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人口因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流动人口中多是青壮年,他们在各地川流不息,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也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促进因素。卫生防疫力量和设施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终止都有重大作用。社会制度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等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甲型H1N1流感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世界各国联防联控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高校传染病的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染病的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杜秀娟,张保功,郭丽华(保健科计划生育研究室图书馆,256603)高等院校学生来源广,居住密集,加上学校本身的复杂自然环境,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因此,一些传染病极易在高校流行。笔者就流行因素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赵树进 《广东医学》2003,24(12):1369-1371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与传染病斗争的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也逐步掌握了传染病流行的一般规律 ,对病原体及其宿主、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免疫学机制等均有所认识 ,根除了在人类历史上造成数次灾难的天花。WHO在多年前向全世界宣告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然而 ,在人们庆幸对传染病有所控制的同时 ,新的传染病又出现了。新发生的传染病 (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 ,而重新发生的旧有的传染病(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天灾频发,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的威胁.本文从人口、环境、经济、文化、风俗、战争等方面,深入分析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社会因素,为今后我们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社会因素的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流动人口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对传染病造成影响的不但有人类和生物以及生态因素,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对传染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蚊媒传染病对于气候要比其他的传染疾病还要敏感。气候的转变会让虫媒因为地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繁殖速度也会不断的提高,叮咬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减少病原的潜伏时间,因此造成了疾病的传播,因为气候的变化,所以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降,造成很多的因为水源造成的传染病概率在不断的上升,经过有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气候的原因在传染病中所造成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对传染病造成影响的不但有人类和生物以及生态因素,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对传染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蚊媒传染病对于气候要比其他的传染疾病还要敏感。气候的转变会让虫媒因为地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繁殖速度也会不断的提高,叮咬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减少病原的潜伏时间,因此造成了疾病的传播,因为气候的变化,所以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降,造成很多的因为水源造成的传染病概率在不断的上升,经过有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气候的原因在传染病中所造成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流行传染病的预防效果,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提供方向。方法对近两年来本地传染病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采取传染病预防措施前后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后,本地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实施传染病控制措施前后的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措施,能有效减少本地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起到有效控制传染病,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区域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采取单一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预防控制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流行传染病(乙肝、结核等)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率为8.8%,明显低于对照组18.8%的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46,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途径.方法:选择江陵县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该地某地区128例正常成年人作研究对象,按防控措施不同分2组,对照组(59例)行疫苗接种防控;观察组(69例)于其基础行多项防控措施,对比两组流行传染病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流行传染病总发病率17.39%比对照组45.76%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开展各类流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如接种疫苗、健康教育、控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可有效控制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及社会控制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传染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密切。应重视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影响,从社会根源上探究其发病原理,包括经济因素、科学技术、文化、人口、卫生服务和其它社会因素。人类要有与传染病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并制定包括大卫生观和技术合作等相应的社会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流行病学是一门预防医学,它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订、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的措施的科学。以前流行病学以研究传染病为主,近年来把某些危害严重的非传染病,如肿瘤、心血管病、克山病等也列为研究对象。但是,对传染病的防治仍为流行病学的重要内容。传染病种类很多,流行特点各异,那么传染病是怎样发生、传播和流行的呢?不管传染病流行是怎样的不同、其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缺少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春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SARS暴发流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面对传染病疫情,我们怎样采取预防措施呢?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影响学校内细菌性肠遗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时间的因素,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2001—2004年广西发生于学校的55起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和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以流行时间为应变量,以病种、学校等级等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55起暴发疫情中伤末副伤寒31起、细菌性痢疾13起、感染性腹泻11起,流行时间分别为23d、14d和11d,罹惠率在0.25%-34,7%之间;多数发生于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学校当中(占87.27%),阻高中和初中为主(占81.25%);水型传播多见(占67.27%);发现X6(首例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X8(重视程度)、X2(学校等级)、X1(病种)、X7(病例隔离措施)和X5(传播途径)等6个因素进入方程。由此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结论及时报告疫情、加强各级领导和部门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及早采取和落实病例的隔离措施是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等级较高的学校发生水型传播引起的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时尤要注意加强各项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资料来源于本省2010年至2013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提供的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分析急性传染病流行态势并采取防治对策。结果 1025起急性传染病流行疫情中43.6%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43.6%为流行性感冒,34.5%为水痘;45.8%为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占42.2%;7.8%为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2.8%为不明原因疾病,其中不明原因肺炎占69.0%。结论急性传染病易暴发流行,为此需严格防治。  相似文献   

17.
张小雷 《大家健康》2013,(5):155-156
随着我国的人口流动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流行性传染病爆发的机会也日益增加。对传染病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及措施,保障社会稳定与民众生命安全是疾病预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本文分析了我国传染病防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人口流动以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流行性传染病爆发的机会也日益增加.对传染病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及措施,保障社会稳定与民众生命安全是疾病预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本文分析了我国传染病防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和关注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始终将其列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国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少传播较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受到很多因素如社会、经济和人民文化素质等影响。一些原已得到控制的传  相似文献   

20.
1989年~2005年的1 7年中,全县累计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5724例,年均发病率为258.89/10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将流行及防控探讨于下,供同行们参考. 1 基本情况 布拖县在四川省西部,凉山州东部,地处产纬27'55',东径102'04'~10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