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是指长期大量饮酒的酒依赖者中断饮酒后出现震颤、幻觉、意识障碍、肌肉抽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其出现症状及程度与患者平时饮酒时间长短,饮酒速度和量成正比关系,与酒的种类及身体健康情况有关。笔者近年来在临床运用药物加心理疗法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病例资料做回顾性总结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发病占所有中风8%~10%。我科从1994年~2004年,10年间共收治住院100例SAH患者,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1~73岁,以45~50岁居多,占55%。1.2临床表现:常见诱因有情绪激动、劳动时及劳累后、排便及咳嗽等,有诱因的占83%,睡眠及休息  相似文献   

3.
中风后继发性癫痫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卓  文学  朱炯端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65-1066
目的 探讨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归分析 4 8例中风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发作类型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 5 9% ,早期癫痫发作4 % ,晚发癫痫 1 9% ,中风后癫痫与脑中风类型及病灶位置有显著相关性 ,出血性脑中风及病灶位于皮质内者癫痫发病率高于缺血性脑中风及病灶位于皮质下者。脑水肿是早期癫痫发作的重要致病因素。结论 脱水、抗惊厥及抗癫痫综合治疗是控制中风后继发性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急症,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为探讨SAH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本文就我院1996~1999年随机收治的122例SAH患者心电图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2例SAH患者,男78例,女44例;年龄39~70(48±6)岁。多在活动情况下急性起病,有剧烈持续性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阳性,26例同时有肢体偏瘫及意识障碍,所有病例均经脑脊液检测或头颅CT证实诊断。1.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资料取自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72小时)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既往病案中,有96例心电图正常或…  相似文献   

5.
乔国栋  徐明贵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65-2166
笔者曾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2例因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及服用含乙醇的药物而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0年至今的12例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人。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8~58岁。主要因开放性骨折抗感染或闭合性骨折术后预防感染而应用头孢哌酮钠,用法为1~3g,每日2次静脉点滴,应用天数为4~10天不等。其中11例病人为饮酒,1例病人为服用含乙醇的药物,饮酒量为白酒50~300g,啤酒500~1500ml。8例病人为用药期间饮酒,3例为用药后5天内饮酒。1.2临床表现:大多数表现为酒后60分钟内出现双硫…  相似文献   

6.
薛民强 《江苏医药》1991,17(5):286-287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其一定的临床特点,其预后与临床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我院1978年~1988年收治的60岁以上50例患者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心电图异常率很高,约60%~94%,一般认为可作为判断顶后的独立参考指标。本文对急性 SAH 的心电图改变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血压、临床情况及预后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1989~1997年急诊收治 SAH105例,均于起病1周内经头颅 CT 检查证实。其中男51例,女54例,年龄12~79岁。1.2方法记录急诊时的意识状态、血压、心电图、临床经过及治疗结果。将以上各因素与心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容易误诊,我院自1987~1996年收治60岁以上SAH 176例,其中误诊18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误诊18例中,男11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60~69岁10例,70~79例5例,80~89例3例。活动下发病11例,诱因有:情绪激动、饮酒、劳累、咳嗽、排便等,7例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1.2 症状及体征 头痛10例,其中剧痛2例,轻度头  相似文献   

9.
郑宝军  张伯超 《河北医药》1992,14(5):287-289
我院普外科从1985年~1991年共手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13例(均经病理证实),现简要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组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7.3岁。1.2 发病诱因:胆道系统疾病5例;饮酒1例;无诱因7例。1.3 由发病到手术时间症状、体征和术后结果见表1。表1 症状体征及发病至手术时间与生存死亡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吕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0-103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该病起病急骤,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SAH后,去除病因的同时,应尽早清除血肿,防治SAH后的并发症。我科自从2002年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SAH患者43例为治疗组,与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SAH患者40例为对照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以及腰穿确诊为SAH。治疗组43例(脑…  相似文献   

11.
姚继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F0003-F00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是造成病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对97例SAH中42例CVS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97例住院病人,其中42例CVS为CVS组,余无CVS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是神经系统的常见危重症,常因严重高颅压脑疝形成或合并脑血管痉挛,再次出血及癫痫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本人经腰椎穿刺以生理盐水置换等量血性脑脊液治疗SAH 18例,并与传统疗法对照研究,疗效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取材于本院近3年收治的SAH病人,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71岁,中位年龄46岁。全部病例均表现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伴呕吐12例,精神异常4例,抽搐3例,腰椎穿刺均引出血性脑脊液,经头颅CT均证实为SAH…  相似文献   

13.
发热在中风的病程中并非少见,本文收集32例,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是在中风后两周内出现发热,占我院同期中风住院数的17%左右。其中脑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6例。全组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临床症状:昏迷5例,偏瘫17例,四肢瘫1例,吞咽障碍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癫痫样抽搐2例,植物状态1例。体温情况:发病后24小时内高热2例,2天开始低烧5例,病后4~5天体温在38℃以上19例,病后一周发热6例。并发症:呼吸道感染占多数(14例),其次为泌尿系、口腔粘膜及腰骶部褥疮等部位感染,部分病人多部位或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4.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在急性期使用大量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我院于1987~1997年10年中,对曾使用过止血定一周以上的(SAH)病人作了分析,发现51例中有18例出现止血定所致的药物热(占26.6%),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男女患者各9例,年龄20~67岁,平均47.7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SAH临床症状及体征。入院后给予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止痛、镇静,给予甘露醇、抗纤溶剂等,每日均静滴止血定3g。 2 临床表现 2.1 止血定导致药物热起始的时间:最早为静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宗萍  胡志涛 《安徽医药》2011,15(11):1397-1400
目的探讨幕上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回顾性分析187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4 h内动态头颅CT扫描结果;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与未扩大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约42%、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后6 h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收缩压水平、血糖值及入院前长期饮酒史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入院后收缩压升高、入院后血糖升高及长期饮酒可能是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抑郁症状发生的病因复杂 ,与心理障碍、人格特征、肢体活动障碍等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使用氟西汀( fluoxetine)治疗中风后伴抑郁症状病人并观察其对中风恢复的影响 ,为全面促进中风恢复提供了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1月本科急诊住院病人经 CT证实为脑血管意外 ,按照斯堪的纳维亚脑血管意外量表与 ADL 的 Narthal指数分别对神经系统症状各功能残障程度评分为中度、轻度病例共 187例 ,入院后 ,予脱水降压、降颅压等常规处理 ,待病人神志转清 ,度过对自己疾病的认知期 ,于病情的 3~ 4周进行测试 ,…  相似文献   

17.
葛英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23-2124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4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74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性脑梗死者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应以调整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心率,戒烟酒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提出防治方法,指导临床,降低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6年~2008年5月资料完整的60例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致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0例SAH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再出血死亡率最高[1],分别达33%、26.7%。SAH再出血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h。SAH再出血诱发因素为:血压高、过早停用抗纤溶药或动脉瘤破裂。结论:预防再出血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金曦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127-128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抑郁各证候及病损部位关系的临床观察,探索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临床证候与中风患者不同病灶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不同证候患者的病灶部位与PSD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不同程度的PSD患者的各证候无差异(P>0.05);病损部位与PSD患病率比较,P<0.05,故可以认为病损部位与PSD的发生有关;不同病损部位的PSD患者比较结果显示:额叶及基底节区与中风后抑郁发生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后抑郁与中医证候无关,与病损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资料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伴有肢体偏瘫者,与中风很相似,极易误诊。我院4例,初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收入病房。例1:患者男性,62岁。因昏迷10min入院。患者中午饮酒后未进食,自觉全身乏力、心慌、出虚汗,自行卧床休息,随后出现言语不清,口角外斜,小便失禁,昏迷。家人呼之不应,急呼"120"入院。既往高血压、2型糖尿病史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