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有许多非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将简述这些药物的应用范围、剂量与用法、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 一、硫酸镁及钾镁盐 1.应用范围 硫酸镁对各种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及洋地黄中毒伴低镁血症所致的房性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频发性室性早搏均有良效;对室颤有一定疗效;治疗扭转型室速疗效更  相似文献   

2.
沈丽娟 《护理研究》2003,17(16):941-941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它兼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某些特点 ,被视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静脉给胺碘酮起效快速、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且对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酰胺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或心室纤颤 (室颤 )有效 ,对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恶性室速或室颤的控制率可达6 0 %~ 80 %[1] 。目前认为胺碘酮对于预防和控制致命性室速 ,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速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且胺碘酮具有对心脏的全面保护作用 ,可降低心功能衰竭病人心律失常相关死亡风险 ,并可改善心功能 ,目前临床应用日渐增加。我院IC…  相似文献   

3.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及毒副作用 1.奎尼丁:主要用于房颤、房朴复律及电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可用于某些顽固室上速或室速。禁用于传导阻滞、心衰、低血压、高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对奎尼丁过敏等。可致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室速、室颤、猝死。奎尼丁晕厥发生率4.4%死亡率11.5%,有作者报告14例奎尼丁晕厥均发作于用药后1  相似文献   

4.
吴士星  王贵平 《临床荟萃》1993,8(13):583-586
自1964年Selzer和Wray首先描述奎尼丁晕厥系药物引起快速多形室速以来,其后又分别证实了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致心律失常作用,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心律失常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室性早搏对猝死“扳机作用”的认识使得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为增加。因此,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日益引起了重视。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加重(Proarrthy thmic)或致(arrhy thmigenic)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门急诊常遇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 ,急性发作时我们多采用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若选择不当会影响甚至出现相反效果。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速 ,应首选普罗帕酮 (心律平 ) ,而不宜选用维拉帕酮 (异搏定 ) ,虽然二者都对室上速有效 ,但前者可延长旁道不应期 ,达到终止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室上速 ,后者可使部分预激综合征病人的旁道前传不应期缩短而加快折返 ,故对预激综合征经旁道前传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不宜用异搏定。对心律平无效的严重快速心律失常 (心室律≥ 2 0 0次 /分 )可选用乙胺碘呋酮 ,它既可…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胺碘酮是具有广泛、多种而独特电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利多卡因、心律平等药物常规治疗剂量无效时,短时间内静脉大剂量注射胺碘酮往往有效。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6年1月对48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5岁。均经心电图证实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心房纤颤12例,短阵室速3例,频发室早18例,频发房早6例,阵发性室上速9例。病因有高血压心脏…  相似文献   

7.
镁盐治疗急诊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前 ,利用静脉滴注硫酸镁的方法以探讨镁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1997年至 2 0 0 0年 4月急诊 PTCA113例 ,AMI发病时间 1~ 10小时 ,在行急诊 PTCA前随机分为镁盐组和对照组 ,镁盐组从入院即刻静脉滴注 2 5 %硫酸镁 ,至冠脉开通时输入镁量约为 10 .99mmol,连续作心电监护 ,观察记录冠脉开通 1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 (阵发室速、室颤 )的发生。结果 :两组阵发室速发生率为 35 .7%和 86 % (P<0 .0 1) ,室颤为 5 .3%和 19.3% (P<0 .0 1)。结论 :AMI早期快速静脉滴注镁盐对减低急诊 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等,取得了极大进展。多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发现和合成。根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而选择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但是,大量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问世,使临床治疗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剧,而且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更为普遍。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乙胺碘呋酮既能扩张冠状动脉,又兼有抗心绞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无明显的负性收缩能效应。它的主要电生理作用为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心房、浦肯野(Purkinje)纤维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间,从而延长不应期。除能有效地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外,尚可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预仿效果。对预激综合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相关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和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明显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预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律平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心律平、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改变及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律失常控制及临床疗效有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抗心衰及抗心律失常治疗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及改善心功能,心律平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快速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非药物方式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射频导管消融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可显著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如果在开展此射频导管消融时能够得到规范、合理的护理,则可望提高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我科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31—79岁。其中双径路7例,旁路4例。采取辨证施护,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周素贞  洪葵 《新医学》2011,42(4):269-271
心力衰竭易并发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约85%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所致,但其发病机制一直不详。近年的研究进展,从多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临床医生了解心力衰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研究进展,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心力衰竭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心力衰竭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中常遇到较严重的心率失常患者,临床医生不仅要诊断准确,而且用药要及时、合理,急性发作时我们多采用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 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速,应首选普罗帕酮(心律平),它可延长旁道不应期,达到终止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室上速。对心律平无效的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心室律≥200次/min)可选用乙胺碘呋酮,它既可延长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氏纤维的不应期和复极时间,也可延长旁道有效不应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T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 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镁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镁剂治疗8例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现对75%的病例有显著的疗效,尤其对洋地黄毒性作用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更好,并可纠正伴发的低钾血症。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和血清镁浓度无统计学意义变化。结果提示镁剂是临床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便宜、安全和有效的药物,但尚需进一步观察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非常危重的急症之一,具有很高的短期内病死率,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甚快, 细胞电生理检查已从通过微电极测定发展到用电钳和斑片钳作深入的研究,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内外膜电位变化标测已推广应用于临床。阐明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近年又用无创伤性方法记录室晚电位( 碎裂电位) 以预测严重心律失常。以电化学方法治疗心律也从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发展到心腔内除颤和电消蚀直至现今的冷冻、激光和射频电消蚀等, 用于消除折返通道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外科手术也进入到治疗快速心律失常领域,打破了洋地黄统治近200 年的局面。文章重点就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用药与电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溶栓疗法、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及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种类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分类是根据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失常和冲动传导障碍以及二者合并,在每一型下按其程度及发生部位再分为各种类型。另一种分类是按照异常心律的快慢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这种分类较实用。快速型心律失常中,除窦性心动过速外,主要为各种快速的异位性心律。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等。房性过早搏动(房早)、交界性过早搏动(结早)、室性过早搏动(室早)与上述异位性快速心律有密切关系,可以认为属于同一类型。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达到制止发作,减少危害,杜绝再发,维持疗效的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谒(简称老年性心衰)伴心律失常发病规律,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8例患者,男49例,女29例,年龄60~88岁,平均69.1岁。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8.4%,以室性早搏(室早)发生率最高(87.2%),其次是房性早搏(房早)79.5%,窦性心动过速46.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33.3%,心房纤颤(房颤)25.6%,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0.5%。结论 治疗老年性心衰伴心律失常纠正心功能不全是治疗的关键,还要注重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电解质(尤其是钾和镁)的失调,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