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梗死狭窄与闭塞的卒中解剖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利用DSA定位MCA/ICA重度狭窄(≥70%)与闭塞,常规MRI-FLAIR序列研究MCA/ICA病变引起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结果105例患者(ICA 64例,MCA 41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8.8% VS 21.9%;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9.1% VS 4.9%,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2.
亚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早期MRI表现,提高认识水平及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17例经临床综合确诊为亚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早期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亚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中16例脑部MRI有异常表现,其中15例为多发,1例为单发。MRI表现:(1)病变分布:16例均有皮层脑质受累,分别为局限于脑皮质者2例,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均受累者14例,伴半卵圆中心区多发性病灶者3例;(2)病变形态:病变皮层脑质肿胀呈脑回样或点片状异常信号者6例,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区同时受累融合呈斑片状异常信号者9例,半卵圆中心区腔隙性病灶呈串珠样分布者2例;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融合呈大片状异常信号者1例;(3)病变信号:所有病例在DWI像上均呈异常高信号,T2WI及FLAIR序列呈略高或高信号,T1WI呈等或低信号;(4)增强扫描:6例行增强扫描均无异常强化。结论亚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病变分布、形态及信号等特点,结合临床容易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梗死形态与血管病变或心源性栓塞(CE)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DWI序列诊断、发病48 h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MCA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6例,所有病人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或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加颈部血管B超、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血管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颈内动脉(ICA)病变组、MCA病变组、MCA+ICA病变组及血管检查阴性(NE)组。将梗死按照部位分为软脑膜动脉供血区梗死(CI)、纹状体内囊梗死(SCI)、表面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I)和分水岭梗死(BI)。结果 AMBI病人56例,MCA供血区AMBI的梗死形态可分为10种;不同血管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形态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9.270,P〈0.05)。单纯ICA病变9例(12.5%),MCA+ICA病变20例(35.7%),单纯MCA病变22例(39.3%),单纯MCA病变者及MCA+ICA病变者均多于单纯ICA病变者(χ2=7.538、5.630,P<0.05)。MCA+ICA病变组多见CI+BI类型的梗死(χ2=5.678,P<0.05);MCA病变多发CI类型的梗死多见(χ2=7.623,P<0.05)。结论 MCA供血区AMBI血管病变以MCA和MCA+ICA病变多见,且不同的血管病变导致的梗死形态及其发病机制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与MCA狭窄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44例,完善颅脑磁共振(MRI)平扫、颅内血管及相关辅助检查,根据MRI T2相上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15 mm)组19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LI,〉15 mm)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对应的MCA狭窄和脑白质疏松者所占的比例。结果 LI组年龄和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高于NLI组,差异有显著性(t=2.640,χ2=5.775,P〈0.05);两组MCA狭窄者及脑白质疏松者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的体积与MCA狭窄及白质疏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38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MRI资料,据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分型并统计例数。结果:38例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11例(28.9%),单发性脑梗死27例(71.1%);分水岭脑梗死或伴其他类型梗死13例(34.2%),流域性脑梗死或伴其他类型梗死8例(21.1%),纹状体内囊梗死或伴其他类型梗死6例(15.8%),半卵圆区梗死或伴其他类型梗死5例(13.2%),单发腔隙性脑梗死4例(10.5%),单发弥散性多发性点状脑梗死2例(5.3%)。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MRI表现各异,并有其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可根据脑梗死MRI表现初步判断其发病机制并予以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7例痴呆患者和32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与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缺血梗死和急性脱髓鞘斑块在MRI的影像特征,并分析两者的ADC值差异,探讨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中青年多发缺血梗死患者和12例脱髓鞘患者的脑内病灶,分析病变在常规MRI上分布、形态和信号特点,并选取22个急性,亚急性缺血梗死灶和25个急性脱髓鞘病灶,测量两组病灶内和病灶周围10-15 mm的正常表现脑白质(NAWM)的ADC值,比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缺血梗死灶分布以基底节、侧脑室旁及皮层为主,其次为分水岭区,多发病灶集中于单侧半球或以单侧为主,病灶形态呈片状,楔形。脱髓鞘病灶分布以双侧侧脑室旁额顶枕叶白质为主,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急性或亚急性缺血梗死病灶的ADC值明显低于急性脱髓鞘病灶(6.08×10-4mm2/s±1.49 vs 9.68×10-4mm2/s±2.27,P〈0.001),病灶周围NAWM的ADC值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常规MRI上病灶的分布与形态特点,联合能够反映病理基础的ADC值综合判断,可以成为鉴别急性或亚急性缺血梗死灶和急性脱髓鞘病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急性期失语与非失语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检查结果差异,观察不同失语类型患者皮质病灶部位。 方法:①于2003-06/2005-10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24h之内的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2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在发病48h内接受了常规核磁共振,核磁弥散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其中38例患者在灌注核磁上出现了纹状体内囊梗死灶,以38例中纹状体内囊梗死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左半球,且均为右利手的患者21例为观察对象,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56&;#177;11)岁。②所有观察对象在卒中发病4d内使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的评估。采用MRI诊断仪(西门子trio3.0T)对患者进行T1,T2,弥散及灌注成像扫描.以及动脉磁共振成像扫描。③计数结果差异比较采用r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78例,38例患者出现纹状体内囊梗死灶,38例中纹状体内囊梗死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左半球,且为右利手的21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弥散回权像检查结果:9例(42%)左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失语患者除纹状体内囊梗死外均存在同侧皮质的缺血病灶,而另外12例无失语的患者中仅3例(21%)出现了纹状体内囊梗死以外的皮质病灶,两者差异明显(P=0.001);其余9例无失语的患者在弥散核磁像仅发现了左侧半球的纹状体内囊梗死。②常规MRI检测结果:未发现失语患者的急性期皮质损害病灶。③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所示皮质病灶部位与失语类型的关系:3例完全性失语患者均出现了颞叶后部的损害,2例出现了额叶前部和顶叶下部的病灶。4例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中3例出现了岛叶或额叶的病灶,2例出现了顶叶或颞叶的病灶。2例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均出现了顶叶下部或颞叶后部的病灶。 结论:①纹状体内囊梗死急性期患者出现的失语是由于合并的皮质损害所致,常规的MRI检查不能发现皮质病灶,但是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可有效发现皮质损害。②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检查结果显示,皮质病灶部位与失语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陶志敏  沈慧丽 《中国康复》2004,19(5):302-303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脑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07例作为梗死组,另选择非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结果梗死组中伴有白质疏松38例(35.5%),其中腔隙性梗死伴白质疏松23例,与皮质、皮质下梗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对照组患有白质疏松8例(12.1%),与梗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脑梗死伴白质疏松患者中有高血压病30例,年龄51~81岁。结论①白质疏松的发生与脑部小动脉的病变有关;②白质疏松与脑梗死、高血压病和老龄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