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参皂苷Rg1免疫佐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分别将人参皂苷Rg1以及氢氧化铝胶(Alum)作为佐剂和卵清白蛋白(OVA)抗原混合免疫BALB/c小鼠,二次免疫后2周采血和取脾脏,分离血清,观察免疫前后血清OVA诱导特异性抗体及亚类含量变化,以及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的体外细胞增殖反应。结果:Rg1和抗原混合物免疫小鼠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Rg1组小鼠血清抗体IgG,IgG1和IgG2a水平显著高于抗原对照组(P〈0.05);人参皂苷Rg1免疫小鼠受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和OVA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显著高于OVA组(P〈0.05),Rg1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受OVA刺激后培养上清检测细胞因子IL-5和IFN-γ浓度显著高于OVA组。结论:Rg1是一种能同时激活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2.
热休克蛋白65增强小鼠对HBV DNA 疫苗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65的真核表达载体(pHSP65)对HBV 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H-2d)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肌内注射空载体pcDNA3,HBV DNA疫苗加HSP65佐剂(pHBVS2S pHSP65)或不加佐剂(pHBVS2S);ELISA法测定血清抗HBs抗体;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4 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s活性。结果:HBV DNA佐剂组免疫小鼠抗HBsAg抗体滴度虽高于不加佐剂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其IgG1/IgG2 a的比例不同于多肽免疫组,二者分别为0.395与10。佐剂组小鼠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量是不加佐剂组的2~3倍。CTLs细胞杀伤活性(E∶T=100)佐剂组与不加佐剂组分别为:(53.68±7.5)%、(42.81±7.7)%,差异显著(P<0.05)。结论:HBV DNA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CTLs反应;HSP65佐剂能够有效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有望成为DNA疫苗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3.
胎盘肽免疫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健康产妇的胎盘制备胎盘免疫调节肽(胎盘肽),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与转移因子(TF)类同。实验证明,胎盘肽可明显升高小员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有核细胞数,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活性,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小鼠特异性抗体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盐水组。而TF组与盐水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巴戟天寡糖的促免疫活性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巴戟天寡糖 (MOO)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细胞增殖反应及抗体生成反应等免疫学方法。结果 MOO 2 5、5 0mg·kg-1可使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增强 ,使小鼠脾细胞抗体形成细胞数目明显增加 ;体外应用 ,在 2 5~2 0 0 μg·ml-1对脾细胞增殖反应和PP结细胞增殖反应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 MOO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其对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开发针对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流行株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 ,构建含中国流行株HIV 1核心蛋白(gag)基因的核酸疫苗 ,并评价其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效果。方法 将HIV 1gag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 pCI neo中 ,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 neoGAG ,并经XbaⅠ/SalⅠ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pCI neoGAG和空载体pCI neo免疫BALB/c小鼠 ,通过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特异性抗体和IFN γ,通过MTT实验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通过乳酸脱氢酶 (LDH)实验检测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反应。结果 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HIV 1gag基因核酸疫苗 ;与空载体pCI neo组比较 ,pCI neoGAG免疫组小鼠血清的抗HIV 1p2 4抗体滴度和IFN γ均升高 (P<0 0 1)。pCI neoGAG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刺激指数 (SI)以及特异性CTL活性均高于空载体pCI neo组 (P<0 0 1)。结论 构建的针对我国HIV 1流行株的gag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可以诱导特异性体液和细胞性免疫应答 ,为进一步研制适用于我国的HIV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EgM家族重组蛋白(EgM123)与弗氏佐剂结合免疫犬后血清抗体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组与对照组血清特异性抗体(IgG)的变化规律,并以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结果】ELISA实验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不中和免疫组与对照组血清抗体时,特异性抗体IgG差异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用日本血吸虫(SJ)童虫细胞(SC)和联用免疫调节剂诱生小鼠免疫保护性的效果。方法制备感染后第18dSC;实验昆明小鼠分为8组:A组(PBS)、B组(SC)、C组(IL-2)、D组(IL-2+SC)、E组(IFN-γ)、F组(IFN-γ+SC)、G组(香菇多糖)、H组(香菇多糖+SC)。腹股沟皮下间隔2w免疫1次,共3次。于末次免疫第4w攻击感染,第35d后剖杀小鼠计数虫荷及每克肝卵数(LEPG),计算减虫率和LEPG减少率。ELISA测定第2、3次免疫后及攻击前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童虫可溶性抗原(SWSA)的抗体。结果保护性效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E、F、G和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43.3%、13.5%、36.1%、32.7%、46.2%、18.3%和33.7%,LEPG减少率分别为59.8%、26.6%、52.1%、47.7%、57.7%、34.0%和53.7%。各免疫调节剂与SC联合免疫组与单用SC组比较,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能诱生小鼠较明显的免疫保护性,单用IFN-γ也有一定的减虫和减卵效果,但免疫增强剂均未能显著提高SC诱生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8.
91合剂加速放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鼠于一次全身γ射线(SGy)照射前1周或者照射后3周内连续服用91合剂,可加速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91合剂的作用表现为:①加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给药组小鼠的CFU-S/5×104BMC和CFC/5×104BMC分别高于未给药组1.4~2倍和1.4~3.1倍.骨髓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及B细胞含量都明显增高.②增强脾细胞对有丝分裂素(ConA,LPS)的反应性(P<0.05~0.01)。③提高照射小鼠的免疫应答能力.抗体水平及DTH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④用药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载鼠疫亚单位疫苗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鼠疫F1抗原疫苗多孔微球,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方法采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LGA制备多孔微球,考察不同致孔剂对微球形态和孔隙率的影响,并将鼠疫F1抗原蛋白疫苗吸附到多孔微球上,分别于第0天和第21天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其为实验组,分别以单独注射疫苗和单独注射多孔微球的小鼠为对照组。在第6、8、10周取血测定抗体滴度,并于第10周取血后皮下注射鼠疫杆菌攻毒(剂量:600×LD50),攻毒后观察14d。结果 F1抗原多孔微球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后,F1抗原多孔微球组免疫的小鼠全部存活,且健康状况良好,而F1抗原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20%,多孔微球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多孔微球球形良好,孔隙率高,用作鼠疫亚单位疫苗载体可以明显提高其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Nogo66蛋白疫苗接种大鼠后产生的免疫效应变化,筛选最佳接种浓度.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大鼠分别接种浓度为50 μg/300 μl、100μg/300μl、200μg/300μg、400μg/300μl、800μg/300μl的Nogo66蛋白弗氏佐剂疫苗,接种大鼠;对照组不接种疫苗.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组大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变化,MTT法检测大鼠脾T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评分.结果 各实验组大鼠血清IgG抗体滴度从接种第4周开始迅速增高直至第8周,第10周开始达一平台期,此时200μg/300μl组IgG抗体滴度高于其他各浓度组.各实验组大鼠脾T细胞增殖第4周时明显增强,第8周时达最高值;200μg/300μl组从第8周开始活性T细胞水平即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于第12周时仍然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所有实验大鼠未发现任何类似EAE的行为变化.结论 Nogo66蛋白疫苗接种后,200μg/300μl组IgG抗体滴度和T细胞效应明显强于其他组,且均未发生毒性反应,故200μg/300μl为最佳接种浓度.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fin,UTI)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45min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再灌注5min内尾静脉缓慢注射UTI。于再灌注后2h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r)测定Peyer's淋巴结(pp)、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增殖活力。结果:肠IR后血清和肠黏膜中sIgA含量下降,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P〈0.01);不同剂量的UTI治疗组均能逆转IR后sIgA含量下降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不同剂量UTI治疗组间各项指标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UTI)可参与调节肠道相关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免疫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战争应激环境状态下,单一和复合应激条件对胃运动和胃粘膜损伤的变化情况。研究应激对胃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即而形成枪击音应激组(A组);睡眠剥夺应激组(B组);枪击音和睡眠剥夺联合应激组(C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D组)。在给予不同的应激条件干预下,在不同的时间内,分别采用浆膜法检测大鼠胃电的变化,采用Chen法对胃粘膜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对不同应激组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胃粘膜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不断增加,不同条件的应激组其胃运动的变化呈现抑制状态,而复合应激因素的影响较单一应激因素的影响明显;不同条件的应激组其胃粘膜损伤和病理变化,随着应激时间的不断增加,粘膜损伤加重,病理变化愈加明显。复合应激因素对胃粘膜的损伤影响更加显著。结论战争环境因素应激对胃的运动和胃粘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伤,而多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和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胃粘膜血流量(GMBF)在应激状态下胃粘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因子,采用重复浸水束缚应激(RS)制作动行模型,以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或左旋精氨酸(L-Arg)抑制或促进肉源性NO的合成,动态检测GMBF,溃疡指数(UI)、粘膜NO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①重复应激后,实验对照组大鼠UI明显下降,同时GMBF上升,粘膜NO含量增高。②L-NAME使WRS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加重,GMBF的适应性增加反应消失、粘膜NO含量明显下降。③L-Arg可减轻WRS造成的粘膜损伤,GMBF,粘膜NO含量均相应增加。④MBF,UI粘膜NO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提示GMBF在应激状态下胃粘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中有重要作用。内源性NO是其调节因子之一;LNAME抑制其合成,延缓这一作用,L-Arg增加其合成,促进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胶囊内镜用于比格犬等较大体型动物上消化道黏膜疾病实时监测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1)对PillCam SB2型胶囊内镜进行简单改造,采用4号手术线一端束缚胶囊内镜的腰部做牵引线,另一端从胃管的顶端穿过,从一侧孔穿出胃管,通过拉伸将胶囊内镜顶靠在胃管的前端;(2)麻醉比格犬,胃管辅助胶囊内镜通过比格犬口咽送入食管、胃腔.(3)40%无水乙酸40 ml灌胃,胶囊内镜检查系统观察消化道黏膜变化.结果 (1)改装后的胶囊内镜在胃管的帮助下可以顺利地进入比格犬食管和胃内,并可通过拉伸牵引线将胶囊式内镜顶靠在胃管的前端部,控制胶囊内镜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2)40%无水乙酸40 ml灌胃,成功制造比格犬急性胃黏膜病变模型.(3)胶囊内镜可以清晰拍摄胃腔图像,观察胃黏膜在不同时间点出现的不同表观变化,实现对动物消化道疾病模型黏膜变化的实时监测.结论 成功建立了胶囊内镜实时监测上消化道黏膜急性病变发生发展的方法,将其初步应用于观察体型较大动物比格犬胃黏膜急性损伤过程中的表观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李玉梅  邹晓平  李兆申 《武警医学》2003,14(12):712-715
 目的揭示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壁细胞泌酸功能的变化及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奥美拉唑组,制备水浸-束缚应激(WRS)模型,检测3组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液pH值和壁细胞H+,K+-ATP酶活性,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应激组UI明显升高(P<0.01),胃液pH值明显下降(P<0.01),壁细胞H+,K+-ATP酶活性升高(P<0.05),镜下见胃黏膜出血坏死灶呈火山口状,几乎深达黏膜肌层.与应激组相比,奥美拉唑组UI明显下降(P<0.01),胃液pH值明显上升(P<0.01),壁细胞H+,K+-ATP酶活性下降(P<0.01),镜下仅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无出血及溃疡形成.结论胃酸在应激性溃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奥美拉唑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其作用与抑制壁细胞H+,K+-ATP酶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应激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腹部创伤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损害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模型上,进行胃肠粘膜电位(PD)、血流量,肠粘膜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测定以及荧光标记菌示踪和组织形态学等观察.结果:腹腔感染大鼠胃肠粘膜PD和血流量显著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和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肠道荧光标记菌大量移位于肠外器官.血PAF水平也显著升高,且与胃肠粘膜损害程度呈一致性相关.而应用PAF拮抗剂WEB2170治疗能明显减轻胃肠粘膜病理损害和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率.结论:腹部创伤后腹腔感染时胃肠粘膜屏障出现广泛损伤和肠源性感染发生,而PAF是导致这一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奥曲肽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对大鼠严重脑损伤后应激性胃粘膜损害,给予不同剂量的奥曲肽(4μg·kg~(-1)·12h~(-1)和6μg·kg~(-1)·12h~(-1))治疗,测定胃粘膜血流(GMBF)等多项指标,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法莫替丁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奥曲肽治疗组能显著减轻胃粘膜损害指数(P<0.01),增加GMBF(P<0.01),升高跨胃粘膜电位(P<0.01),增加胃粘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P<0.01)。奥曲肽具有良好的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对治疗大鼠重度脑损伤后所致胃粘膜损害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胃冲剂”和米索前列醇对大鼠胃粘膜内源性PGE2 及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吲哚美辛为胃粘膜损伤剂 ,米索前列醇为对照药物 ,Ⅱ级雄性SD大鼠 ;完全随机化平均分为 :控制组、损伤组、益胃冲剂治疗组和米索前列醇治疗组 ;分别放免检测胃粘膜PGE2 含量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胃粘膜血流量和病理切片镜下计算胃粘膜病理损伤长度。结果 :益胃冲剂和米索前列醇均可保持胃粘膜PGE2 含量和GMPF明显高于吲哚美辛损伤组 (P <0 .0 1 ) ,但也明显低于控制组 (P <0 .0 1 )的水平 ;胃体部PGE2 含量米索前列醇优于益胃冲剂 (P <0 .0 1 ) ,胃窦部却无差别 ;治疗组几乎不出现Ⅲ级病理损伤。结论 :益胃冲剂和米索前列醇均呈现良好的胃粘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对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肝移植对肝硬化大鼠受损胃粘膜的影响及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或保护有关指标的变化。制备CCl4中毒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肝硬化大鼠胃粘膜损伤的情况,以直移植后受损胃粘膜的改善情况,采用生化法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移植有后大鼠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白介素-1(IL-1),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情况。实施肝移植后,肝硬化大鼠胃粘膜病理损害逐渐恢复,粘膜损伤指数下降明显;血浆中的SOD逐渐升高,MDA逐步下降,IL-1水平升高明显,PGE2的水平也呈明显升高的趋势。肝移植使肝硬化大鼠受损的胃粘膜得到明显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代谢和IL-1,PGE2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