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亚低温疗法用于急诊心脏骤停复苏后优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64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2例。参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头部降温法,实验组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IH-TT时间,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CPC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予以亚低温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降温技术,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03.03日至2017.05.01日在本院心肺复苏成功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急诊时间先后分成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前组实施常规护理,后组采取急诊护理.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40.00%)更低(p<0.05).结论:急诊护理能够预防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等不良症状,有利于后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ICU治疗的92例心脏骤停并成功复苏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取院内ICU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院内ICU优化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神经功能情况、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停留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占4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7%;病死率为4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9%,两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P<0.05);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ICU优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均在心肺复苏后行脑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亚低温治疗(MHT)及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比较其复苏后1周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价两组脑功能分级情况,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I(2.63±0.24)L/(min·m)、CO(3.92±0.16)L/min及LVEF(73.29±1.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脑功能良好率66.67%较对照组33.33%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10.18±1.65)分、ADL评分(78.29±1.67)分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23.19±1.5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DF-15(0.45±0.12)μg/L、IL-1(63.29±1.65)μg/L、IL-8(40.32±1.67)μg/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5.64%(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有利于保护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下调血清GDF-15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陈珑 《现代保健》2013,(5):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颅脑外伤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亚低温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伤后24h内应用亚低温治疗,将直肠的温度控制在32-35℃;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降温,将直肠温度控制于37.8—38.5℃,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的患者伤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治疗优良率提高,且预后及免疫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颅脑损伤的患者通过亚低温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亚低温治疗对其免疫功能亦具有保护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情况。方法:我院选取了92例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9年1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了两个小组,包括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各46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分析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急诊护理干预。采取不同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康复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分析组患者的护理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效果显著,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明显,可对患者预后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0例,根据心肺复苏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人工徒手心肺复苏,试验组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心肺复苏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动脉氧分压(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血压[舒张压(SP)、舒张压(D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57~68岁,平均(62.15±4.6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分析人工心肺复苏球囊面罩与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来天津市急救中心治疗心脏骤停患者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运用气管插管的方发进行抢救,观察组使用球囊面罩人工心肺复苏方式,分析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恢复情况、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及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建立通气所用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坏恢复、存活24 h及康复出院方面人数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气管插管方法,结合使用人工心肺复苏球囊面罩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心肺骤停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各项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10):1343-134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对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球囊+面罩通气支持,观察组则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患者30分钟抢救后复苏情况及14 d后神经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复苏率为50.00%,对照组为3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能显著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循环恢复率,且在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方面优于球囊+面罩通气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与急救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3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诊的心脏骤停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急救措施,观察组接受急救治疗和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急救反应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急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恢复心跳时间和急救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症状时及时开展心肺复苏能帮助其心跳恢复自主功能运动,规范化护理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山莨菪碱药物干预治疗后,复苏后24 h存活率明显提高至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9%(P〈0.05),而ROSC率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累积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物质生活累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干预治疗可改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的存活状况、神经功能情况及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进出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所用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效剪短了患者急诊期间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给予亚低温技术对患者脑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张掖人民医院2014年8月30日—2016年8月30日收治的患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大脑神经功能分级、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进行记录。结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一个月后GCS、IL-6以及TNF-α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PC临床有效人数为58例,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技术可有效降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中炎症反应,提高大脑神经功能分级及GCS评分,有效保护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脑神经细胞,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高热患者中的降温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78例ICU危重症高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仪,比较两组降温效果、降温满意度及体温回升反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降温总有效率、降温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体温回升反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降温效果,提高降温满意度,避免患者体温反复回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效果.方法:对一例因误食有机磷农药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并予亚低温治疗,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和干预.结果:经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病人病情恢复快,未发生并发症,5天后转回病房治疗,20天后顺利出院.结论: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梁芳 《中国保健》2007,15(7):24-25
目的研究亚低温应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对照组.亚低温组33例,均于术后2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8~72 h,肛温维持在35~35.5 ℃.对照组32例,体温维持在37~37.5 ℃.两组其它治疗相同.监测降温期间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恰当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术后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良好率.  相似文献   

18.
陈晓  宋兵兵 《现代保健》2013,(21):35-37
目的:总结亚低温疗法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优势,探讨亚低温治疗经验。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疗法相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4%,死亡率4%;对照组有效率56%,死亡率18%,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轻残率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手术在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上起到重要作用,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晔婷 《医疗装备》2021,(1):184-18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在ICU脑出血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ICU收治的8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降温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仪,比较两组降温效果、发热反复情况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