3例合并动静脉血管畸形,1例合并低颅压综合征,余3例表现为孤立永存镰状窦。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清晰显示大脑大静脉经开放的镰状窦向上引流入上矢状窦。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增强扫描T1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静脉重建图像也可清晰显示永存镰状窦的形态及走行。结论:永存镰状窦MR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MRV、MRA及SWI等多种扫描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对永存镰状窦全面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人永存镰状窦的64层CTA表现,提高对大脑深静脉发育异常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对9例经CTA诊断为永存镰状窦的成人患者,采用MSCT重组技术对成像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因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病变而接受CTA检查。永存镰状窦显示从大脑大静脉或直窦前部与上矢状窦中后1/3处或邻近的条带状血管样结构。结论 64层CTA是成人永存镰状窦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厚恺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2,27(5):571-571
永存镰状窦是一种少见的颅内静脉发育变异,因发病率很低,所以容易被漏诊.根据Ryu[1]的统计,永存镰状窦的发病率约2.1%.病例资料 患者,女,20岁,因意识障碍来我院就诊.患者7~8岁时开始出现抽搐症状,无意识乱走,症状持续数十年,环境嘈杂时易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RI技术研究枕下海绵窦及其周围血管的正常表现和相互位置关系。方法 对 14 0例正常中国人枕下海绵窦及周围血管行MRI扫描 ,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测量。用SAS(6.12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状面上 ,枕下海绵窦呈不规则形 ,上下径平均值右侧为 (7.91± 1.3 8)mm、左侧为 (8.0 5± 1.49)mm ,双侧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在 0~ 2 0岁年龄段 ,随年龄增长 ,枕下海绵窦逐渐变大。结论 MRI是评价枕下海绵窦及其周围血管的准确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主动脉窦的MR表现和主动脉窦瘤的MR诊断。材料和方法:筛选心脏检查病例正常组39例,主动脉窦瘤或可疑窦瘤组4例,行体轴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门控成像。对各成像位置上主动脉窦作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结果:正常主动脉窦以冠状位显示最佳,但仅能显示无名窦和左窦;矢状位显示欠清,主要显示右窦,部分可显示无名窦。形态学可分为二种:1括弧形(34/39),对称或不对称,包括双括弧(32/39)和单括弧(2/39);2双钩形(4/39),4例均对称。横断位上变异大。冠状位上正常左窦弧度120°±34°,无名窦弧度113°±29°,总平均弧度116°±32°,正常值范围116±63°(95%可信区间)。矢状位上右窦较小且显示欠清,难以测量。主动脉窦瘤表现为1破裂征;2凸入征;3窦弧度明显超过180°;4单个窦腔改变。结论:MRI常规门控T1W成像可良好显示主动脉窦,弧度测量有助于窦腔评价;典型表现有助于主动脉窦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硬脑膜窦血栓形成:CT,MR表现及诊断误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硬脑膜窦血栓约占青壮年中风病人的1% ̄2%,硬脑膜窦血栓的早期,准确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血栓向大脑静脉逆行性扩展导致的脑梗塞及死亡,本文阐述了硬脑膜窦血栓常见的影像表现及诊断误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副窦黏液囊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鼻副窦黏液囊肿的术前CT和MR表现.结果 23例中囊肿单发20例,多发3例,共26个囊肿.其中15个筛窦囊肿,7个额窦囊肿,3个蝶窦囊肿,1个上颌窦囊肿.囊肿多较大,窦腔膨胀扩大,3例见窦壁吸收破坏.CT平扫囊肿多为肌肉样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缘光滑,境界清楚.T1WI多呈高信号或等信号.结论 鼻副窦黏液囊肿CT和MR表现有特点,通常能够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0.
硬脑膜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硬脑膜窦血栓形成 (DST)头颅MRI及MRV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2 0例DST患者的MRI及MRV表现。结果 MRI典型表现为硬脑膜窦内正常流空效应消失 ,代之以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横窦 -乙状窦、上矢状窦、直窦 ,部分患者伴有皮质引流静脉及脑深部大静脉受累。MRV示受累静脉窦全程或节段性闭塞 ,病变部位和范围与MRI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MRI及MRV可直接识别血栓 ,是目前无创性诊断DST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人枕窦MRV表现.方法 对120例正常人进行T1WI、T2WI、T2WI-FLAIR、DWI磁共振检查,并用3D-PC法进行枕窦MRV成像,观察枕窦的MR表现.结果 (1)枕窦的显示率为27.5%.(2)枕窦的形态表现为中央型26例,外侧型5例,双侧型2例.(3)枕窦引流直窦血流22例,引流窦汇血流10例,引流横窦血流1例.(4)33例存在枕窦中,22例横窦缺如或发育不良;16例乙状窦缺如或发育不良.结论 MRV是显示枕窦解剖形态的有效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MRV、DS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部影像学检查诊断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并发CVST患者CT、MRI、MRV、DSA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6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6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DSA检查1例.结果:6例患者的头部CT、MRI、MRV、DSA成像均有异常表现.表现脑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受累间接征象的CT 5例、MRI 6例,其中出血性梗死4例.同时表现纵裂内高密度索带征及高密度三角征直接征像的CT 1例,表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T1为等信号、T2为等及低信号直接征像的MRI 2例.表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显影中断、显示不清、或者局部信号缺失的MRV 4例,其中1例表现出两侧静脉分枝显影不均,一侧静脉分枝显影明显减少的征象.显示上矢状窦不显影的DSA 1例.结论:头部CT、MRI、MRV和DSA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MRI+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CT及MRI+MRV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MRV检测脑静脉窦血栓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WI、T2WI和VEN/3D/PCA。结果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WI和T2WI多检测出CVT3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MRV可以准确无创的诊断CV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症状性枕叶癫痫的病变类型,总结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7例均经临床、病理或典型影像学表现证实的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S和SPECT检查资料.结果 37例患者枕叶病变分别为枕叶脑皮质发育不良4例、灰质异位4例、脑裂畸形3例、脑软化灶及瘢痕10例,枕叶钙化3例,动静脉畸形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炎性肉芽肿2例、脑脓肿1例,线粒体脑肌病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结论 症状性枕叶癫痫病变种类复杂多样,影像检查对致痫灶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理解,对50例单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常见的病理变化。方法收集50例耳鼻喉医院病理证实下的CT扫描单侧鼻腔鼻窦病变,分析这种病变的CT影像表现,并讨论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鼻息肉15例;乳头状瘤8例;霉菌性鼻窦炎10例;鼻腔鼻窦癌2例;骨瘤5例;囊肿10例。结论单侧鼻腔鼻窦常见病变有不同图像,CT扫描的性能和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海绵窦综合征又称FLTX综合征Ⅱ或Foix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变累及海绵窦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引起以痛性眼肌麻痹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本文回顾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43例海绵窦综合征的CT、MRI及DSA表现.分析海绵窦综合征的病因、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诊断上颌窦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回顾分析了CT诊断的53例上颌窦疾病,经手术病理证实。CT扫描提示上颌窦炎性病变23例,息肉样病变7例,囊性病变9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9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与病理诊断对比基本符合,仅1例(2%)为假阳性。在诊断上颌窦疾病方面,CT可以解决一些传统难题,如提高对窦壁周围组织估计的正确性,可证实肿瘤对翼部、咽部及鼻腔的侵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超越了平片及多轨迹体层,得以确定软组织、骨壁及含气腔的隐匿性变化,加上增强扫描可推测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对于鉴别囊肿、脓肿、良恶性肿瘤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平扫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和征象.结果 8例均单侧发病,累及眼眶、上颌窦、鼻腔与额面部.CT表现:8例眼眶底壁下凹、眼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比对侧增厚;8例上颌窦前后壁内缩、窦腔体积缩小及患侧上颌窦黏膜增厚.6例上颌窦后壁周围肌肉脂肪间隙较对侧增宽.8例鼻中隔偏曲并双侧颧面部不对称、患侧颧骨向内凹陷.MRI表现:8例眼球向下移位、眼眶底壁向下塌陷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扩大;8例上颌窦黏膜增厚;5例患侧中鼻道扩张伴中鼻甲萎缩;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8例患侧颧面部不同程度凹陷、相应脂肪组织增厚.结论 患侧眼眶底壁下陷、眼球下移,窦壁骨质凹陷引起的上颌窦体积缩小、黏膜增厚以及额面部凹陷是隐匿性鼻窦综合征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