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2.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泡状棘球蚴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灰阶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9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基础上进行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表现.结果 二维声像图显示9例患者共11个病灶,其中8个病灶呈实质性中高回声,外形极不规则;另3例病灶呈混合型,中央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11个病灶内部均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在动脉早期所有病灶周边即出现边框样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期,11个病灶内部在造影期间均未见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病病灶的确切边界,反映周边增殖区微血供状态,为肝泡状棘球蚴病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棘球蚴病分二种类型,一是多见的由细粒棘球绦虫所引起的棘球蚴病;二是较少见的由多房性棘球绦虫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以发生在肝脏多见,但少数原发性病变也可发生在脑、肺、脾、肾等处。我院于去年曾收住1例肺泡状棘球蚴病,现报  相似文献   

4.
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肝脏穿刺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HAE模型,40只Wistar大鼠接种6个月后行B超检查及开腹探查.结果 B超检查示21只大鼠感染泡状棘球蚴,19只未感染,感染率52.50%.开腹探查证实B超检查21只阳性中1只未感染,19只未感染中1只为阳性.B超检查的灵敏度为95.24%,特异性为94.74%,假阳性率为4.27%,假阴性率5.27%.结论 B超检查诊断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做为一种无创性筛选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脏、心包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心包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例泡状棘球蚴病、8例细粒棘球蚴病(单纯型1例,复杂型7例)全部经X线检查;B超检查7例;MR检查2例;CT和ECT检查各1例.结果细粒棘球蚴病X线检查可见心脏单发或多发突出心轮廓外肿块,呈密度不一,边缘光滑、锐利,圆形或分叶状,导致心影变形、搏动减弱消失或异常.B超示心脏或心包腔内边缘清楚、光滑锐利的囊性团块回声,破裂感染时回声增强.1例泡状棘球蚴病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细粒棘球蚴病2例MR表现囊状长T1长T2信号,T1WI、T2WI低信号囊壁,内囊及囊膜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质子密度75%为低信号,囊肿破裂感染时呈不均匀信号,壁不均匀,不连续.结论 X线检查先于超声发现本病.X线、B超同为本病首选检查,CT对泡状包虫病显示小囊样和小圈状钙化细微结构优于其他,MR当超声、CT不具特征时仍可显示囊壁与小囊.  相似文献   

6.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人体肝脏少见而预后较差的寄生虫病,以往临床上常易误诊为肝癌。迄今国内、外有关本病的超声显像诊断报告为数甚少,本文报告了22例由声像图诊断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声像图表现。本病在声像图中的表现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2 多发结节型,3 液化坏死型,其特征性表现为肝脏病灶呈实质性强回声,外型极不规则,与周围肝实质界线不清。病灶中有多数点状,小结节状及小圈状钙  相似文献   

7.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象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2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表现。其特征性所见为病灶呈实质性强回声,外形不规则,周围境界不清,其中有多数点状、小结节状及小圈状钙化,病灶后方伴有明显声衰减现象及声影。最后对肝泡状棘球蚴病与肝癌及肝血管瘤的声象图鉴别诊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检查对棘球蚴病继发感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二维超声对73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总结,按超声表现对其分型和对比。结果本组73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确诊为棘球蚴病继发感染者,以声像图特点将其分型,内囊分离型40例;混合型29例;实变型1例;钙化型3例。结论二维超声检查是诊断棘球蚴病继发感染的可靠有效方法,能客观显示本病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本病的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41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根据声像表现将其分为实质肿块型、囊样液化型、混合型三类。结论超声显像对肝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原发性肝癌等作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脑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及其他寄生虫病,需靠病理诊断确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1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确诊的肝泡状棘球蚴病,对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做了初步探讨。CT是诊断本病简捷、有效的手段。它可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侵润范围及合并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体部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小儿体部棘球蚴病,其中单发棘球蚴病7例,多发棘球蚴病13例,共有32个囊肿,包括肝包虫囊肿17个,肺包虫囊肿9个,腹腔包虫囊肿4个,颈部包虫囊肿1个,胸膜包虫囊肿1个。20例患儿全部接受CT扫描,其中14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0例患儿32个病灶中,21个表现为单纯性囊肿,11个呈囊肿破裂表现,未见钙化和多子囊征象。结论小儿体部棘球蚴病以多发和单纯性囊肿为主,CT表现特点与成人棘球蚴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肝棘球蚴病的CT诊断(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1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的CT表现,包括103例肝细粒棘球蚴病和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两型包虫病的CT表现各有其特征:前者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囊肿,CT值近于水。而囊壁的显示及钙化、子囊出现和囊膜剥离征象则具有特征性;后者的CT特点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内常伴钙化、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周边部见到小囊泡,邻近肝边缘收缩内陷,健叶代偿性肥大,其中以小囊泡征象和钙化最为重要,文章着重讨论了本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棘球蚴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提高对肝棘球蚴病的认识。方法:对1999~2007年,我院收治的12例肝棘球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无一例误诊,术后均治愈,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结论: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及CT检查,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5.
超声与CT在肝泡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对肝泡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肝泡球蚴病进行B型超声检查和普通CT扫描,必要时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巨块型10例,结节型2例,坏死、液化型6例,混合型5例。超声表现为肝脏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肿块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或外形不规整,凹凸不平呈“菜花”状,内部显示不均匀结节状、小囊状或点粒状、小片状钙化灶回声,病灶坏死区腔壁不规整,回声增强。CT的主要特征为病变部位组织密度严重不均匀,其内显示斑片状钙化灶,病变中心坏死腔液化呈水样密度,周边见“晕影征”。结论 CT增强扫描对泡球蚴病有肯定价值,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敏感性高,有一定特异性,不失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表现,其中巨块型8例,占53.3%,结节型1例,占6.7%,坏死液化型3例,占20%,混合型3例,占20%。其声像图特征为:肝脏肿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或外形不规整,凹凸不平呈“花菜”状,内部显示为不均匀结节状,小囊状高回声,有时见较小的钙化灶回声;病灶坏死腔可呈“溶洞”样透声区,腔壁回声增强。在进行诊断时应同肝囊型包虫病钙化、实性变、肝血管瘤、肝癌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与开腹直视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两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对后续介入实验研究的影响。方法 将162只Wistar大鼠分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及开腹接种组,每组81只,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和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方法制备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以超声筛查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对比分析造模情况。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80只成活,其中48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60.00%(48/80),病灶生长部位固定,与周围粘连、侵犯门静脉等脉管系统较轻,3只门静脉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93.75%(45/48);开腹接种组77只成活,其中33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为42.86%(33/77),病变部位不固定,与周围脏器粘连显著,8只病变侵犯门静脉而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75.76%(25/33)。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造模肝脏病变阳性率及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开腹接种组(χ2=4.617、5.394,P=0.032、0.020)。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介入实验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造模的方法病变阳性率高,造模过程简单,动物痛苦小,死亡率低,适宜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肝泡球蚴病的CT影像表现分析认为,大范围、形态多样并存和肝缘收缩内陷伴条带状钙化较具特征,对肝泡球拗病的C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该病的鉴别诊断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X线与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X线与CT资料。结果:本组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5.5岁。5例发生在左上肺,4例发生在左下肺,7例发生在右肺,均行X线检查与CT平扫,9例为左肺包虫囊肿破裂,囊肿内有液平,液平中部有阴影突出,呈水上浮莲征;空洞内见包虫破裂塌陷层叠状软组织密度灶。结论:非典型性肺棘球蚴病多具有特征性的X线与CT表现。  相似文献   

20.
肝泡球蚴病CT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泡球蚴病CT表现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CT描述的病理学意义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结合15个患者的16个病理标本对照观察,分析肝泡球蚴病患者的CT资料。结果:(F1)肝泡球蚴病灶内无血供结构,虽含大量密集小囊泡,但CT主要表现为实性低密度且无强化。(2)伴随钙化最为常见,钙化的范围、分布和异形并存具有特点;(30液化腔为病灶液化坏死所致,腔内容物CT值接近水;(4)小囊变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