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flaB—PCR在钩端螺旋体病检测中应用,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钩端螺旋体病26例临床分析,钩端螺旋体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人群钩端螺旋体病的免疫水平和探讨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简称凝溶试验)的诊断标准问题,我们于197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莒南县选择已发生钩端螺旋体病1年半、5年和近10年的大队及从未流行过的大队的人群,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3.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致死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掌握钩端螺旋体致死因素及其相关性因素,提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2003~2005年广西的钩端螺旋体死亡病例的个案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是因肺出血而死亡,1例是因肾型合并DIC而死亡;7例患者均有接触疫水或疫土的接触史,并且都有发热、全身乏力、腓肠肌压痛等典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的致死因素与其流行季节、接触史相关,并且与赫氏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引起豚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炎症反应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豚鼠腹腔内分别注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观察豚鼠各脏器的病理改变;EnVision二步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在各脏器中的分布;应用Real-ti me RT-PCR法检测豚鼠血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MCP-1mRNA的表达。结果钩端螺旋体IPAV株和Patoc1株不能引起豚鼠组织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的高表达;而Lai株可以引起典型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较低表达。结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毒力株Lai株引起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致病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和赖型无毒株IPAV株,可能与钩端螺旋体病炎症反应轻微有关,有利于钩端螺旋体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在体内繁殖扩散。  相似文献   

5.
加利福尼亚再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人兽共患病.但在美国大陆却很少诊断为该病。从1982年到2001年,大多数报道的病例为健康成年白人接触了污染的湖水后发生。我们报道近期发生在加利福尼亚的5例人钩端螺旋体病病例,以及该州最早记录的人钩端螺旋体病的同源爆发,并对随后的环境调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122 例由CT头颅轴位扫描疑为囊虫病的患者,通过进行血清学检查,进一学确诊定为是囊虫病抑或是钩端螺旋体病。方法 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确诊66 例囊虫病,51例钩端螺旋体病,两者完全阴性5例。结论 不典型病例,仅藉CT是不能确诊为囊虫病还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因两者致病后临床症状有类似之处,早期感染CT表现也有相同。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7.
Fisher综合征叠加AIDP 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或称Fisher综合征是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的少见类型,表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症。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经典的Guillain Barre综合征,为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是典型的急性运动麻痹综合征,可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Fisher综合征叠加AIDP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襄汾县古城乡钩端螺旋体病历史疫区人与家畜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率2.06%;猪隐性感染率8.00%,朱未检出。古城乡曾于1976、1979年发生由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洪水型和雨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虽然在其后的15年中无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但猪的感染率仍较高,说明钩端螺旋体仍在猪中循环,山西已经成为以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钩端螺旋体病经济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灵  张均 《山东医药》2008,48(48):75-76
回顾性分析4例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例均有钩端螺旋体疫水接触史;临床特点为以缺血性脑梗死表现较常见,症状易反复发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认为临床遇病因不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他危险因素依据不充分,或被控制后症状仍反复发作,尤其有钩端螺旋体接触史者,应考虑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的可能,及早行凝溶试验及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免疫-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浙江省1990—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湖南省9县市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水平分析;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可疑阳性者随访研究;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莱姆病生物媒介调查及病原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宁市家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及病原分离和菌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属动物是钩端螺旋体的易感动物。在人、畜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家犬与人、畜相处密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查清家犬对钩端螺旋体的感染程度和带菌状况,对诊断和防制人、畜钩端螺旋体病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在南宁市某个体宰杀家...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主要属特异性蛋白抗原分布及其免疫性研究,钩端螺旋体毒力因子研究现状,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CT表现及与临床的关系(附17例分析),钩端螺旋体HpL2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直接影响战备和农业生产的急性传染病。为了搞好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刊登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方案(草案),供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参考,并希望通过防治实践,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对数生长期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钩端螺旋体的生长规律 ,为进一步开展蛋白质组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做准备。方法 使用pH为 7 4的EMJH液体培养基 ,在 30℃条件下置摇床上以 90r/min对该菌进行通气振荡培养 ,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活菌数和培养物的光密度。结果 研究发现 ,钩体的生长与其它细菌培养相似 ,也有静止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老期。在该培养条件下 ,钩端螺旋体的对数生长期为培养的第 12~ 5 4h。在对数生长期 ,钩端螺旋体复制一代所需的时间约为 11 35h。并且 ,钩端螺旋体活菌计数和光密度值OD60 0 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钩端螺旋体的生长参数—活菌数和OD60 0 ,并找到了钩端螺旋体生长的对数生长期 ,在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测定液体培养物的OD60 0值的方法来推算菌体数 ,代替菌体计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某犬场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范泉水等;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比较;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400例莱姆病病例临床疾病类型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时机对钩端螺旋体病疗效的影响杨汉泽,王文星,李朝清为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应用时机对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治疗有何影响,现对我院收治的108例钩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08例患者中,男70例,女38例,年龄...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癫痫发作149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149例钩端螺旋体病癫痫发作,进一步对病因及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钩端螺旋体感染或者是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损伤了脑组织或脑部供血血管,所致脑部间质性炎症变及内毒素刺激诱发癫痫症状。治疗不仅是控制癫痫发作,最主要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药物,损伤钩体DNA结构。甲硝哒唑静滴为首选,其次选青霉素、地塞米松,可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彻底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9.
886例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86例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分析廖如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在我县流行始发现于1966年的夏天,此后的多年很少发病,1985年以来又在我县散发流行,有的村或邻近几个自然村暴发流行。本文总结1985年至1994年我院住院部收治有病历资料的886例,现将临床...  相似文献   

20.
英国每年大约有50例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发生,其中10%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死率约为5%,多死于伴发黄疸的肾功能衰竭。6例均系男性,年龄23~49岁,起病后2~10天内大多因发热、头痛、背痛、腹痛、呕吐、腹泻、肌痛、关节痛、躯干皮肤散在出血点、随后发生黄疸和少尿而入院。患者血尿素氮240~600mg%;血小板值低;常规凝血试验结果大多正常。6例中2例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阳性(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