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华 《中医药导报》2001,7(3):123-124
目的 :考察唾液皮质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 91例患者按辨证标准分为 4组 ,虚寒证1 9例、虚热证 2 0例、实热证 2 7例、虚实夹杂证 2 5例 ,并设正常对照组 2 6例 ,运用放射免疫法观测唾液皮质醇含量。结果 :唾液皮质醇含量数值依次为虚寒 <正常 <虚实夹杂 <虚热 <实热 ,虚寒、正常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P <0 .0 1 ) ,实热组显著高于虚热、虚实夹杂组 (P <0 .0 5)。结论 :不同证型者唾液皮质醇含量各有其特点 ,唾液皮质醇可考虑作为微观辨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分泌激素FT3、FT4、T、E2及皮质醇(cortisol,CO)水平与中医寒证热证的相关规律。方法:选实热、虚热、实寒、虚寒证患者202例及健康对照组50名,检测血中FT3、FT4、T、E2、CO指标。结果:(1)FT3、FT4数值热证高而寒证低,依次为虚热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实寒证组>虚寒证组,提示热证基础代谢及氧消耗升高而寒证正相反。(2)CO值实证高而虚证低,依次为实寒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虚热证组>虚寒证组,提示CO为形成虚实的因素之一而与寒热关系不显著。(3)性激素T热证高而寒证低;E2女性热证低而寒证高。提示T值高为形成热证的因素之一,E2值高为形成女性寒证的因素之一。结论:内分泌激素水平的高低是形成寒证热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悸寒/热证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自主神经张力(交感和迷走)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平行对照方法,将141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寒热证候归入实热、实寒、虚热、虚寒4组。观测HRV指标,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频域指标TP、LF、HF、LF/HF。使用DMS动态分析软件,人工修正、去除伪差,自动分析24h连续心电信号(动态心电图)后,获得HRV各项指标。[结果]寒热辨证分组:热证82例(58.2%,82/141),其中实热32例,虚热50例;寒证59例(41.8%,59/141),均为虚寒证。SDNN、SDANN、RMSSD热证与寒证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虚寒组均大于虚热组(P0.05)。TP、LF、HF热证与寒证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LF/HF热证组高于寒证(P0.05);频域指标TP、HF、LF/HF虚热与虚寒均有显著差异(P0.05),TP、HF虚寒大于虚热(P0.05),LF/HF虚热组大于虚寒组(P0.05),L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虚实与自主神经总张力相关,寒热与自主神经功能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张力平衡相关,热证与寒证自主神经总体能量无显著差异(P0.05),热证组交感活动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医脾脏病理生理状态下唾液的生化指标变化。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等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患者为实验组(即“脾病”组),以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即“脾未病”组)。采用标准化方法收集全唾液,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唾液中的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气虚证组唾液中钙(Ca)、镁(Mg)、磷(P)和尿素氮(BUN)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唾液中钠(N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它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P〉0.05)。湿热蕴脾组唾液中镁(Mg)、磷(P)、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脂(T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TG的含量也明显高于脾气虚证组(P〈0.05),其它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P〉0.05)。结论脾脏虚实状态下(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唾液中有部分生化指标发生了变化,其可以作为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的辨证参考指标,这揭示了中医“脾在液为涎”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热、虚热证造模大鼠肝细胞与超级结构观察和线粒体定量的关系.方法用超微结构形态计量方法分析了实热证、虚热证造模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同点.结果虚热证时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浅,部分嵴稀疏,糖原含量减少,其面密度、平均表面积、平均体积增加,数密度、比表面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实热证时线粒体个数增多,其面密度、体密度、平均表面积、平均体积降低,比表面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实热证、虚热证两组间比较,线粒体各形态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热证虚实不同状态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改变.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微观辨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含量。结果:各证型血清ET-1含量比较,正常组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1),但与痰瘀型无显著差异(P〉0.05);风热型显著高于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湿热型均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P〈0.01);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各证型SOM患者血清中ET-1含量以湿热型最高,风热型次之,痰瘀型最低,3型之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微观依据,提示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始发状态火热证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151例ACI患者的始发状态进行证候评分,同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ACTH、CS含量,再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证组与非火热证组,对比2组患者ACTH、CS的变化水平,并与健康人组(60例)作对照。结果(1)火热证的ACTH、CS水平显著地高于非火热证组(P<0.001),火热证组及非火热证组的ACTH、CS含量与正常健康人组比较也呈上述变化(P<0.001);(2)火热证组患者的火热证评分与ACTH、C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51,t=3.19,和r=0.50,t=3.11)。结论:火热证与ACTH、CS具有正相关关系,其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ACI始发状态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实热证,虚热证大鼠血清T3,T4,rT3,TSH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群  刘亚梅 《国医论坛》2000,15(1):44-45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2例实热证、虚热证造模组及治疗组大鼠T3、T4、rT3和TSH水平,与11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虚热造模组T3、T4水平显著升高(较对照组分别高40.9%、77%),虚热治疗组T3未见下降;虚热造模组rT3水平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未见回升;虚热造模组与治疗组、实热造模组与治疗组rT3有显著性差异;TS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血清T3、T4、rT3、TSH可作为中医热证虚、实辨证的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虚在老年恶性肿瘤发病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89例不同年龄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60岁以上患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的比例显著高于30-49岁组与50一59岁组(P〈0.01);不同年龄组间虚证与实证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证的比例增高,而实证的比例降低;②不同年龄组间虚实夹杂证与实证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实夹杂证的比例增高;③不同年龄组间虚证与虚实夹杂证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证与虚实夹杂证的比例同步增高。结论:正虚是老年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必须注意扶正培本,祛邪不伤正,才能达到治病留人、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辩证与脂蛋白(a)关系。方法: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诊断TIA患者180例,对照组选自体检无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健康人共50例。参照订A中医辩证标准分组统计为3型:单纯性标实型组,单纯本虚型组,虚实夹杂型组,实验室检查血液脂蛋白LP(a),统计学处理:LP(a)为正偏态分布,对数变换后用显著性t检验。LP(a)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不同类型组患者血清LP(a)浓度的变化:TIA组(0.27±0.15),对照组(0.18±0.12),与对照组比较P〈0.05。单纯本虚型组(0.20±0.14),单纯性标实型组(0.27±0.15),虚实夹杂型组(0.25±0.13),后二者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单纯本虚型比较P〈0.05,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TIA3种中医证型其血清LP(a)浓度存在差别。以单纯标实证型组异常升高显著,虚实夹杂型组平均LP(a)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单纯本虚组LP(a)改变不显著。3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比较显示,单纯标实组其LP(a)浓度很显著高于单纯本虚组。血清LP(a)浓度升高这一改变属于中医病机中的一种实邪,但究竟属于标实中的痰浊之邪,还是气滞血瘀之邪,有待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证型面色信息特征变化特点。方法:应用中医面色检测仪检测冠心病患者的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临床病史资料。结果:冠心病不同证型患者的面色指数变化有一定特点,与气虚组比较,虚实夹杂组面部红色指数明显升高(P〈0.05),白色指数显著降低(P〈0.05),痰瘀组面部红色指数、黑色指数明显升高(P〈0.05),白色指数显著降低(P〈0.05);虚证组之间白色指数、黄色指数、青色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面色指数可作为该病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壮苗  魏仲南等 《中医杂志》2001,42(12):747-749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CRF)患者内皮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与中医虚实辨证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CRF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CRF患者血浆ET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NO,NO/ET,6-keto-PGF1α则明显降低(P均<0.01),CRF偏虚组与偏实组均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但以偏实组更为突出,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CRF患者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CRF中医辨证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之间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认知障碍(CI)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了解脑出血后何种中医证型易发生认知障碍,为今后开展中医药对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34例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证实,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定分为脑出血后CI组(61例)与脑出血后无CI组(73例)。各组均分别进行MMSE评测、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P300检测、中医辩证分型。研究各部分指标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ERP—P300测定:脑出血后CI组P300潜伏期较脑出血后无CI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后无CI组的P3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300波幅在正常对照组、脑出血后无CI组及脑出血后CI组依次降低,但相互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脑出血后CI组痰湿蒙塞心神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三型认知障碍出现频率与脑出血后无CI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痰湿蒙塞心神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三型与脑出血后CI有明显相关(P〈O.05)。结论 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痰湿蒙塞心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在脑出血后C1的出现频率高。痰湿蒙塞心神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三型与脑出血后CI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东淑 《河北中医》2009,31(8):1139-1141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ey)血症与脑梗死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63例脑梗死的Hcy水平、梗死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Hcy水平高于正常(P〈0.05);多发性卒中Hey水平高于单发性卒中(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Hey水平高于轻型、中型(P〈0.05)。中脏腑Hcy水平高于中经络(P〈0.05),其中风火上扰型与中经络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Hcy水平高于虚证、虚实夹杂证(P〈0.05)。结论血清Hcy含量水平可作为量化中医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白苔和黄苔细胞化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考察不同舌苔舌上皮细胞化学变化特点。方法: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检测了33例病理白苔和35例黄苔舌上皮细胞化学7项指标的含量,并按辨证分型进行了比较。结果:白苔组各项指标除G-6-PDH外,均低于正常组,其中LDH、MDH、ACP有显著性差异,黄苔组各项指标(ACP除外)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白苔组;各项指标数值实热证组>正常组>虚寒证组,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正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苔和黄苔各有其不同的细胞化学特点,并与辩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浊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辨证为湿热蕴脾证64例,脾胃气虚证60例,两证型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服中药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TNF-α,IL-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证型治疗后TNF-α,IL-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湿热蕴脾证加服中药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脾胃气虚证加服中药组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较脾胃气虚证病情严重;慢性乙型肝炎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TNF-α,IL-6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为6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血清标本的TFAR19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TFAR19表达为(0.217±0.064),对照组为(0.328±0.05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明显降低。血清TFAR19表达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和瘀血内结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内结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TFAR19表达在偏实证型、虚实夹杂证型及偏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中医辨证分型在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与TFAR19蛋白表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在传统辨证分类的基础上,以"寒、热、虚、实"为纲对其进行二次辨证,将收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基于"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流证候可分为虚寒证-脾胃虚弱(寒)证、实热证-脾胃湿热证、虚实夹杂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结论: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模式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简单明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研究 ILD 不同中医证候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分类特征及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06例 ILD 患者四诊资料、BALF 常规检查指标作为观察的内容。经过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夹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热瘀阻证,分别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 BALF 细胞活性和分类的特征以及与 BALF 细胞学特征相关关系。结果:五种中医证候均以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其次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经统计分析发现五种中医证候BALF 细胞活性、分类检测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含量存在显著差别(P <0.05)。结论:推测痰、热、瘀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细胞活性相应增强,以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细胞活性相对偏低;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含量会导致痰热、痰瘀阻肺;淋巴细胞含量与 ILD 患者免疫系统失调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