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11例FNH病灶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1例,其中4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低密度8例,等密度3例。MRI平扫T1WI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均为高信号。所有病例CT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8例呈等密度,3例为稍高密度;延时期9例为等密度,1例呈稍高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多期扫描6例可见中央瘢痕,2例有假包膜。结论 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本组未作MRI增强检查)。因此,增强检查在FN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ueleration,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iasis,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表现。把横轴位抑脂T2WI、抑脂T1WI、双回波序列、冠状位抑脂T2WI、横轴位DWI和LAVA动态扫描作为肝的常规序列进行检查。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I征象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结果 7个病灶T1WI均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中心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信号均匀。LAVA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下降,延迟期为低信号。6例中心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强化,延迟期呈星状中等程度及轻度强化。结论 FNH的LAVA增强特点较鲜明,对肝局灶性结节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CT和MR扫描影像上的特征进行探讨,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2例患有肝脏局灶性增生的患者临床诊断资料中的CT及MR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其增生病灶直径为2.1~7.0cm,平均为(4.55±2.45) cm.22例患者中实施CT检查的共有14例,对其病灶处进行扫描均为低密度,其中有11例患者的CT扫描影像显示在增生病灶的中心出现星芒状低密度的中央瘢痕,7例影像显示在病灶中央或周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3例影像显示中央瘢痕在延迟扫描时呈现出延迟强化现象;有8例患者实施MR检查,其影像结果显示在平扫时MR的TIWI呈现出低信号,而T2WI则呈现出高信号.其中有5例患者影像显示出现中央瘢痕,有1例患者的中央瘢痕在延迟扫描时出现延迟强化.结论 CT扫描和MR扫描的影像结果能够很好地显示出FNH疾病的相关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诊断FNH的重要诊断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5T MR在肝癌微波消融术中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学院收治肝癌患者39例,共75个病灶,均行微波消融治疗,比较肝癌微波消融术后≤7d,8d至3个月,4~6个月,7~12个月MR表现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d,消融区域主要表现为T1WI高信号区周边围绕环形低信号,T2WI中心区域等低信号,周围条带状高信号。随着随访时间延长,T1WI等高信号逐渐减低,T2WI呈均匀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消融区多数呈环状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低至无强化。本组患者共发现11例肿瘤局部进展,10例表现为肿瘤边缘结节,1例表现为病灶增大,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增强后3D-VIBE有中度以上的动脉期强化,DWI成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 1.5T MR能在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评估手术疗效,及时发现术后残留病灶与术后并发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炎症的常规MRI及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穿刺病理证实的4例前列腺炎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外周带,T1WI呈等信号,T2WI呈弥漫或非结节样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后观察动脉晚期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8个月后复查,常规MR及动态增强均为正常表现。结论: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炎症的MR表现与前列腺癌表现相似,T2WI及动态增强序列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CM)的MR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CM患者的头部MR特征。所有患者均经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或病理确诊。15例患者共进行26次MR检查,6例行增强MR检查。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主要表现皮质髓质交界区、半卵圆中心以及双侧基底节区点状、片状、泡沫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病灶;增强MR常常表现为软脑膜的异常强化,还可表现为局部脑皮质肿胀、囊性病灶、脑积水、孤立性肉芽肿样病灶等。结论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认识其头部MR特征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过病理证实的肝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的磁共振图像。结果15例肝局灶结节性增生均显示为单一病灶。在T1WI中,有14个病灶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1个病灶呈略高信号。在T2WI中所有病灶显示为等或略高信号影,并在12个病灶中显示中央瘢痕为高信号。动脉期所有病灶的实质部分均明显强化,在门静脉和延迟期呈等或略高信号影。有12个病灶屁示内部瘢痕样强化。结论磁共振平扫和增强图像能够反映大多数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4例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MRI平扫确定29处病灶,增强检查确定35处病灶,2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磁共振平扫T1WI多数呈等信号和(或)低信号,T2WI多数呈现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21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20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平衡期21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延迟期22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结论:MRI平扫、动态三期扫描有效结合,优势互补,能更正确、客观地早期发现小肝癌,提高小肝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3T超高场磁共振在小肝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23例经过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记录平扫及增强、延迟扫描的影像特点。结果:小肝癌的MRI平扫表现形式多样,整体上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检查,动脉期高信号为主,增强延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超高场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能够对平扫T1WI和T2WI上呈现等密度图像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动态增强检查在动脉期可观察到病灶的异常灌注,判断示门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进行MRI常规(T1WI,T2WI)程序及DWI程序检查,比较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结果超早期(≤6h)DWI检出高信号病灶而常规MRI扫描未检出病灶(P〈0.01);急性期(7—72h)DWI病灶检出率100%,常规MRI病灶检出率55.6%(P〈0.05);亚急性期(4~7d)DWI与常规MRI扫描均100%检出病灶(P〉0.05);稳定期(8~15d)DWI病灶检出率74%,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5);慢性期(〉15d)DWI病灶检出率35.7%,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1)。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病灶面积在稳定期之前,DWI〉T2WI;稳定期二者相等;稳定期之后,DWI〈T2WI。病灶面积越大,DWI扫描呈高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结论DWI对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应用DWI可以判断新旧梗死病灶;应用DWI和T2WI从影像学角度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超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4例,总结胰腺癌的MRI特点。结果:在24例患者的直接征象中,脂肪抑制T1WI呈低信号23例,等信号1例,T2WI相呈稍高信号19例,等信号5例。增强结果显示24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现相对低信号,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边缘强化,病灶中心低信号。在间接征象中13例患者出现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6例见胰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DWI可显示小胰腺癌病灶,可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信号(密度)及瘤周水肿进行影像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右颞叶11例,左颞叶8例,右额叶2例,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各1例,右枕叶1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颈髓1例,肿瘤最大82 mm×40 mm×70 mm,最小16 mm×13 mm×14 mm;肿瘤实性3例、实性伴坏死7例、囊实性16例、肿瘤合并钙化4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为等、高密度;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5例,重度水肿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影像分析可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3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及延迟扫描,进一步分析每个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定量分析动态增强成像达到强化峰值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检出46个病灶,其中良性18个、恶性28个,良、恶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具有特异性,良性病灶多为I、II型,其中I型有15个、II型2个,恶性病变多为II、III型,其中II型有3个、III型有24个,良、恶性病灶在强化峰值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80s为强化峰值时间阈值来鉴别良、恶性病灶,灵敏度最高,达90.87%.结论 利用动态增强成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强化峰值时间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PGNT)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PGNT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3例同时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MRI增强扫描,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性质、信号特点、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及病理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4例PGNT均位于幕上,颞叶皮质区、额叶脑室周围白质区、三脑室及鞍区各1例。肿瘤最大径1.7~5.0 cm,3例病变边界较清楚、1例边界不清,肿瘤可呈囊实性(3例)、囊性伴壁结节样(1例)2种形态。平扫病变实性部分以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囊性区内可见线条状T2WI低信号分隔及T1WI、T2WI低信号斑,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壁结节明显强化,线样分隔呈轻度强化,囊壁可呈无强化、环状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1例有轻度占位效应,2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幕上脑室扩张。病理光镜下均可见特征性假乳头样结构。结论:PGN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在PGNT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确诊还需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数字化钼靶X射线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2例乳腺癌病例,应用数字化乳腺机行乳腺内外侧斜位、头尾位摄片。采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检查序列T1WI、T2WI的压脂、DWI及VIBE动态增强扫描。结果:32例乳腺癌病例中30例DWI呈高信号,敏感度为93.8%(30/32),VIBE动态增强扫描,28例病变强化明显,结构清楚,明确诊断,敏感度为87.5%(28/32),钼靶X射线片发现确切病灶并诊断正确23例,敏感度为71.9%(23/32)。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MRI扩散加权成像、数字化钼靶X射线成像三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较广泛性神经血管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或DSA等证实的先天较广泛性神经血管病变的低场MRI资料。结果5例为累及盆部及下肢软组织的血管瘤。MRI表现为T1WI及T2W1均呈迂曲、扩张、不规则的条状流空信号及不同程度的TIWI低(少许高)T2WI高混杂信号,有强化。1例为累及腹盆腔、腹股沟、腰背部及下肢对称性的广泛性神经纤维瘤病,MRI表现为沿神经血管链走行囊串样T1WI低T2WI高信号灶,内伴点状或结节状中等信号灶。结论认识先天较广泛性神经血管性病变的MRI表现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RI功能成像特征。结果:2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检出21个病灶,15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病灶累及胸肌;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9例,黏液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病灶边界不清,可见分叶和毛刺征象,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FS呈稍高、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值为(0.90±0.23)×10^-3;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例呈“流出型”Ⅲ型曲线,17例呈“平台型”Ⅱ型曲线。结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尤其病灶数目、大小,胸肌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