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患者发生感染率比较,从而选择更好的静脉置管方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手术室2012年行颈内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的1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给予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结果颈内静脉置管患者80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5.0%;颈外静脉置管患者26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7.7%;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54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3.7%;股静脉置管患者20例,感染10例,感染率为50.0%;置管期间出现感染最早是股静脉置管,且置管时间越长,置管感染率越高。结论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感染率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最低,其次是颈内静脉置管,故而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颈内静脉置管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CVC-RD发生情况,分析CVC-RI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探讨预防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6-2008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CVC-RI的前瞻性调查.结果 305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7954 d,感染40例,其中28例血流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5.03‰置管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3.52‰置管日;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6.87%,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1.07%,≥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学培养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肠杆菌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及留置时间相关,年龄越大、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避免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有效措施是尽可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老年患者应作为感染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21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导管的通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置管部位在股静脉的感染率为22.22%,高于颈内静脉的14.3%和锁骨下静脉的11.76%,但各组之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时间<10 d的感染率为8.89%、10~20 d的感染率为17.58%、>20 d的感染率为28.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通畅感染率为15.79%,导管不通畅感染率为27.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和置管后感染率.方法 360例拟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术,在超声显像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结果 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穿刺后置管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长期留置颈内静脉置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阳性者,超声组感染7例,感染率为3.9%,对照组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1%,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感染少,可延长颈内静脉置管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静脉穿刺时间,对于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根据感染因素制定预防对策,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怀疑导管感染或治疗结束后送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12例细菌学检测阳性,感染率为14.12%;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8.70%;多次穿刺置管成功16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37.5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多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紧密相关,在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技术时,应注意熟练操作,并选择合适的探头、导管类别、穿刺部位,同时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ICU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与肝素钠封管,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置管部位及置管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术以股静脉置管为主,感染率与置管部位有关,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概率最高,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试验组为11.76%、对照组感染率为36.11%,两组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阳性菌,试验组导管血培养阳性率为16.67%、对照组为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对照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对行深静脉置管的6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探讨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病例为92例,感染率为13.7%;其中男性47例,占51.1%;女性45例,占48.9%,感染病例中男性与女性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病例的年龄、置管次数、换药频次和置管留置时间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病例的性别、体重指数和置管部位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的年龄、置管次数、换药频次和置管留置时间是深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加强工作者的操作能力和无菌操作培训以及加强适宜的护理,可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现场查看并记录患者病情、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其他有创操作、微生物学检测、抗感染药物使用等,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7例,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感染率28.6%;留置尿管4例,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率0;中心静脉置管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降低骨髓移植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骨髓移植患者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主要因素为环境微生物污染;人体携带条件致病菌;口腔黏膜损害与感染以及深静脉置管感染等.结论 制定控制外源和内源性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和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才能有效预防骨髓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降低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接受硬膜外腔置管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2010年7月-2012年2月硬膜外腔置管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硬膜外腔置管、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各部位细菌培养结果和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导管尖端、剩余药液和管周皮肤病原菌培养阳性例数分别为1、3例和3例,阳性率分别为0.72%、2.16%和2.16%,均低于对照组的3.60%、5.04%和10.07%,其中管周皮肤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观察组发生1例,感染率为0.72%,对照组共发生8例,感染率为5.76%,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不容忽视,导管病原菌阳性是置管相关性感染的病源,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硬膜外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的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感染21例次,感染率为12.88%。其中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2周,置管部位为股静脉,三天换一次药,合并糖尿病、Hb<80g/L是感染发生的原因。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根据感染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以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导管感染对患者的伤害。方法对2008-2012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涉及的内容,将其分为置管时间组、置管部位组和病原菌分布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63篇,累计报告置管患者14 858例,其中感染2 525例;涉及7个感染相关因素,分别为留管时间76.19%、置管部位50.79%、患者因素46.03%、无菌操作39.68%、日常护理25.40%、导管因素17.46%、输液原因14.29%;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99%,导管留置时间≤1周感染率为5.46%,>2周感染率为29.94%;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41.24%、革兰阴性杆菌占35.28%、真菌占23.48%。结论中心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与置管部位的选择仍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因素,革兰阳性球菌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血透用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314例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透的患者,分析不同置管方式、导管抗凝方法及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关系。结果股静脉感染率32.1%,留置时间小于2周的感染率11.3%,大于2周时为58.0%;非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为15.8%,留置时间小于2周的感染率为6.9%,大于2周的感染率为20.8%。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期间每天肝素盐水抗凝组(A组)的感染率为19.0%,导管内血栓形成率为4.76%,每次透析结束时肝素盐水抗凝组(B组)的感染率为9.2%,导管内血栓形成率为5.75%。结论选取非股静脉置管方式、缩短留置时间、减少打开导管的次数可有效降低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2016年7月金华市人民医院ICU治疗的9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5例,感染率为4.69%。不同性别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感染率为6.89%,高于50岁组的3.17%(P0.05);反复穿刺感染率为11.11%,高于穿刺一次成功的3.80%(P0.05);置管时间长、置留部位为股静脉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相对较高(均P0.05)。结论患者年龄、置管时间、置管部位和反复穿刺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276例腹部外科手术后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 27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4.7d,其中发生感染26例,感染率为9.4%,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针对其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护理,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120例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原始病因以及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进行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深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为股静脉,感染率为22.5%;导管留置时间增加与被感染的概率呈正相关,导管留置时间>27d时的感染率则高达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行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最高为23.5%,其次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以及高血压肾病,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培养阳性17例,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2株,占70.6%。结论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留置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对2009年7月-2010年11月入住ICU> 24 h、年龄>1月龄的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并对发生CRBSI的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监测患者共1145例,其中接受血管内置管的患者890例,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77.7%,置管日为9189 d,发生CRBSI 26例,CRBSI感染率为2.9%,平均日感染率为2.8/千日;CRBSI感染率与置管时间、置管次数均呈正相关(x2=40.71,P=0.000;x2=28.6,P=0.000);留置天数(OR=2.415)与置管次数(OR=1.531)是综合ICU的CRB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置管和维护、尽早拔除导管是预防CRBSI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120例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原始病因以及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进行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深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为股静脉,感染率为22.5%;导管留置时间增加与被感染的概率呈正相关,导管留置时间>27d时的感染率则高达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行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最高为23.5%,其次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以及高血压肾病,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培养阳性17例,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2株,占70.6%。结论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留置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