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行吐衄不孕案1则林丽华,陈益石经行吐衄一证,乃妇女每因月经前数天或行经之时,突然口鼻出血,称为经行吐衄。吐衄之后,常使月经量少或停止,似待倒行逆上,故俗称"倒经"、"逆经"。笔者临证数十年,学习家翁陈映山名老中医治女科杂病经验,略有心得,现举验案1...  相似文献   

2.
<正> 凡月经来潮时,或经前数日,出现吐衄,而吐衄与月经同时停止;或虽无经行,却吐衄犹如同月经一般,周期性歇至,此倒行逆施者,称“逆经”或“倒经”,今谓“经行吐衄”。现遇“逆经”(子宫内膜肺异位症)一例,殊属罕见,特报告如下: 汤××,32岁。83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因第2次妊娠4月余,于82年10月26日引产。因胎盘残缺而行清官术。术后阴道出血,淋漓  相似文献   

3.
养阴清火法治疗经行吐衄岑伟良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是措女子在月经来潮期间或经前经后一二天出现吐血、衄血,而月经量少或不行之病症。古人多以血热气逆为其病因,认为月经来潮时冲脉气盛,血海满盈,如素有郁热者血为热迫,则上逆而为吐衄。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4.
清肝引经汤治疗经行吐衄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英  杨冬玲 《四川中医》2007,25(10):83-83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经行吐衄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采用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结论: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经行吐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叶氏少科证治》中就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多因肝经郁火,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冲气肝火上逆,损伤阳络: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所致。笔者临证治疗二例,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行吐衄,俗称倒经、逆经,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以青年女子居多。吐衄多在经前经期发生,以鼻衄为主,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兹结合个人临床点滴经验,对其辨治简述三条,以供同好。一、清肝降逆:经行吐衄之发,主要由于子宫冲任之气上逆,动乎心肝气火,犯乎口鼻之窍所致。所谓倒经者,即指此经血逆行之象。因而治法重在通达月经,清降气火,稍加轻清止血。笔者临床以自拟倒经汤  相似文献   

7.
经行吐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行吐衄属中医月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辨治有着独特疗效。本文强调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与内科吐衄有着本质区别,认为该病所逆之血不是局部的络伤血出,而是经血的逆行,故治疗不能循其常理,切勿见血止血,而以清降顺气为主,引血下行。并附2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8.
<正> 1 釜底抽薪,凉血止衄 “经行吐衄”属实热者,每于经期气血倒行逆上,吐衄量多、色鲜红,同时伴随经量减少或停闭。病在上而缘于下。此时如纯用止血药犹如扬汤止沸,纯用通经如竭泽而鱼。欲治上必取于下,欲止衄必治于本,故宜釜底抽薪。以大黄配牛膝,可泻火降逆,引血下行,使衄止经通。  相似文献   

9.
逆经系指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祖国医学因其倒经上行,故又称之为"倒经"。现代医学谓之"代偿性月经",多数患者伴有经量减少,甚或经闭不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经期吐血或衄血,上溢妄行曰逆经",傅山所著的《傅青主女科》书中理论精辟,立论见解独特,方法精妙,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0.
王文川 《中医杂志》2002,43(2):132-132
经行吐衄亦称"倒经"、"逆经",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笔者应用本地民间治衄偏方进行改良,自拟方名脂黄逆经宁,于1980年以来治疗妇女经行吐衄屡获良效.现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12.
补络补管汤临床新用淮阴市中医院(223002)魏奎元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223002)魏丽云补络补管汤载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龙骨、牡蛎、萸肉、三七组成,具有收敛止血、祛瘀生新、弥补肺胃破裂血管脉络之功能,乃张氏专为吐衄咳血证所设。笔者于临...  相似文献   

13.
逆经治验     
逆经亦称“经行吐衄”,是妇女在月经期出现口鼻吐衄的一种证候,现称“代偿性月经”。逆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气逆。血热则易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治该病,应本“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14.
倒经亦称逆经,妇科教材中称经行吐衄。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这种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而致。吾师郑连山(已故)行医40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认为倒经大多由肝火上逆,肺胃蕴热而致。肝火上逆于肺则为鼻衄:热蕴于胃则为吐血齿血;少数是由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血气错乱,挟火循冲脉上行,月事失其顺行之常,则为吐为衄。一、辨证用药吾师治疗倒经,主要抓住“火”与“逆”,以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要务:在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热同时,参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等。牛膝引诸药下行,茜草逐瘀止血,郁金解郁清火,三味同用,相得益彰,加强引血下行。张景岳认为,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  相似文献   

15.
运用清热降逆法(清肝引经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经行吐衄一例,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行吐衄以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衄血,经净后出血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月经量减少。经行吐衄因血热因血热气逆而致。肝郁化火、肺胃蕴热、肺肾阴虚或肾虚肝郁均可导致该病,临床上以肝郁化火型最为常见。肝郁化火型经行吐衄的病机为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治宜行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药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唐容川《血证论》言咳血有寒热虚实内外因,其证候类型包括实咳、虚咳、痰咳、气咳、骨蒸咳、痨虫咳等,其辨证明确,治法用药在前人诊治杂病的基础上,加入血证的考虑,贯彻其“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的主张。又提出“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或十补一攻,在医者善治焉”。总结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降清浊之活剂”;犀角地黄汤“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六君子汤取和中补肺之功;逍遥散治“肝经风火,血不能静者”;《十神药书》消化丸攻补兼施等,迄今仍然在临床诊治一般咳血、肺结核咳血、肺癌咳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与经行吐衄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杨兆梅续冬梅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经行吐衄,又称“逆经”“倒经”,是指妇女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它是一种月经不循常道的疾患,在妇科临床中常见此疾。目前用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极易反复发作。在辨证施治中...  相似文献   

19.
临证便览     
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叫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病机主要是血热气逆,治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  相似文献   

20.
倒经在妇科病症中称之为经行吐衄,临床亦称逆经.沈氏《女科辑要》认为此症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热上冲所致.笔者认为,倒经大多属于肝郁化火,肝火上逆,肺胃蕴热所致;或木火刑金发为鼻衄,热蕴于胃常则吐血齿衄;亦有少数为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水不制火,血不循经而发,挟火循冲脉上行所致,月事不巡其常道,诱发吐衄. 临床倒经的辨证治疗,主要抓住“火”与“逆”之病机.以解郁、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在抑阴抑阳,清肝凉血,清除肝、肺、胃郁热的同时,佐用引血下行之法,大致药物如:清解凉血类有丹皮、郁金、紫草、栀子、生地、赤芍、旱莲草;引血下行类有牛膝、乌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