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CA)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在56例尖锐湿疣与30名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皮肤中EGFR也有表达,但主要在基底层细胞表达,EGFR在尖锐湿疣皮损颗粒层细胞和棘层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强于正常皮肤(P<0.01),结果示尖锐湿疣皮损中EGFR的表达增强可能与HPV6/11型感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致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热休克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检测及其与HPV感染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HSP70)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检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24例CA、46例宫颈癌和 28例正常宫颈组织HSP70,用PCR技术对各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检测和 6, 1 1, 1 6, 1 8分型。结果 HSP7 0在CA和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对照组 (P<0. 01)。CA组HPV6, 11型DNA阳性者HSP70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 05),宫颈癌组HPV16, 18型DNA阳性者与阴性者HSP70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 HSP70的表达与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关,HSP70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与HPV的感染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非皮损表皮中TGF-α和EGF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5例CA损害中TGF-α、EGFR的表达情况,并与CA非皮损、正常人表皮及高分化鳞癌皮损组织作对照。结果:CA皮损组及醋酸白试验阳性CA非皮损组中,TGF-α表达强度在表皮各层中均显著强于正常人组(P<0.05),而与鳞癌组的表达无差异(P>0.05);在表皮基底层,EGFR在正常人组、鳞癌组及CA皮损、非皮损组中均有较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棘层、颗粒层正常人组及CA非皮损组中EGFR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而在CA皮损棘细胞层中,EGFR仍有较强表达(P<0.05),但弱于鳞癌组(P<0.05)。结论:HPV感染人表皮组织后,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产生大量TGF-α,并可诱导棘细胞层EGFR表达上调,两者结合后可刺激多种细胞系合成DNA,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与其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VEGFR是VEGF的特异性结合受体,属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VEGF与VEGFR结合后,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成。VEGF在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VEGF及其受体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尖锐湿疣血管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抗表皮生长因子(EGF)多克隆抗体、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及ABC免 疫酶标技术,对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正常人皮肤及 银屑病非皮损区皮肤EGF及EGFR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细胞层及基底层上部。②银屑病进行期皮损 EGF及EGFR分布于表皮各层,表皮中、上层含量明显升高。③经有效治疗消退期皮损EGF及EGFR 从角质层开始消退,分布趋于正常。提示EGF及EGFR对银屑病皮损角肮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起 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皮损中Toll样受体(TLR)各亚型的表达。方法 将尖锐湿疣患者的病损组织标本冰冻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种TLR亚型的表达情况,以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比较两者TLR表达谱的差异。结果 正常表皮角质层和颗粒层TLR6、9呈强阳性表达,TLR1、3、10呈中等强度表达,TLR2、4、5、7、8弱表达,棘层和基底层细胞不表达或弱表达TLR;尖锐湿疣皮损表皮中除基底层弱表达或不表达TLR外,其余细胞层TLR1、3、6、9强阳性表达,TLR4、8、10中等强度表达,TLR2、5、7弱表达。两组皮肤的真皮层均未见明显TLR阳性细胞。结论 尖锐湿疣皮损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中TLR表达较正常皮肤明显增高,尤以TLR1、3、6、9亚型为著,可能与HPV感染启动机体抗病毒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初发和复发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TLR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TLR9在HPV感染和CA复发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用30例初发CA和27例复发CA患者皮损,并以28例正常人皮肤石蜡切片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选者外周血T细胞中TLR9的表达。结果初发CA组和复发CA组皮损颗粒层和棘层TLR9表达(1.38±0.72和2.06±0.84)和外周血CD3+CD4+T细胞内TLR9表达[(11.4±3.2)%和(14.6±2.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97±0.43和(6.2±2.1)%];另外,复发CA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内TLR9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初发C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该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3+CD8+T细胞内TLR9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A皮损及外周血CD3+CD4+T细胞内TLR9表达上调可能是HPV病毒感染的识别受体,并参与机体的抗HPV免疫应答。TLR9可能在CA复发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阴道脱落细胞和尖锐湿疣(CA)疣组织中HPV的基因型分布和差异.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对116例CA的疣组织以及48例女性患者的宫颈阴道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结果:116例疣组织中有114例HP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8.3%,其中主要的基因型是HPV6型(61.4%),HPV11型(42.9%),HPV16型(5.3%),HPV52型(4.39%),HPV18型(3.51%).宫颈阴道脱落细胞和疣组织标本中HPV亚型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海地区CA患者HPV感染常见的基因型是HPV6、11、16、52和18型.应用宫颈阴道脱落细胞标本可以替代疣组织对HPV感染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在银屑病发上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进行期银屑病皮损及其未受累皮肤中HB-EGF mRNA的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人皮肤组织中,HB-EGF mRNA和蛋白位于基底层(100%),基底上层仅有少量表达(16.67%);在未受累表皮和银屑病皮损的周围部分中,HB-EGF的表达不仅位于基底层,且以灶状高表达于基底上层(分别为88.00%、80.00%);在银屑病皮损的中央部分,基底上层无HB-EGF表达,基底层几乎不表达(4.00%)。结论:HB-EGF可能在银屑病发病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两种受体(PDGFRα-和PDGFRβ-)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DGF,PDGFαR,PDGFβR在尖锐湿疣皮损(30例)和正常皮肤(10例)中的表达。结果在对照组成人皮肤组织中,PDGF和两种受体均弱阳性表达,PDGF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PDGFRβ-受体在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上阳性表达。在尖锐湿疣组PDGF和两种受体的阳性表达程度明显增强,PDGF主要在基底层细胞、棘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上强阳性表达,PDGFRα-和PDGFRβ-在基底层细胞、棘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质膜/核上均强阳性表达。结论PDGF和其受体PDGFRα-,PDGFRβ-在参与尖锐湿疣发生、发展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PCNA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Livin和PCNA蛋白在48例尖锐湿疣组织和10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5%、89.58%,对照组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40.00%;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多为(++)~(+++),对照组多在(-)~(++)。两组Livin和PC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表达有相关性(r=0.37,P〈0.01)。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存在Livin和PCNA高表达,Livin和PCNA的高表达可能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COX-2和Ki-67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增殖指标K i-6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OX-2蛋白和K i-67蛋白在38例CA组织和15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CA组和正常皮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8.4%(26/38)和0,表达强度分别为3.921±0.254和0.883±0.088,二者在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K i-67蛋白在CA组和正常皮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0.0%(9/15),表达强度分别为0.234±0.021和0.05±0.006,二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2蛋白和K i-67蛋白之间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97,P<0.01)。结论COX-2在CA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尖锐湿疣皮损内人乳头瘤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文元 Crai.  L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3):131-133,T002
13个皮损组织取自13例尖锐湿疣(CA)患者,13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C)组织作为对照,用溴化钠液分离表真皮,从组织中提出的 DNA和溴化钠液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HPV DNA。11例CA表皮中检出 HPV DNA,HPV6有7例,HPV11有4例。3例CA真皮中发现有HPV DNA,HPV6有2例,HPV11有1例。2例标本因溴化钠液被HPV污染未作统计。在BCC组织中未发现有HPV DNA。在某些CA真皮内含有 HPV DNA可以解释散发病例的复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及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对疗效与复发的影响。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门诊入选67名确诊的CA患者,进行ALAPDT治疗,连续3次为1个疗程,疗程前后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和高危型HPV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 ALA-PDT治疗67例CA患者的有效率高达100%、痊愈率88.06%、疣体清除率96.84%、总复发率11.86%。患者感染高危型HPV可降低PDT的疗效并增加患者的复发率。完成PDT疗程后,高危型HPV感染的转阴率为40%,提示高危型HPV感染可以得到缓解或清除。结论相较于以往的治疗方法,ALA-PDT治疗CA是一种疗效好、低复发、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对于HPV潜伏感染的清除也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测定尖锐湿疣皮损中粒酶的活性,并与正常皮肤和恶性肿瘤对照比较。结果 尖锐湿疣皮损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但又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织和细胞株。结论 端粒酶不仅可以在恶性肿瘤中表达,也可以在一些非恶性皮肤组织 中表达;并且认为尖锐湿疣皮损中端粒酶活性的增加可能与尖锐疣的发病机制,尤其是与其表皮细胞的乳头瘤样增殖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将90例尖锐湿疣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LA-PDT治疗组56例和CO2激光对照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和自觉不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2.86%和52.94%(P<0.01),治疗组治疗后总复发率(7.14%)较对照组(47.06%)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生系统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57%,主要为局部轻微灼伤和刺激;对照组88.24%,主要为溃疡、疼痛及瘢痕形成,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用ALA-PDT疗法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扰素对尖锐湿疣(CA)组织p53蛋白的影响。方法:应用干扰素α治疗CA合并包皮过长的病人14 d,行包皮环切术,对CA组织进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PCR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并将观察结果和CA复发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干扰素α可使CA组织p53蛋白阳性细胞阳性率下降;使CA复发相对减少;p53蛋白阳性者CA复发多,HPV16/18型感染病人p53蛋白阳性细胞率相对高。结论:干扰素具有恢复p53蛋白功能,并具有减轻CA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HPV的优劣,从而找到一种较确切的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方法。方法对29例门诊诊断为尖锐湿疣(CA)的蜡块作连续切片,分别作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化(IHC)对比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结果原位杂交检测HPV6B/11阳性25例(86.20%);免疫组化检测HPV6/11阳性16例(55.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连续切片上,原位杂交检测HPV阳性细胞比免疫组化检测的明显增多而且有效的降低了背景染色。结论 HPV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相比,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为尖锐湿疣的确诊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的感染情况,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47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21种基因亚型检测。结果:347份CA组织标本中HPV阳性330例,检出率95.10%,21种HPV亚型均能检测出。排名位于前6位的亚型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6(36.31%,126/347)、HPV11(29.39%,102/347)、HPV16(13.83%,48/347)、HPV52(11.24%,39/347)、HPV58(8.07%,28/347)、HPV39(8.07%,28/347)。单一低危型感染占31.82%(105/330),单一高危型感染占27.88%(92/330),多重感染占40.30%(133/330)。不同性别中,单一高危型和多重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单一低危型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尖锐湿疣以HPV6、HPV11、HPV16、HPV52、HPV58、HPV39为主,对今后研发针对本地区的预防性疫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