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基因芯片、放线菌酮抑制试验、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ID1存ATRA诱导的APL细胞系及原代APL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情况.结果 在ATRA污导的NB4细胞和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过程巾ID1基因的表达上调,ATRA诱导NB4细胞2hID1表达达高峰,其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升高359.4±48.7倍;ATRA处理APL患者骨髓细胞ID1表达水平2 h达高峰,其中1例患者晕复3次检测的.结果 为对照的(311.1±48.7)倍.而且ID1基因的上调不需要其他蛋白的合成.而在ATRA处理ATRA耐药细胞系NB4-R2细胞未见ID1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ID1基因可能作为ATRA的靶基因参与了ATRA诱导的粒系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多种分化诱导剂处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系NB4细胞株,探讨NDRG1表达在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10-7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1%二甲基亚砜(DMSO)和20nmol/L佛波酯(TPA)分别处理NB4细胞48h,并通过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检测、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PCR分别检测分化细胞的核型、CDllb、CDllc、CDl4表达,观察ndrgl mRNA与蛋白的变化.结果:3种分化诱导剂分别处理细胞株后,细胞核缩小且呈分叶状改变,细胞内NDRG1蛋白表达均呈时间依赖性上调;经ATRA和DMSO处理的细胞,其ndrgl mRNA发生上调,而经TPA处理的细胞却未发生ndrgl mRNA表达上调.结论:细胞信号调控分子NDRG1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小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新近研究认为微小RNA可用作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进行分类.目的:分析微小RNA-181a、微小RNA-128b和微小RNA-22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差异. 方法:提取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对照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总RNA,经微小RNA特异性引物反转录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各微小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受试者相比,无论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微小RNA-128b,微小 RNA-181a和微小RNA-223表达均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RNA-128b和微小RNA-181a表达与对照受试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对照受试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微小RNA-128b,-181a和-223的表达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微小RNA-128b,-181a和-223有可能是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CSN复合物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以NB4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的CD11b检测以监测ATRA诱导分化;用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CSN复合物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APL患者及其治疗缓解后CSN复合物亚基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B4细胞中ATRA可诱导细胞CD11b表达,细胞在形态上呈明显分化特征;CSN复合物各个亚基的表达水平随细胞分化逐渐下调。APL患者中CS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白血病患者组(P0.05),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中CSN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CSN复合物在APL中高表达,ATRA可以下调CSN复合物的表达,提示CSN复合物在APL发病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纤溶活性在诱导治疗缓解前后的改变及其机制,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ATRA+三氧化二砷(ATO)诱导治疗对APL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治APL患者26例,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治疗前和完全缓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膜联蛋白Ⅱ(Annexin Ⅱ)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AnnexinⅡ和u-PA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APL患者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APL细胞表面Annexin Ⅱ和u-PAR蛋白的表达率和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经以ATRA或ATRA+ATO为基础的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FDP及D-二聚体恢复正常,Annexin Ⅱ和u-PAR表达水平相应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APL细胞表面Annexin Ⅱ和u-PAR高表达可促使APL纤溶酶生成增多,导致APL患者纤溶亢进.ATRA或ATRA+ATO可通过下调APL细胞Annexin Ⅱ和u-PAR表达纠正APL纤溶异常,这可能是减少APL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钙信号途径在髓系分化中的作用,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钙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芯片部分结果,同时检测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和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时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许多能直接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同时发现许多钙信号途径下游的效应分子的表达上调,并得到实时定量RT-PCR验证。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作用于NB4-R1细胞时变化不大,而在ATRA和8-CPT-cAMP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分化时与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的表达变化相似。另外,以上基因在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的变化情况与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相似。结论:钙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ATRA诱导的APL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率高达72%~94%,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ATRA)不仅可诱导APL细胞分化,而且同时迅速改变APL凝血功能障碍,大大降低APL早期出血死亡率,使APL的预后得到明显改观.本文对APL凝血障碍机制及ATRA逆转APL凝血障碍机制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加深对ATR人治疗APL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纯兰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2):295-296
自 1 986年我国首次报导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成功以来 ,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治疗的显著疗效已得到公认 ,完全缓解率 (CR)达到90 %以上[1 ] 。同时ATRA大大地增加了AP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 ,降低复发率[2 ] 。现将ATRA治疗APL的机制、方法、并发症等综述于下。1 APL的特征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个特殊类型 ,它具有下述 4个方面特征 :(1 )细胞形态学 ;表现为粒系分化停滞在早幼粒细胞阶段 ;(2 )细胞免疫表型 :CD9+ 、CD33+ 、CD1 3+ 、HLA-DR- 为APL的特征 ,而CD34、CD7、CD1 …  相似文献   

9.
背景:微小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新近研究认为微小RNA可用作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进行分类。目的:分析微小RNA-181a、微小RNA-128b和微小RNA-22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提取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对照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总RNA,经微小RNA特异性引物反转录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各微小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受试者相比,无论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微小RNA-128b,微小RNA-181a和微小RNA-223表达均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RNA-128b和微小RNA-181a表达与对照受试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对照受试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微小RNA-128b,-181a和-223的表达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微小RNA-128b,-181a和-223有可能是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为细胞模型,利用细胞计数、瑞氏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记等方法.观察细胞经ATRA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分化情况以及XIA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μmol/L的ATRA可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在用药处理72h后细胞出现明显的分化,XIAP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在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前后微小RNA(miRNA,miR)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APL细胞系NB4 细胞分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b的表达,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NA表达谱miR-15b、miR-16、miR-34a、miR-107、miR-124a、miR-146、miR-155、miR-181a、miR-223、miR-342、let7c等miRNA的表达水平,用2-△△Ct法计算miRNA相对表达水平.收集15例APL初诊和15例APL缓解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用RT-PCR检测MNC miRNA 的表达水平,用2-△Ct法计算miRNA表达水平.结果 ATRA作用NB4细胞96 h,miR-15b、miR-16、miR-107、miR-223、miR-342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3.40、4.22、5.41、20.03和5.29倍,As2O3作用NB4细胞96 h,miR-15b、miR-16、miR-107、miR-223、miR-342表达水平也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3.62、2.49、2.58、4.27和1.94倍,除miR-15b外,ATRA处理组miR-16、miR-107、miR-223和miR-342表达水平上调程度均高于As2O3处理组,其中尤以miR-223为甚.ATRA和As2O3治疗后缓解期APL患者miR-15b、miR-16、miR-107、miR-181a、miR-223和miR-342表达水平(2-△Ct值)分别为0.4137、0.6367、0.1260、0.0522、0.6611和0.0280,而APL初诊患者miR-15b、miR-16、miR-107、miR-181a、miR-223、miR-342表达水平分别为0.0751、0.2022、0.0425、0.3064、0.1733和0.0090,APL缓解期miR-15b、miR-16、miR-107、miR-223和miR-342表达水平高于APL初诊者(P值均<0.05),而APL缓解期miR-181a表达水平低于APL初诊者(P<0.05).结论 特定miRNA参与APL细胞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细胞表面APN/CD13在乌苯美司(bestatin)增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四氮唑蓝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及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显示:APN/CD13中和抗体WM-15能够完全阻断乌苯美司对ATRA诱导分化作用的增强效应.WM-15能够部分阻断乌苯美司抑制NB4细胞P38 MAPK磷酸化的作用.100μg/ml乌苯美司呈时间依赖性抑制APL细胞株NB4细胞及MR2细胞的P38MAPK磷酸化水平,l00 μg/ml乌苯美司对CD13表达低下的K562细胞的P38 MAPK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100μg/ml乌苯美司不能恢复MR2细胞及难治复发患者原代APL细胞对ATRA的敏感性.结论:氨肽酶N/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可能通过细胞表面APN/CD13分子的介导抑制NB4细胞P38 MAPK的磷酸化,从而增强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髓系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特别敏感。几乎所有APL患者对ATRA治疗都有反应,ATRA通过刺激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APL患者缓解。然而,随着长期单用ATRA,ATRA耐药已成为APL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ATRA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从信号通路、基因、蛋白和酶问题来阐述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4.
CD59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通过抑制膜攻击复合物保护细胞免受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本研究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CD59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CD59的表达及NB4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前后CD59的表达。用PCR方法扩增白血病患者和NB4细胞的pig-A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9例初治APL患者中12例CD59膜表达缺失,高于其他非APL细胞(40例non-APL中14例缺失,p=0.042)。对6例治疗前CD59表达缺失APL患者CR后再次检测CD59的表达,6例患者CD59的表达在CR后均恢复正常,这提示CD59的表达缺失只发生在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上。检测发现APL细胞系NB4的CD59表达也缺失,NB4细胞经ATRA处理后CD59的表达并没有随着细胞分化而出现变化。对NB4细胞和1例CD59表达缺失APL患者的pig-A基因编码序列测序显示,pig-A基因编码序列没有突变,因此APL的CD59表达缺失并不是由于pig-A基因的突变造成的。结论:APL细胞较多地有CD59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花素(Adenanthin)靶向Prx Ⅲ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细胞分化。方法:以HL-60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对照、全反式维甲酸(ATRA)、Adenanthin和ATRA+Adenanthin,共4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用NBT还原实验分析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rx Ⅲ表达的变化。结果:Adenanthin可诱导HL-60细胞分化;ATRA+Adenanthin组NBT还原阳性率明显高于ATRA组和Adenanthin组(P0.05);ATRA+Adenanthin组CD11b阳性细胞百分率(43.62%±1.38%)均明显高于Adenanthin组(28.15%±1.78%)、ATRA组(36.72%±1.33%)及空白对照组(7.99%±1.78%)(P 0.05);Adenanthin组Prx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ATRA组(P 0.05)。结论:腺花素能协同ATRA使HL-60细胞分化成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rx 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Rig-g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α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α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最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靶向黏蛋白1(MUC1)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方法:以HL-60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ATRA、汉防己甲素和ATRA+汉防己甲素,共4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用NBT还原实验分析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UC1表达的变化。结果:汉防己甲素可以诱导HL-60细胞分化;ATRA+汉防己甲素组NBT还原阳性率明显高于ATRA和汉防己甲素组(P<0.05);ATRA+汉防己甲素组CD11b+细胞百分率(43.62%±1.38%)明显高于汉防己甲素(15.25%±2.11%)、ATRA(21.84%±7.53%)和空白对照组(8.16%±1.01%)(P<0.05);汉防己甲素组MUC1蛋白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体外能协同ATRA使HL-60细胞分化成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UC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或M3)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以前认为M3的治疗效果差,预后凶险,多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导致严重出血而早期死亡[1].自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M3以来,不仅能取得很高的缓解率,且可避免骨髓抑制及促发DIC,从而减少因并发出血而引起的死亡.维甲酸(RA)又称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其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M3患者的早幼粒细胞存在一病理性融合基因pml-RARα,ATRA作用于pml-RARa并与它结合,解除了二聚体的产生,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2].我们应用ATRA治疗M3 6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的表达特征、预后意义和生物学功能,探索IRF9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转化意义。方法挖掘TCGA公共数据分析IRF9在APL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高低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利用Dox诱导的慢病毒载体系统构建可诱导表达PML-RARα(PR)融合基因的U937细胞系,诱导PR融合基因早期表达并加入全反式维甲酸(ATRA)检测IRF9表达变化;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NB4细胞系,进行细胞分化和集落形成实验,初步探讨IRF9诱导表达对NB4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①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各种类型的AML中,IRF9在APL中表达水平最低且与预后不良相关。②成功构建可诱导表达PR融合基因的U937细胞系;PR表达引起IRF9蛋白水平下调,在NB4细胞系中IRF9表达缺失,ATRA处理后可表达上调。③成功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NB4细胞系,IRF9诱导表达促进NB4细胞的分化,且与较低剂量ATRA有协同促分化作用;IRF9诱导表达显著抑制了NB4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论IRF9在APL中低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提示存在特异性调控机制;上调IRF9表达可发挥抗白血病效应,为其成为临床潜在治疗靶点奠定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疗效及开始向化疗移行日期的判断尚有困难,作者对18例APL患者治疗中骨髓像、染色体及基因分析[RARα重排,PML-RARα微小残留病(MDR)]作了连续的检测,以探讨A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