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参和西洋参虽然都有一个“参”字,但其用途是不一样的。人参性温,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大补元气,对于那些大病初愈、久病体虚而偏于气虚者,不失为一味良药。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怕冷,活动后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爱出汗、大便稀溏、血压偏低、脉搏无力等。作为一种温性的大补之品,人参在使用上应该严格把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人参配代赭石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一个经典药对,在治疗喘证的过程中有其独特效果。结合历代中医本草著作、经典条文及医案,探讨人参、代赭石治疗喘证的机理,认为人参可大补元气,补益肺脾肾气,使肺气宣降协调,肾正常纳气,脾气正常运化则喘证自止,主要应用于肺脾气虚之喘证;代赭石重镇降逆,重坠之性,驱浊下冲,主降肺胃之逆气,主要应用于胃气上冲犯肺之喘证。人参大补元气,补益太过可导致元气上逆,易加重喘咳;代赭石降逆配伍人参,可避免人参迫气上升太过。二药并用,一升一降,宣降相宜,以成安肺之功。通过探讨其性味及临床运用,发现二药配合对阴阳两虚型喘证的治疗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3.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5.
西洋参皂苷对心肌缺氧缺血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洋参(Panaxquiquefoliuml)为五加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中医认为西洋参归经入心、肺、肾三经,其味甘、微苦,性寒、属凉药。有补元气、益肺阴、清虚火、养胃生津止渴、清暑解酒、提神等作用。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  相似文献   

6.
李淑云 《中医杂志》2007,48(4):376-376
答:人参、党参、太子参都是临床常用的补益药,它们的功能主治不同,用量用法、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同,如人参的根主要含人参皂苷,党参的根主要含蒲公英萜醇乙酸脂和木栓酮等,太子参的根主要含糖果糖氨酸等。此三药来源不同,科属不同。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均甘平,主要归肺、脾经,都有补气之功能。人参大补元气,有补脾养肺,生津安神,复脉固脱之功能;党参则偏重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太子参则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能。三药都有补血作用。中医学十分重视气血的关系,气能生血,又能行血也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所以对于血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均可用补气生血之法。临床用药关键在于对证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人参,推古论今,补气之能冠群草;访贤查著,方用之多胜百药。本品甘补苦泄,补中微泄,使朴而不腻。长于大补元气,补气兼以益阴为其特点。归脾肺经,善补脾肺之气,归心经,能补心气。脾肺气足,五脏六腑之气皆旺。故既多峻补治全身,又多缓补治脾胃;既多用于补气,也可用于补血;既多用于助阳,也可用于益阴;  相似文献   

8.
正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茎,处方名称因其产地及加工制作的不同,而有野山参、园参、生晒参、高丽参、吉林参、移山参、白人参、红人参等多种。在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而古代临床方剂中用人参也是很多的,如唐《千金方》中收载的5300多个处方中,用人参的便有358个,可见其临床应用之广。中医学认为,人参性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之功,常  相似文献   

9.
人参芦──补气珍品温小琴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其气味是甘微苦、温。入脾、肺二经,功效是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其它药用部分还有参须、参叶、参芦等。历代医学家皆认为人参的地上根茎一“参芦”没有补益之功,不能与人参根同时入药,并沿袭传统习惯至今...  相似文献   

10.
人参皂苷对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始载于<本经>,味甘、苦,性平,入脾、肺、心经,传统中医学认为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补气生血的作用.在祖国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把人参列为上品,有"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记述.人参在临床上有重要功能,在很多方剂中列为君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按单体皂苷元所含羟基量不同分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两大类.近年来已有研究报道人参皂苷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诱导分化、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逆转耐药等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补气养血等作用,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近年研究表明,人参皂苷有抗白血病作用,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诱导凋亡、抑制增殖、诱导分化、逆转多药耐药,促进白血病细胞衰老等作用,同时还可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12.
花宝金教授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结合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指出老年食管癌患者脏腑亏虚、气机升降紊乱,气机升降失调是老年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为,核心病机为元气亏损,脾肝不升、肺胃不降,气滞痰瘀互结于胸膈。采用通利脏腑气机,调整脾、胃、肝之气机,补脾、肾之元气的方法,通利脏腑气机、培补元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芦金树 《中草药》1994,25(5):277-277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定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效,现市场多以人工栽培为主。野山人参系山野自生品,生长年限较长由几十年到百余年不等,故价格昂贵市场少见。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历代本草和医书大都认为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药,而对人参具有祛瘀血作用却很少有过记载。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的研究和中医老年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人参具有较强的祛瘀血作用。本文拟定就人参祛瘀作用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心、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唐容川遵先贤之旨,"伸古人所欲言,补前贤所未备",其《血证论》为人参辨析:"世以人参补气,便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气属阳,妄指参为阳药。"笔者现结合《血证论》所阐述水与气之间的关系,将人参补气生津、益元启源功  相似文献   

16.
人参临床常用为补益药物,为大补元气之要药,现多取其甘温补益之效。历代医家与现代教材一般都曰其为温性,用治气虚欲脱、脾肺气虚诸证,并且热证、阳气不虚者忌服。然全面考察古籍,不难发现唐代以前医书皆言其性塞,唐以后也不乏有诸多医家言其寒性。清·陈修圆《神农本草经读》云:“人参惟微寒清肺,  相似文献   

17.
梁志荣  黄明  李学辉 《河北中医》2003,25(8):596-598
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 ,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用药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现仅就其治肺用药特点略谈如下。1 脾肾旺则肺自强 ,补泻结合防治肺疾病肺虚者以气虚、阴虚为主 ,单纯治肺往往收效不著。必须根据虚则补其母应用培土生金法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六腑之气血皆赖脾胃以生 ,故肺脏虚证皆可培土以生之。在补土当中既注重气血的调理 ,又注意对脾阴的治疗 ,以达到阴阳协调平衡 ,肺金自旺 ,如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咳、肺虚喘咳、劳热咳嗽、肺虚咳衄等多用培土生金之补母法 ,补脾气用人参大补元气 …  相似文献   

18.
人参味甘、微苦而性微温,具有的"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无药可代,为中医古今治疗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各种原因所致人体元气耗散,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第一药。本文通过查阅10年的科研文献,从本草论述、临床应用、现代化学及药理研究等方面,综述人参大补元气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人参临床治疗危急病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歌诀】强身之王数人参,大补元气甘苦温。活血生津安智神,一切虚证不缠人。【释义】中药治疗虚脱危重病首选人参。人参甘、苦,性温,能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脱证;亦能益肺生津,用于热病气虚津伤口渴以及消渴证;能安神定智,  相似文献   

20.
《养生月刊》2006,27(12):I0001-I0001
一进入冬天,大家常会想到进补。人参有补气调中、生津宁神之功,是理想的补品。由于人参的品种甚多,功用不同,因此选用人参还是大有讲究的。但是在选用人参时,常遇到一个问题,即人参有许多种,如野山参、别直参、生晒参、西洋参、红参等,让人无所适从。现简要地介绍一些常用的人参及其功用。一般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山参又分为野山人参、移山人参。野山人参,生长期需要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具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养血安神的功效,是人参中价格最贵、功效最大的一种,但基本绝迹。目前最常用的山参多为移山人参。移山人参系采集较小的山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