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位牵引前移犬面中份骨骼的远期效果.方法 16周龄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6只.所有犬在上颌各骨缝的前后种植钛钉,作为骨标志.实验组犬安置特制牵引支架和牵引钩,橡皮圈连接,向前持续牵引,牵引力值约为600 g,持续向前牵引1个月后,拆除牵引装置,继续饲养直到9个月龄时处死.牵引过程中,行连续头颅X线片检查,处死后头颅干骨测量.结果 实验组各犬经1个月牵拉后,上颌逐渐前突,咬牙合关系呈现Ⅱ类错牙合.牵拉后的上颌复合体经过3、4周的生长停滞后,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速度.结论 中位前牵引面中份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去除外力后对上颌的正常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位牵引前移面中份骨骼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索缝牵引成骨修复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方法 同窝12周龄杂种犬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3只。分别在两组犬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前后种植钛钉,作为骨标志。实验组安置特制外置式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将牵引钩插入鼻腭孔,橡皮圈连接外置支架和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1个月,牵引力约为600g,牵引前后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及头影测量。于16周龄时将两组犬均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上颌逐渐前突,咬合关系呈现Ⅱ类错咬合。骨缝前后骨标志点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前颌骨前移最明显,上颌骨次之,颧骨前移不多。对照组与实验组颅底角度变化幅度不明显,上颌未见旋转发生。实验组各犬的骨缝有大量新骨生成,大量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沿张力方向排列,前颌缝尤为明显。结论 本牵引装置可有效地平行前移上颌,作用力更直接,避免了上颌的旋转,牙移位。  相似文献   

3.
不同龄犬对面中位牵引的反应及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犬对颜面中位牵引的反应,探索适宜的干预年龄。方法 同窝12周龄杂种犬4只,随机分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3只:对照组1号犬正常饲养不牵拉,在12周龄时在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前后种植钛钉,作为骨标志。实验组2、3、4号犬分别在12、16、20周龄时在上颌各骨缝前后种植骨标志钉,同时安置前牵引支架,均持续向前牵引1个月,然后拆除牵引装置,继续饲养直到9个月龄时处死。牵引力均约为600g,牵引过程中行连续头颅X线片检查,处死后头颅干骨测量。结果实验组各犬经1个月牵拉后,2号犬上颌水平前移明显约10mm,处死前上颌超出下颌约7mm;3号犬上颌水平前移次之;4号犬最少。牵拉后的上颌复合体经过3~4周的生长停滞后,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速度。结论 早期牵引效果明显好于年龄偏大者,中位前牵引面中份长期效果稳定,对上颌的正常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面中份缝牵引成骨过程中颅面骨缝的组织与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犬颅面骨缝的组织结构的改变,对经缝牵引技术作用下的颅面骨缝的生长改建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8只12周龄雌性反牙合京叭犬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1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在牵引第5、10、15天,固定10、20天,去固定2月分别处死实验犬2只和对照犬1只,光镜下观察各骨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在牵引与固定过程中,骨缝宽度逐渐增大,骨缝细胞发生分化、增殖,骨缝中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骨缝重新进行改建,形成新的骨缝。结论:受张力影响的上颌骨周围骨缝出现适应性重建。  相似文献   

5.
经缝牵引成骨是用外力牵引正在生长中的骨缝、诱导缝区新骨形成,同时改变骨骼位置的生物过程。用外力改变颅面骨缝生长状态的技术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属于口腔矫形的一项传统技术,主要用于牵引上颌和扩张上颌牙弓两个方面。以往文献背“上颌牵拉”、“上颌扩张”、  相似文献   

6.
经缝牵引成骨早期矫正儿童面中份发育不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经缝牵引、均衡前移面中份骨骼,早期矫治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 选择6~12岁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弹性外牵引装置矫正面中份发育不全。牵引系统由经鼻孔插入的骨承力牵引装置、面弓和牙科正畸用的橡皮圈组成。全麻下于梨状孔外下缘的外侧钻孔,通于下鼻道的前部;或在硬腭的前部钻孔,穿透鼻底。经鼻孔将骨牵引承力装置插入梨状孔缘或鼻底的骨孔内。手术后第1~2天用连接于面弓和骨牵引装置的正畸橡皮圈进行牵引。牵引力为600~1200g,随骨骼移动的进度不断调整。骨骼移动达到预定的位置后,减小牵引力维持牵引。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儿。面中份骨骼移动均衡。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面部侧面观显示上、中、下各部分协调匀称,眶下、颧部和上唇部丰满,鼻背挺拔。结论中位缝牵引技术能够早期有效地矫正面中份畸形,骨骼前移均衡,且方法简便,损伤小。  相似文献   

7.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sis,DO)指在保留软组织附着及血供的前提下,在骨缝处或截开骨段,用牵引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因此产生骨间隙形成新骨,以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骨牵引术起源于欧洲,1905年意大利学者Alessandro Codivilla将股骨干截断,跟骨牵引进行股骨延长,他的研究开创了牵引成骨术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学者Gavril Ilizarov创造性地设计出环形固定器。并通过实验提出促进骨再生和软组织适应反应的原则,后来的Ilizarov延长技术成为20世纪矫形外科的里程碑。Snyder等(1973)首先将牵引成骨原理引入颅颌面外科并进行了动物实验,以期寻找矫治颅面畸形的新方法。1992年,McCarthy等率先将DO技术用于临床牵引延长下颌骨,取得了理想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使颅颌面畸形的治疗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方法选用LeFortIII型截骨法在眼眶、中面部截骨,完全脱开颅底和上颌骨的连接,在颅骨上安装外置式颅面牵引器。术后7d开始牵拉,每天前移1mm;中面部到达良好位置和咬合关系时,停止牵拉,固定颅面骨牵引装置2~4个月。结果完成的15例患者,中面部平均前移9.7mm,并下移1.5mm;术后面部外形明显改观,突眼度明显好转;2/3病人治疗后睡眠时呼吸阻塞症状明显好转。2例固定脚处有头皮感染。随访平均4月,中面部外形维持良好。结论外置式牵引成骨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9.
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眶下神经,制成透射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去除牵引架2月后神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在使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的同时,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神经自身的适应、修复和再生,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牵引成骨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6个月龄杂种犬制备腭裂模型,以腭裂牵引器牵引两侧切骨后的腭骨板修复腭裂,达到预期效果后,继续饲养至12个月龄.观察治疗效果,采用头颅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治疗期间实验组裂隙逐渐缩小,2~3周裂隙后部关闭.观察期间无复裂、呼吸道狭窄等并发症.实验组腭骨水平板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延长4.75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动物面长度、高度、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直板间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疗效稳定,对颌面部结构无明显影响.腭裂牵引器设计合理,在牵引腭骨板成骨的同时,具有稳定上颌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位前牵引颅面骨骼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位骨骼前牵引和以牙齿承力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在三维有限元颅面复合体模型上,分别以单个牙齿承力,牙列承力前牵引和中位骨骼前牵引,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以梨状孔底承力的中位前牵引,矢向位移面中上1/2前移比牙齿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多,面中下1/2位移相对较少,垂直向及侧向位移值均小于牙齿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中位前牵引颅面复合体,鼻根区压应力减少明显。结论与传统的牙体或牙列承力的前牵引比较,上颌中位前牵引可整体前移上颌,从而减少上颌的逆向旋转及硬腭前部压缩现象。  相似文献   

12.
Long-term effects of ovariectomy and aging on the rat skeleton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Summary The long-term skeletal effects of ovariectomy and aging were studied in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sacrificed at 270, 370, and 540 days after bilateral ovariectomy (OVX) or sham surgery at 90 days of age. The proximal tibia was processed undecalcified for quantitative bone histomorphometry. For continuity, data from these late time points were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from earlier time points (0–180 days). A biphasic pattern of cancellous bone loss was detected in the proximal tibial metaphysis of OVX rats. An initial, rapid phase of bone loss out to 100 days was followed by an intermediate period of relative stabilization of cancellous bone volume at the markedly osteopenic level of 5–7%. After 270 days, a slow phase of bone loss occurred during which cancellous bone volume declined to 1–2%. Both the initial, rapid phase and the late, slow phase of bone loss in OVX rat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In control rats, cancellous bone volume remained constant at 25–30% out to 270 days (12 months of age), then decreased to ∼10% by 540 days (21 months of age). This age-related bone loss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proximal tibial growth plates were closed in approximately a quarter of the control rats by 15–21 months of age. Our data indicate that a slow rate of bone loss and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persist in OVX rats during the later stages of estrogen deficienc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penia is coincident with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in OVX rats as well as in aged, control ra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对眼眶周围软、硬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接受Le Fort III型截骨+中面部牵引成骨术的8例Crouzon综合征患者CT数据,平均年龄11.9岁,实施影像三维重建后,采用眶耳平面(术前)作为测量的基准平面,分别选择眶上点、眶下点、眶内缘点、眶外缘点、眼球前点、眼球后点,以及上、下、内、外四直肌与眼球的附着点作为评估标志,以双侧耳门上点连线作为颅底宽度基准,记录各个主要标志点至耳门上点连线的矢状距(y轴向)、垂直距(z轴向)以及眼球前点、眼球后点的水平间距(x轴向)变化,行配对t检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牵引成骨术前后眼球前点的y轴向及z轴向位置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但x轴向间距变化为-3.40 mm;眶下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2.24 mm,z轴向平均4.25 mm;眶内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0.11 mm,z轴向平均2.80 mm;眶外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9.86 mm,z轴向平均2.31mm;下直肌支点移动,y轴向平均3.63mm,z轴向平均2.98mm.其余各标记点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位移变化.结论 以Le Fort III型截骨为主的面中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使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术后眼眶内、外、下侧壁均出现明显的前、下方移位,而患者的眼球没有显著性的矢状向位置变化,仅呈现轻度的内移、下降和前上方旋转.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颅面复合体在不同方向的中位前牵引作用下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测量以梨状孔底骨性承力,不同方向中位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随牵拉的角度增大,各观察点的矢向位移逐渐减小.垂直向移位由向上逐渐转为向下,前下20°~30°牵引可整体前移上颌,且各骨缝区应力一致,可避免上颌骨的逆时针旋转.结论 以梨状孔底承力骨性前牵引,牵引方向为前下20°~30°时,可有效地前移上颌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郭伶俐  邢新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38-1243,I0006
中面部年轻化手术一直是整个面部年轻化手术的重点、难点。随着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对面部衰老变化的认识和面部解剖学的发展,中面部年轻化手术也随之发生着演变:最初的面部除皱术只是单纯去除松弛的皮肤,但术后远期效果不理想;为获得更加持久的效果,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面部提升术,包括:各种SMAS提升术、颧脂肪垫提升术,扩大的颈阔肌上面部提升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提出为获得和谐的面部容貌应进行骨膜下面部除皱术;而到21世纪初LittleWilliam提出了“青春曲线”的概念,并实施了容量雕刻技术,即三维中面部年轻化手术。本文综述了对中面部衰老变化的认识及与其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和中面部年轻化手术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