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果分布状况及其与HBV-DNA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7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115例、HBeAg阴性组62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检测HBs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BV-DNA,贝克曼AU6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监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统计分析组间HBsAg与HBV-DNA含量的差异性,各组内血清HBsAg与HBV-DNA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数据以中位数与四分位数表示,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中HBsAg与HBV-DNA含量(对数转换后表示)分别为4678.5 IU/ml(2806,6128.7)、2770.0IU/ml(1228,5440);5.56(3.86,7.54)、3.66(3.16,4.5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阳性组中HBsAg与HBV-DNA总体存在相关性(r=0.537,P<0.01),在HBV-DNA处于103 ~ 105、105~ 107、> 107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05、0.443、0.712(P均<0.05).HBeAg阴性组HBsAg与HBV-DNA间相关系数为0.22,P=0.083;在HBV-DNA≤104IU/ml与>104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03和0.08;在ALT、AST升高与正常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3和0.17.两组定量HBsAg与主要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含量可反映HBV-DNA复制程度,可辅助衡量肝脏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2.
ERCP、MRI、螺旋CT对胰胆管疾病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ERCP、CT、MRI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8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者均行ERCP、CT及MRI检查。本组经过手术,活检,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4例。20例为胰腺癌,10例胆管癌,7例为慢性胰腺炎,4例胆道蛔虫。结果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ERCP97.7%.CT90%,MR146%;胰腺癌ERCP100%,CT90%,MRI93%;胆管癌ERCP80%,CT90%,MR160%;慢性胰腺炎ERCP85%,CT100%,MRI71%;胆道蛔虫ERCP100%,CT75%,MRI无病例。结论ERCP对胰胆管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是可靠的诊断手段。CT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且无创伤。MRI对梗阻型确诊率较高,且可观察周围组织情况有无创伤。所以,三种检查方法可以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3.
全成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2):280-281
目的:研究胰胆管扩张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胰腺癌和36例慢性胰腺炎的CT资料。结果:胰腺癌主要特征包括:①胰腺癌多来源于导管上皮,常堵塞胰管引起梗阻远段的扩张,并多在胰头肿块处截断(16例,占80%);②胆总管扩张,并突然截断(27例,占87%),并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19例,占38.8%);③双管征(19例,占38.8%)。慢性胰腺炎组的主要特征为:①正常主胰管,在胰头部分的最大内径为3mm,向体尾部逐渐变细。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多呈不规则型串珠状并贯通病变区(7例,占77.8%),部分可见钙化或结石(5例,占13.9%)。②扩张的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7例,占100%)。结论:胰胆管CT表现的形态特征对胰腺癌与悒性胰隙痛的诊断有答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舒  马凯  宝欣  秦鸿绵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6):129-130
目的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TCP)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MTCP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中行CT检查50例,B超检查50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12例,超声内镜检查(EUS)10例。结果上腹痛是MTCP的主要临床症状。肿块位于胰头部者42例(84.0%),胰体尾部者8例(16.0%)。术前诊断为MTCP32例,胰腺癌1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MTCP44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腺癌6例。结论MTCP应及早手术,多可获得满意疗效,并对减缓疾病进程有利。  相似文献   

5.
血清GPDA,γ-GT与AL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甘氨酰脯氨酸二肽酶(GPD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与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水平,提高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价值。方法:GPDA,γ-GT与ALP均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肿瘤患者328例。结善:肝癌组三项酶活性与胃癌组、肺癌组、直肠癌组及对照组比较均高于其他各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肝癌组三项阳性率与其他肿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GPDA.γ-GT与ALP可提高对PHC定性诊断水平.在疗效监测方面可为临康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中 CT 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23例,以及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3例,均给予 CT 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 CT 检查结果。结果:经过对比可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胰腺肿胀、弥漫性强化减低,局灶性密度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肾脏受累方面与胰腺癌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在钙化、假囊肿形成、胰管不规则狭窄及扩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时,CT 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升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检测39例胰腺癌和19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53蛋白和IGF-r的表达,并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及不同分化程度胰腺癌组织中p53蛋白和IGF-r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1)p53蛋白、IGF-r的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浆中,细胞分布不均匀;(2)胰腺癌组织中p53蛋白、I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66.7%,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5.2%、36.8%)(P〈0.05);(3)高分化胰腺癌中p53蛋白、I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3.3%,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胰腺癌(81.8%~92.3%、76.9%~81.8%)(P〈0.05)。结论:(1)p53抑癌基因突变与IGF-r的异常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p53蛋白、IGF-r的过度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3)p53蛋白与IGF-r可以作为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和进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8.
丁全华  张优萍  李建阳 《浙江医学》2014,(24):2015-2017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栓剂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拟施行ERCP手术的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氯芬酸钠组、生长抑素组和安慰剂常规治疗组,每组80例,观察其术前、术后4、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并评估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ERCP术前血清淀粉酶均为正常值。双氯芬酸钠组及生长抑素组术后4、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双氯芬酸钠组术后4h血清淀粉酶水平低于生长抑素组(P<0.01),但术后24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双氯芬酸钠组及生长抑素组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双氯芬酸钠组与生长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及生长抑素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双氯芬酸钠组与生长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氯芬酸钠栓可有效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双氯芬酸钠与生长抑素均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且双氯芬酸钠比生长抑素在应用便利性及经济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临床预警指标和筛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胰腺癌的预警指标,建立筛查方案。方法 于1996年10月-2000年6月及2002年2月.2004年3月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对胰腺癌患者270例,胰腺良性疾病131例,非胰腺癌良性消化道疾病191例,正常人272例,进行各种影像检查(包括B超、CT、ERCP、EUS、DSA)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CA199和CA242、大便K-ras、p53,胰液、十二指肠液K-ras突变检测)进行评估。结果 胰腺癌影像诊断中EUS及ERCP具有最高准确性,K-ras在胰腺癌胰液中突变率为84.4%,十二指肠液中为83.3%,大便中为83.3%,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诊断胰腺癌敏感性分别为78.4%和68.3%。结论 大便K-ras、CA199、US的联合试验可使敏感性提高,作为第一步胰腺癌筛选指标,如果可疑则进行CT检查,EUS和ERCP等有创伤性检查作为第三步。  相似文献   

10.
超声内镜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胃镜(频率为7.5MHz和20MHz)、水囊法结合水充盈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RAPK患者进行EUS检查,并与腹部B超(US)、CT、MRCP和ERCP比较。结果32例RAP病因诊断中,阳性率:B超为53.1%(17/32),CT为56.3%(18/32),MRCP为59.4%(19/32),ERCP为84.4%(27/32),EUS为90.1%(29/32)。EUS与ERCP诊断符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超、CT和MRCP(P〈0.05)。EUS对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胆管肝吸虫感染的诊断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93.3%(14/15)、100%(6/6)和100%(3/3)。结论EUS诊断胆道微小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微小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对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在慢性胰腺炎(C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已确诊的CP64例,分析超声(US)、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在CP中的作用。结果CP各种影像学检查敏感性依次为MRCP(83.0%)、ERCP(87.5%)、CT(68.6%)、US(64.1%)。结论各项影像学检查中MRCP及ERCP为诊断主要依据,CT及US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189例慢性胰腺炎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3年-1999年8月收治的189例慢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8.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患者性别比例,男:女为2.1:1。发病1年内确诊率为51.3%,5年确诊率80.4%。CT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诊断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1.9%者因胰瘘、腹腔感染、败血症于术后第7天死亡。术后98%的患者主诉腹痛明显减轻。结论 慢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手术时机的掌握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患者生存质量和疾病进程的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肺癌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降钙素(CT)水平的测定,分析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ALP、CT水平的变化,并评价其监测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行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根据骨转移诊断标准将肺癌患者分为未骨转移组(48例)和骨转移组(32例),并对80例肺癌患者及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ALP、CT水平测定,比较各组患者间血清ALP、CT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联合检测来评价其监测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ALP、CT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肺癌骨转移组患者血清ALP、CT水平明显高于未骨转移组(P<0.01);患者血清ALP、C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s,AUC)分别为0.715、0.760,患者血清ALP的敏感性为69.400%,特异性为79.600%,血清CT的敏感性为61.900%,特异性为84.600%;通过联合检测可将敏感度提高至85.000%,特异度提高至93.333%。结论:血清ALP、CT可作为肺癌骨转移的初筛及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玉成  单叔煤  徐敏 《医学综述》2009,15(13):2074-207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RCP和ERCP在肝内胆管占位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52例均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内胆管占位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胆管三维容积重建(SCTC)处理,对胆管占位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其中有12例患者还进行了MRCP和ERCP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和随访观察。结果64层螺旋CT对肝内胆管占位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及94%,MRCP和ERCP对肝内胆管占位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及78%、80%。结论64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无创、清晰、立体显示胆管结构,提高术前对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率,对肝内胆管占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ERCP和MRCP对64层螺旋CT很难作出定性诊断的病例起到一个辅助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ERCP对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ERCP检查24例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并对其中11例合并梗阻性黄疸和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人及时行内镜下鼻胆引流术(ENBD)治疗。结果:按Todani的分类标准,ERCP检查发现Ⅰ型胆管囊肿14例(58.3%)、Ⅳa型8例(33.3%)、Ⅴ型即Caroli’s病2例(8.3%),其中包括囊肿癌变3例,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J)4例。ERCP对胆管狭窄范围的判断及APBDJ的诊断优于CT及B超。ERCP治疗10例,包括胆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2例,胆管炎2例,囊肿癌变2例。ERCP治疗后1周内病人血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结论: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Ⅰ型最为常见,胆管囊肿癌变率高、易合并相关的肝胆系统疾病。ERCP对胆管囊肿及APBDJ的诊断和分类较B超和常规CT检查更为直观、准确。ENBD治疗可迅速缓解梗阻性黄疸和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症状,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胰腺癌CT及ERCP影像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胰腺癌的CT、ERCP特征,CT平扫及增强检查15例,ERCP检查10例,同时完成2项检查8例,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胰头癌11例,CT平扫及增强均示胰头形态、边缘、密度的改变,并对胆胰管扩张显示良好;2例无阳性发现(ERCP显示为阳性)。10例ERCP检查,均显示胰管闭塞、狭窄、破坏、以及胆总管扩张的改变。结论:CT、ERCP在早期胰腺癌的显示各有特点,两者结合应用,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86例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癌各种影像学诊断的优势互补。方法 对 86例疑为胰腺癌的病例分别进行胃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检查、ERCP、US、CT及腹腔动脉造影 ,并进行对比。结果 US最敏感 ,但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占 5 4% ;CT诊断准确率高 ,占 87% ;腹腔动脉造影和ERCP检查方法有一定的难度。结论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应首选US ,其次是CT ,不能确诊时再选用腹腔动脉造影或ERCP ,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HCC)及肝内胆管癌(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PPP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胰液K-ras 12密码子点突变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胰液中K-ras 12密码子点突变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内镜下置鼻胰管方法收集20例胰腺疾病的胰液标本,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胰液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点突变,与肿瘤标记物CA19-9及CEA检测结果比较.结果:12例胰腺癌患者胰液标本中K-ras突变率为58.3%(7/12);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标本K-ras突变率为12.5%(1/8),胰腺癌胰液K-ras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87.5%,阳性预示值为87.5%,阴性预示值为58.3%.同一组病例以血清CA19-9>37 U/ml、CEA>4.5 μg/ml为阳性界值.胰腺癌血清 CA19-9、CEA阳性率分别为58.3%(7/12)、41.7%(5/12).结论:K-ras基因突变与胰腺癌相关性好,胰液中K-ras 12密码子突变率高,特异性强,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初步筛选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