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电针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关穴、天枢穴后,观察大鼠肠道疼痛敏感反应、情绪反应的变化,结合肠道辣椒素受体(TRPV1)阳性表达的变化,探讨不同穴位对IBS不同症状及肠道机制调节的效应差异,从而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部分效应机制。方法:将Wistar新生鼠在造模前分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为空白组)和模型组,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在Wistar新生鼠出生第2天后分别予以2周的醋酸灌肠及母子分离,并在其6周龄时予以肠道球囊扩张刺激3次。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以下简称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内关组及天枢组分别予以相应穴位的电针治疗,隔日1次,共5次。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实验和旷场实验来评价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和情绪心理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结肠中辣椒素受体免疫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疼痛反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及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结肠内TRPV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延长、水平运动次数增加、TRPV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5;P<0.05;P<0.01),且天枢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结肠内TRPV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1);两治疗组比较,天枢组大鼠的疼痛潜伏期较内关组明显延长(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内关、天枢穴对IBS的肠道敏感性及情绪心理作用存在效应特异性,而在结肠内辣椒素受体的表达上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对IBS大鼠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冰水灌胃法复制IBS模型,电针大鼠上巨虚穴,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体重及小肠推进率。结果:电针治疗结束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之间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肠推进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上巨虚穴可以明显改善IBS大鼠的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电针"足三里"穴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探讨其对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匹维溴铵组,每组15只。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结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小肠推进率、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后,电针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体质量及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胃排空率显著升高、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下调结肠Vimenti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IBS-D大鼠胃肠动力,对平滑肌细胞收缩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敏化穴位和非敏化穴位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各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加番泻叶灌服法建立D-IBS模型,通过观察D-IBS大鼠体表伊文思兰(EB)渗出点与穴位的相关性来确定敏化穴位。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分别选取敏化穴"大肠俞"和非敏化穴"心俞"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4、7d各组大鼠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稀便率、腹泻指数的变化。结果:D-IBS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与双侧"大肠俞"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双侧"大肠俞"穴是D-IBS疾病状态下的敏化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d后,电针敏化穴能有效降低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P0.05)。电针非敏化穴对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能有效改善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紊乱,其疗效优于非敏化穴"心俞",为电针治疗D-IBS提供了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大鼠模型肠道炎性物质的影响。方法三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20只。以高乳糖饲料喂养与束缚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假针刺组选取足三里穴外侧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作为针刺点。观察大鼠日常饮食及排便情况,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结构,ELISA定量检测肠道炎性因子IL-1β、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蛋白NF-κ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周时体重增长率降低(P0.05),近端结肠肠道炎性因子IL-1β、IL-6含量、结肠组织蛋白NF-κB表达均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体重增长率明显上升(P0.05),近端结肠肠道炎性因子IL-1β、IL-6含量、结肠组织蛋白NF-κB表达均降低(P0.05);假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有效改善IBS-D体重增长率,降低结肠黏膜组织炎性因子含量;同时调节结肠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减轻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菝葜提取物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SP、CGR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菝葜提取物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浆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乳鼠结肠PTCA球囊刺激法造IBS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阳性药组、菝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给药3周后,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大鼠血浆SP、CGRP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SP、CG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组大鼠血浆SP、CGRP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菝葜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P、CGRP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埋线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医康复门诊患者,筛选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的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埋线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及洛哌丁胺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8.0%(44/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3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p、Fp及Fp明显上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复发率2.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12.0%(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较匹维溴铵及洛哌丁胺治疗差异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太冲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液及肠组织中VIP和NPY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捆绑组、针刺组、药物组,采用慢性温和束缚应激联合孤养法加灌服番泻叶刺激大鼠,造成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足三里、太冲穴,药物组灌胃匹维溴铵,其余组灌服生理盐水.治疗后测定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浆、回肠和直肠中NPY显著升高;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回肠和血浆中VIP浓度明显降低,而对直肠中的VIP无影响.结论:血浆和肠黏膜中VIP、NPY的变化在IBS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太冲可以调节VIP和NPY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治疗IBS-D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合谷"和"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肠道敏感性和动力的影响,探讨其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合谷组和足三里组,每组10只。采用母婴分离、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的方法制备IBS模型。两穴位组从第9周开始给予电针治疗,隔日1次,共5次。通过Bristol便型分类法及改良的腹部回撤反射(AWR)法评估肠道动力和敏感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黏膜层及肌层5-羟色胺3A受体(5-HT3AR)的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3个造模组的Bristol评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Bristol评分明显上升(P<0.01),AWR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结肠黏膜层和肌层5-HT3AR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两穴位组的Bristol评分明显降低(P<0.01),AWR潜伏期明显延长、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P<0.05),结肠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印堂""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行为学及结肠辣椒素受体(TRPV 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不同主治功能的穴位对身心疾病不同症状疗效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Wistar新生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印堂组、天枢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并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法制备IBS大鼠模型。大鼠9周龄时印堂和天枢组分别给予电针干预,每次20min,隔日1次,共5次。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第1次收缩波潜伏期及90s内收缩波个数;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情绪心理行为,观察其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TRPV 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第1次收缩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肠内TRPV 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强(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枢组及印堂组第1次收缩波潜伏期延长及90s内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P0.05),天枢组垂直运动次数增多(P0.05),印堂组的垂直运动次数及水平运动次数均明显增多(P0.01),天枢组及印堂组结肠TRPV 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显著下降(P0.01,P0.05)。与印堂组比较,天枢组TRPV 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印堂""天枢"穴均可明显缓解IBS大鼠的腹痛并改善精神情绪的异常,电针"印堂"穴能更好地缓解模型大鼠抑郁样情绪行为,而电针"天枢"穴治疗腹痛效果较佳,二者对结肠内TRPV 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单刺天枢穴对IBS结肠慢波放电与自主神经平衡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了解单刺天枢穴治疗IBS的机制。方法 体质量200~250 g的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天枢组。采用避水应急法造模。造模结束后运用腹壁撤回反射(AWR)半定量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价。选用天枢穴,毫针刺入0.3 cm后接电针治疗仪,参数为连续波、2 Hz、1 mA、以肢体轻微颤动为度,连续20 min, 1次/d,连续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与天枢组相同时间相同方法进行抓取、固定,但不给予电针干预。麻醉状态下,使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标准Ⅱ导联的心电图。在距离盲肠端大约2 cm处的结肠埋置一对电极,电极相距约3 mm,连线与空腔脏器长轴垂直。采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结肠电信号进行记录。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治疗后,IBS大鼠的结肠慢波节律得到良好恢复,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增快快(P<0.001);LF、LF/HF显著降低(P<0.05,P<0.001)。结论 单纯电针天枢穴对IBS模型大鼠的结肠运动功能有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电针单穴(上巨虚)和腧穴配伍(天枢+上巨虚)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结肠功能调整作用的差异性,初步探讨天枢配伍上巨虚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90只,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8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慢性和急性应激相结合方法连续干预10 d制备IBS-C模型;造模结束后,造模组大鼠通过腹壁撤回反射(AWR)半定量评分结合应激后大便颗粒数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此筛选制备成功的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上巨虚组(10只)、腧穴配伍组(10只);2个治疗组连续电针干预治疗14 d,对各组大鼠记录结肠痛敏阈值以及结肠肌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乙酰胆碱(ACh)含量;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近端结肠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痛敏阈值降低(P <0.000 1)、结肠慢波频率以及振幅均升高(P <0.001或P <0.01)、血清ACh含量以及近端结肠ChAT蛋白含量均降低(P <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治疗后,结肠痛敏阈值升高(P <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自主神经平衡性的角度探索单独电针天枢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敏感性的调节机制.方法 选取体质量200~250 g的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采用避水应急法造模.造模结束后运用腹壁撤回反射(AWR)半定量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价.选用天枢,毫针直刺0.3 cm后接电针诊疗仪...  相似文献   

15.
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SP,VI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P物质(SP)和大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变化,探讨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肠康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番泻叶刺激加束缚应激的方法 4周,复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组ig马来酸曲美布汀15 mg·kg-1,肠康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肠康方1.1,2.2,4.4g·kg-1ig给药,正常及模型组ig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后,进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并采集腹主动脉血和盲肠上结肠组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SP和结肠组织VI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血浆SP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肠VIP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康方高、中、低剂量组AWR评分明显降低(P0.01,P0.05),血浆SP水平明显降低(P0.05),肠康方高、中剂量组结肠VIP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肠康方可能通过改善内脏高敏感性、降低血浆中SP的含量和升高结肠黏膜中VIP的含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上巨虚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干预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体质量(200±20)g的雄性清洁型Wistar大鼠61只,分为空白组(11只)和模型组(5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慢性和急性应激相结合方法连续干预10 d制备IBS模型;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通过腹壁撤回反射半定量评分结合应激后大便颗粒数与空白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此筛选制备成功的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天枢组(10只)和上巨虚组(10只);天枢组毫针直刺3 mm,上巨虚组毫针直刺5 mm,分别连接电针;模型组同电针组每天抓取并束缚固定20 min,不针刺;空白组不予以任何操作。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在浅麻状态下,运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不同扩张压力下诱发腹外斜肌放电所产生相对应的结肠痛敏阈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以及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远端结肠中SP-神经激肽1型受体(NK-1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痛敏阈值明显降低,血清SP含量以及远端结肠NK-1R受体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治疗后结肠痛敏阈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SP含量以及远端结肠NK-1R受体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电针天枢、上巨虚可以通过降低血清SP含量和结肠SP受体NK-1R表达,降低IBS大鼠内脏敏感性,升高痛敏阈值,调节肠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腹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煎剂灌胃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造模2w.造模成功后,电针组采用电针足三里穴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  相似文献   

18.
电针配中药内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刊》2005,23(5):921-922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4):478-47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IB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5例,经皮穴位电刺激(HANS);对照组44例,给予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Mock-HANS),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愈显率、治疗有效率及焦虑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9.17%,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周、4周HAMA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HANS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为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安丸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电解质、VI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瑞  唐方 《陕西中医》2010,31(7):914-916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D)大鼠止泻作用药理机制。方法:运用高乳糖饲料喂饲与束缚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首先将雌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胃肠安(60mg.kg-1.d-1)组,通过比较各组大鼠体重增长率、观察腹泻潜伏期及腹泻指数;取血分离血清,采用电极法测定K+、Na+、Cl-、Ca2+含量;摘取结肠组织,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VIP)含量。结果:实验周期内,胃肠安组体重增长率高于模型组,腹泻指数低于模型组,用药后4d胃肠安组与模型组体重增长率差值最大,且腹泻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药理研究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K+、Ca2+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肠组织VI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胃肠安组血清K+、Ca2+含量明显增高,结肠组织VIP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胃肠安丸具有止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腹泻症状、调节电解质紊乱,参与神经递质调节、调整胃肠动力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