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佳  刘严  漆剑 《新中医》2008,40(3):111-1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口疮之证.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火导致的小儿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  相似文献   

3.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手足口病、发热、口疮均获  相似文献   

4.
裘晓芬 《河南中医》2011,31(11):1320-1320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为钱氏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方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临床用之治疗口疮、流涎等脾系疾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有泻脾胃伏火之功,临床可用于酒糟鼻、复发性口疮、消渴合并阴痒、疱疹等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吾师倪珠英行医几十载,善用古方治疗小儿疾病。其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小儿汗证、厌食、咳嗽、鼻渊、痢疾、便秘等等,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泻黄散新识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能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臭,烦渴唇干等证。笔者综观全方,仅用栀子、石膏以清阳明胃热,防风发散郁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口疮的病位、病因病机、择方用药等方面,介绍了陆为民治疗难治性口疮的经验。认为本病应立足脾胃,他脏协调兼顾,以泻黄散为基础方,依病位之别,据症情之轻重,加减化裁其他方药。强调散火与降火并施,泻热而无伤脾胃,喜用风药为其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0.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小儿脾热弄舌而设。五版教材《方剂学》记载,能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等症,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具有泻脾胃伏火之功。笔者曾以本方加味,运用于其他痰病的治疗,颇有疗效。例举如下。赵某女42岁干部1988年11月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每于经前必发唇肿痛。经用西药抗生素及维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化验  相似文献   

11.
泻脾散(一名泻黄散)是錢仲阳創制的一首方剂,載于《小儿药証直訣》,它的組成药物是;石膏、山梔仁、生甘草、藿香、防风,共計五味。它的功用是泻脾胃之热。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証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煩热易飢等等。針对以上这些见証使用本方,效果确实滿意。但是从临床經验来說,如属脾胃郁热,不用藿香、防风,效果或不够理想,甚則愈是复入大苦、大寒之品,愈是效果不佳,为此引起笔者的重視,爱从理、法进一步探索、分析論証如下: 一、从方名看“泻脾”又名“泻黄”,也就是泻脾胃,以中医学理論归納脏腑所属,认为脾胃  相似文献   

12.
刘以敏认为"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以心脾火旺立论,清心泄热,升阳散火,以导赤泻黄散化裁(生地黄3~10g,灯芯1~3g,生甘草梢3~6g,竹叶3~6g,藿香叶3~10g,山栀仁1~4g,石膏10~20g,升麻3~10g,柴胡6~10g,大青叶4~6g,神曲6~10g),发热重用柴胡、石膏,惊厥加全蝎、僵蚕,伤阴加沙参、天花粉,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加大黄、枳实,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不宜一味清热解毒,注意升阳散火,单纯清里,易引邪内行,邪传心包,发生心悸;清热不宜过于苦寒,小儿脾常不足,苦寒败胃,易伤及小儿脾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始终要顾护脾胃,"留得一份胃气,便有一分生机"。避免使用西药抗病毒药引起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泻黄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氏为治疗脾胃壅热证而设的专用方剂。其组成: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主治口干唇燥、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等证,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功用。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4.
口疮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临床上有实证与虚证的区别,一般来说,小儿口疮以脾胃积热证为多见,亦有部分为虚火上浮证,阴火口疮虽亦为临床常见,却往往不被重视。 何谓阴火?这一论点首先由李东垣所提出,李氏合心火、阴火、相火为一说,立论“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创内伤阴火之先河。李氏所论火与元气的关系是指脾胃气虚,则阴火肆虐,而贼害元  相似文献   

15.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清泻升散脾胃郁火的代表方剂。喻闽凤教授多年来临床运用该方加减辨证治疗小儿口疮、上下眼丹、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文杰  刘小渭 《光明中医》2022,(17):3214-3216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是钱乙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有泻脾胃蕴热之功。当代小儿多食肥甘味厚或煎炸等煿炽之品,脾胃蕴热者甚多,加之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故脾胃蕴热易致气热、血热;且肺朝百脉,故脾胃蕴热易致使生成肺脾胃蕴热之局,笔者临床用于小儿外感咳嗽、针眼、鼻窒等疾病进行加减运用,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富有 《河南中医》2001,21(3):59-60
升阳散火是金元医家李东垣以治疗脾胃内伤病症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凡因饮食劳倦 ,七情不和 ,外邪侵袭或误服寒凉等引起的脾胃阳气被郁变生诸证 ,皆可依法加减治疗。1 升阳散火法临床运用1.1 治疗四肢热、肌热、五心烦热诸火郁证火郁证发热的特点是热在四肢 ,扪之烙手 ,心中烦 ,面色滞 ,舌苔滑 ,脉弦数 ,有过食凉物或误服凉药史。脾主四肢 ,火郁在脾 ,阳气不得伸 ,故四肢热。东垣说 :“四肢烦热、肌热 ,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又说 ,“脉弦而数者 ,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则脉数峻退。”例 1:刘某 ,男 …  相似文献   

18.
心脾积热型口疮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依据病因将其分为不同证型。"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小儿口疮以心脾积热为主,此型主要病变在脾与心,故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兼顾护脾胃。泻黄导赤散是由泻黄散和导赤散组合而成,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以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该病常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9.
野菊花论选     
野菊花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叶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内热痈,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之,苦能散火者是也。  相似文献   

20.
小儿阳气偏胜,感邪后易从阳化热,五脏强弱不均,心肝有余易生内热及脾常不足失于健运易致脾胃伏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病发麦粒肿.本文认为虽然导致小儿复发性睑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郁火、外感风热,但在治疗方面不能把本病单纯地定义为一种热性病而重投寒凉药物以求速效,应充分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过用寒凉清火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清泄火热的作用,反而会凉遏气机、闭塞玄府导致郁热伏于脾胃,闭门留寇阻碍邪气透达,导致余邪未清、脾胃伏火.复感风热邪气时,内外合邪导致麦粒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病反复是治疗的关键.基于"火郁发之"理论,巧妙运用轻清升浮、辛温发散之风药,顺应火热之势,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邪有出路,以达到调畅气机、郁火透达外出的目的."火郁发之"从根本上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临床疗效显著,为小儿复发性睑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