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属结肠癌高危人群,结肠粘膜常有异型增生发生。结肠癌切除标本中也常发现粘膜异型增生,所以异型增生被认为是慢性结肠炎的癌前病变。为此,作者对有全结肠炎7年以上病史的170例病人作了5年多的监视随访研究,着重于异型增生的X线表现。方法:第一年所有病人作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结肠镜检查以及多部位的随意活检;第二年重复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第三年重复结肠双对比造影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第四年以后结肠镜活检和结肠双对比造影交替进行。如果发现异型增生或癌等病情,则予以严密随访、活检或作结肠切除。放射科医师回顾阅读全部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非隆起性可疑病变,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慢性炎症。对可疑病灶行卢戈氏碘染色,微探头超声引导下对卢戈氏碘不染色区、浅染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确诊为鳞癌10例(16.4%),其中早期食管癌6例,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炎,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后再次取活检(1~3次)证实为食管癌;不典型增生18例(29.5%),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炎症33例(54.1%)。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对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而活检阴性的病理需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节段性结肠结核常可累及升、横结肠或乙状结肠,累及直肠并不常见且缺乏特异性。本研究描述孤立性直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结果。 方法:1991~1994年发现的8例直肠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4.6岁)。孤立性直肠结核的定义为钡剂造影发现病变局限在直肠,而小肠和结肠无病变。患者均作以下检查:血像、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小肠和结肠的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查以及直肠活检。每例患者取6~10块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2~4块作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对初次活检不能明确诊断者,反复活检至少2次。直肠结核的诊断根据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1)内镜下有结核的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评价结肠上皮下增厚胶原带的发生率,其与腹泻和临床的关系.在三年半期间(1985.5~1989.1),从6254次结肠镜检中获取3323块活检标本,发现40例(占病例总数的1.5%)患者结肠上皮下胶原带增厚超过10μm。对这40例患者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组织学病变伴有以下临床特征:常伴有慢性腹泻(36例,占90%),常伴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8例)、炎症性关节病(6例)。所有病例均有显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6例严重水样腹泻患者,X 线钡餐及内窥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经从外表正常的结肠取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确诊为全结肠炎。6例中,女4、男2例;年龄39~62岁。均主诉腹泻,病程3个月~25年。每日大便量最多时达900~2,100ml,平均超过500ml(正常50~250ml)。平均每日大便6次,为稀烂或水样便,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无带血。患者无剧烈腹痛,但均有腹部不适和乏力。5例体重减轻3.2kg 以上,2例踝部水肿。所有患者先前都接受过对症治疗,腹泻无明显好转。全部患者均接受过数次乙状结肠镜检和至少1次的全结肠镜检,结果正常。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过双重  相似文献   

7.
美国癌肿学会推荐对结直肠癌非高危人群作二级预防,即从40岁开始每年一次肛指检查,50岁开始作大使隐血试验和可曲式乙状结肠镜(FS)检查,如发现腺瘤,需作全结肠检查,以期发现和切除同时发生的肿瘤性病变,并定期随访切除再生病变。如FS未发现腺癌的指征,无需作常规检查近段结肠,每3~5年做一次FS检查既足够。作者选择114例大于50岁男性受试者,均无任何结直肠肿瘤的症状和体征,结肠镜检未发现如溃疡性结肠炎或息肉等肿瘤危险因素,直系亲属也无结直肠病史。同期内做FS和结肠镜的全结肠检查。目的为确定男性病人中FS(长60cm)能达到肠段内无腺瘤而近侧结肠有孤立性腺瘤的发生率。结果114例中47例(41%)发现腺癌共88枚,直径为2~2.5 mm·10%大于1.0cm。其分布直肠为13(15%),乙状结肠24(27%),降结肠11(13%),横结肠12(14%),升结肠16(18%),盲肠12(14%)。FS未发现有腺瘤的84例中17例(20%),结肠镜发现其近侧结肠有腺瘤,FS发现有腺瘤的30例中9例(30%)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对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染色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用0.5%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域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实验组发现不典型增生31例(43.7%),早期胃癌8例(11.3%);对照组发现不典型增生23例(31.1%),早期胃癌4例(5.4%),实验组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注药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对106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内镜Bc-9L导管将中、西药物混合液直接注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选用药物锡类散、肿痛安、维生素、替硝唑、免疫抑制剂等.局部给药后,采取特殊体位,保留药液3h以上,1次/d,每4wk~6wk为一疗程.本组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龄20岁~73岁,其中30岁~59岁85例(80.2%),病程6mo~15a以上,临床表现多以腹痛、腹泻、粘液便或粘液血便为主.病变部位在直乙状结肠64例(60.37%),右半结肠24例(22.64%),全结肠18例(16.98%).结果经4wk~6wk治疗症状体征消失,镜检溃疡愈合86例(81.14%),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镜检溃疡范围缩小超过60%者10例(9.43%),症状体征有改善,镜检溃疡范围缩小未达50%者10例,视为无效,本组治疗有效率达90.6%.结论经内镜直接局部注药对重复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最后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90例克隆氏病的243个直肠活检作了回顾性估价。90例男女均等。第一次活检时病人年龄6~77岁间,绝大多数为20~40岁。35例仅结肠有病,43例结肠和小肠均有病变,7例仪限于小肠。20例有肛周病变。90例中85例的活检是在疾病活动期取的,98个活检标本(40%)取自外观正常的直肠粘膜,78个活检(32%)取自病变粘膜,67个活检(28%)没有记录采样处粘膜的形态。另从60例(包括克隆氏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结肠炎、其他疾病及健康志愿者)镊取148个活检,盲目地进行病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OLI单克隆抗体在老年人大肠粘膜活检中对粘膜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中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985年~1995年无症状查体的老年人56例大肠镜检查中发现的隆起性病变活检标本77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LI单克隆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各种大肠粘膜病变(正常27块,炎症9块,增生性息肉11块,腺瘤22块及腺癌8块)的表达情况,对结果进行讨论.结果COLI表达阴性者33/77块,其中31块为无增生上皮(940%)。表达阳性者25块,其中12块(480%)为腺瘤或腺癌;表达++者13块,其中有12块为不典型增生上皮(920%),表达+++者6块,均为大肠腺癌(100%).结论COLI是大肠粘膜鉴别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疣状胃炎的人口学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内镜下诊断为疣状胃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并对可疑患者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分析内镜特征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3 676例患者中459例(10.61%)内镜下诊断疣状胃炎,40岁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40岁以下的患者。54例取活检,病理学诊断为慢性炎34例(62.96%),其中伴有腺体增生者11例(20.37%),其中1例呈绒毛管状增生;肠上皮化生者13例(24.10%);异型增生者10例(18.52%),其中轻度型增生3例(5.56%),中度异型增生3例(5.56%),高度异型增生4例(7.41%)。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0岁以上的患者较多,有肠化与异性增生发生时,对可疑患者应行内镜下精查,电子染色及NBI放大内镜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内镜及组织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估价朱明钦我院自1976~1990年进行全结肠镜检共2264例次,其中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64次(56例),占结肠镜检查数的2.8%,内镜检查中除详细描述溃结炎症病变所累及的肠段外,并常规作6个肠段的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预后。方法对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均超过10年;肠镜提示肿瘤性病变均为息肉样病变;2例为广泛结肠型结肠炎,1例为左半结肠型结肠炎;病理1例提示癌,2例活检组织提示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患者内镜下切除后经规范5-氨基水杨酸(5-aminosailcylic acid, 5-ASA)治疗及内镜下监测,病变处于黏膜愈合;1例癌变患者因未及时治疗,后期出现肿瘤多处转移。结论 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长,多见于广泛结肠受累的患者,以息肉样病变为主的肿瘤性病变可以内镜下切除,辅以规范治疗及监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直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并探讨延伸网络护理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导致患者病灶癌变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延伸网络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患者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病灶癌变前活检有不典型增生、激素的使用、未进行内镜随访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遵医行为明显高于护理前,GQOLI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病灶癌变前活检有不典型增生、激素的使用、未进行内镜随访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延伸网络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的动物模型,并检测该模型诱发的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二甲肼(20mg/kg)联合三循环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模型,HE染色观察结肠、盲肠黏膜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发生,免疫组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剂量二甲肼腹腔注射联合葡聚糖硫酸钠三个循环11只小鼠10周内共诱发4处原位癌,36处不典型增生,肿瘤主要位于远端结肠,单独二甲肼或葡聚糖硫酸钠处理无肿瘤发生。原位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β-catenin在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中均有表达。高度不典型增生(73.3%:2+)比低度不典型增生(30.0%:2+)表达强。p53在原位癌和大肠典型增生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单剂量二甲肼利葡聚糖硫酸钠合川在短期内能诱导实验小鼠结肠肿瘤发生。此模型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人肠癌的研究可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立慢性结肠炎病名诊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近2 0年文献检索及消化病学专著的查找,发现现在的高等医药院教材《内科学》和大型内科专著中无慢性结肠炎病名[1~7] 。而临床上确实存在“慢性结肠炎”诊断,据不完全统计,近2 5年国内的医学杂志关于该病的诊疗研究报道达772篇,这使临床和科研面临尴尬和困扰,因此,建立慢性结肠炎病名诊断及诊断标准十分必要。1 临床上确实存在“慢性结肠炎”患者临床上常见有反复腹痛、腹泻、稀便或便秘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病史患者,而结肠镜检仅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小片状糜烂,或结肠粘膜血管影纹理粗乱、网状结构消失,或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HP并非胃癌的直接致癌物,而是通过对胃粘膜的损伤,促进病变发展的条件因素,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高。我们通过研究HP感染与胃粘膜PCNA、TGF-betal表达的关系,探讨HP可能致癌机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1999年2月~2000年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110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0例,不典型增生(DYS)30例和胃癌(GCA)30例。每例取新鲜胃粘膜5块(胃窦及病灶部),其中一块立即行尿素酶试验,另外4块胃粘膜用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  相似文献   

2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是病变侵犯整个结肠和病程>10年的患者,以及儿童时即发病,初病时病情较重,成为慢性活动性病变者,易发生结肠癌。癌肿的症状易与结肠炎的相混淆,且癌肿可能是多中心性、平坦和浸润性的,不易被X线检查发现。Morson与Pang报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癌变者的直肠活检标本中有癌前期病变——上皮间变,以后还发现这种间变可以不发生在直肠而散发于结肠。由于结肠镜检查的进展,已可从结肠各部作活检来查清有无间变。作者等对7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了结肠上皮间变与癌之间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