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颜颜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58-1759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关系并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CRF患者分为三组:未血液透析组26例(Ⅰ组),常规血液透析组(CHD组)30例(Ⅱ组),高通量血液透析组(HPD组)24例(Ⅲ组)。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生化指标,ELISA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结果三组CRF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Ⅰ、Ⅱ组分别较Ⅲ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三组CRF患者的体脂百分比均与其血清瘦素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0.05和〈0.05)。三组客观营养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Ⅱ组和Ⅲ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与其血清白蛋白显著负相关(P〈0.05)。SGA评估表明CRF患者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其营养状况越差,血清瘦素水平越高(P〈0.01)。Ⅲ组SGA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和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其增高与CRF患者的营养不良有关。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有助于CRF患者血清瘦素的清除,从而进一步改善CRF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关系。方法13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和5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包括营养不良COPD组18例,正常体重COPD组24例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8例),测定各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分析血清瘦素与B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P〈0.01),正常体重COPD组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及对照组患者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各组COPD患者血清瘦索水平与BMI明显相关(P〈0.01或P〈0.05),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负相关(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FEV1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负相关。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态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有关,超重及肥胖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甲状腺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中的意义。方法观察COPD临床稳定期患者148例,根据体质指数(BMI)、理想体质量百分比(NW%)、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中点臂围(MAC)、血清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LYM)等营养参数,分为COPD营养不良组(COPDⅠ组)47例,COPD非营养不良组(COPDⅡ组)101例,另选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瘦素、TN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TSH),并探讨上述因素在COPD营养不良患者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I组BMI、NW%、TSF、MAC、ALB、LYM与COPDⅡ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Ⅰ组瘦素水平分别与COPDⅡ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Ⅰ组、COPDⅡ组TNF-α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COPDⅠ组与COPD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I组T3、T4分别与COPDⅡ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PDⅡ组T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PDⅠ组、COPDⅡ组BMI、NW%、TSF与瘦素水平呈正相关(P〈0.01),瘦素水平与TNF—α、TSH呈正相关(P〈0.05)。结论COPD患者营养不良与血清瘦素水平、TNF-α及甲状腺激素有关,瘦素受TNF—α系统调控,瘦素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三者共同参与了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溶血性贫血(HA)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浓度,探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对溶血性贫血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HA、小细胞HA(先天遗传小细胞或合并IDA)、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细胞性贫血(MA)各50例患者外周血象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数据,以健康人群50名为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CH、MCHC、MCV均值。结果外周血象MCHC比较显示HA患者MCHC明显比MA、IDA及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HA患者和MA患者外周血象MCH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细胞HA患者MCV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MA患者MC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象MCHC最低的IDA患者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CHC可作为早期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促排卵周期人血清与卵泡液中干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张治芬 《天津医药》2007,35(5):335-337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卵泡发育及妊娠之间的关系。方法:45例因输卵管因素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不孕患者,在超促排卵后取卵的同时留取卵泡液和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血清和卵泡液中的SCF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结果:妊娠组(n=16)血清和卵泡液中SCF水平均高于未妊娠组(n=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和E2/T、E2/P比值也高于未妊娠组(P〈0.05);卵泡液中P水平显著低于未妊娠组(P〈0.05),2组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与卵泡液中的SCF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56,t=4.44,P〈0.01;r=0.32,t=2.22,P〈0.05),与P和T水平均无直线相关性,卵泡液中的SCF与E2/T(r=0.40,t=2.86,P〈0.01)和E2/P(r=0.37,t=2.64,P〈0.05)比值呈正相关。结论:SCF可能对卵泡发育和妊娠过程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和瘦素水平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足月新生儿共70例脐血中的甲状腺激素、瘦素水平,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记录性别及分娩方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评估新生儿营养状态。结果足月新生儿脐血瘦素质量浓度为(10.68±5.23)μg/L,性别间、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瘦素质量浓度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35,P〈0.01),瘦素质量浓度在大于胎龄(LGA)儿、适于胎龄(AGA)儿、小于胎龄(SGA)儿,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GA儿组明显低于LGA儿组,而高于SGA儿组。脐血瘦素质量浓度与B、T4呈正相关,TSH呈负相关,(r=0.777,r=0.605,r=-0.76.均为P〈0.01)。结论胎儿生长发育与脐血甲状腺激素及瘦素水平均有密切关系,对评估胎儿体重和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与内分泌激素间的关系以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妇女血清瘦素(Leptin),雌激素(E2),孕激素(PROG),胎盘泌乳素(HPL),C肽及胰岛素水平,新生儿抽取脐带血测定瘦素、胰岛素、C肽水平。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孕妇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妊娠期糖耐量受损(IGT)组及正常妊娠组(P〈0.01);GDM组新生儿脐带血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及IGT组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P〈0.01)。(2)正常妊娠组、IGT组和GDM组孕妇E2水平高于非妊娠组(P〈0.01);各个妊娠组之间E2,HPL,P无显著性差异(P〉0.05)。(3)正常妊娠组、GDM组孕妇血清瘦素水平与PROG有相关性(P〈0.01,P〈0.05);GDM,IGT孕妇血清瘦素水平与胎儿宫内窒息有相关性(P〈O.05)。结论(1)妊娠期间瘦素与内分泌激素互相调节。(2)瘦素水平的升高参与了GDM的发病过程,瘦素可作为GDM围产期监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江淑 《首都医药》2009,16(16):33-34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5例与5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UA)、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并将冠心病患者分成三组:稳定型心绞痛(SAP,n=22)、不稳定型心绞痛(UAP,n=23)、急性心肌梗死(AMI,n=20);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生化指标BUN、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SAP、UAP、AMI三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AP组BUN水平显著低于UAP、AMI组(P〈0.05);SAP组Cr水平显著低于AMI组(P〈0.05),与U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升高预示着冠心病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透(H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浓度。测定26例CRF男性患者及16例正常男性的体重指数(MBI),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及透析前后血清瘦素水平。结果: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HD前后血清瘦素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血清瘦素浓度与BMI(P<0.05),CRP(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与Scr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1)肾功能下降,慢性炎症可能是CRF患者高瘦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常规HD不能清除血清瘦素,高瘦素血症可能是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年男性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的32例冠脉粥样硬化者(冠脉狭窄〈50%)、86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并选30例冠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等相关指标,计算HOMA-IR指数。结果冠心病组及冠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尸〈0.01),冠心病组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冠心病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三支病变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单支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0.05),而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291、-0.221,P〈0.05),与HORA-I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47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RA-IR指数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r^2=-0.46,P〈0.01)。结论脂联素参与中年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其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D34^+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1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0.196±0.164)%,对照组10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1.129±0.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明显减少,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的发病学说。此检测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营养造血汤剂对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治疗组。苯、X射线、环磷酰胺联合应用的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试验第8天开始,治疗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19.76g(/kg·d)营养造血汤药液,直至第60天,观察试验小鼠的血象、骨髓象、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TUNEL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调控蛋白Fas与Caspase-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的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集落的形成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营养造血汤剂对再障小鼠疗效显著,能改善骨髓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涂片和骨髓象检查技术对1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1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外周涂血片和骨髓象的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50例,其中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3例,肺癌4例,恶性肿瘤10例,心内膜炎3例,结缔组织类疾病7例,胃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脾功能亢进1例;造血系统疾病引起130例,其中急性白血病7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0例.结论 外周涂血片和骨髓象检查有利于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骨髓象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死亡受体5(deathreceptor5,DR5)mRNA的表达,探讨DR5诱导的凋亡在诱导再障造血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例再障(再障组)、11例再障治疗后达缓解(缓解组)、12名健康人(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DR5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再障组、缓解组、对照组DR5mRNA均有表达。②再障组DR5mRNA的表达高于缓解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缓解组与对照组间DR5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5mRNA在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高,提示DR5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再障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AA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60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模型组(M)、参附组(S)和激素组(B)。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采用60Co-γ射线+环磷酰胺+氯霉素复合方法复制AA模型。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治疗药物注射,连续12天后处死,观察AA小鼠各组小鼠骨髓切片病理变化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结果 (1)骨髓切片组织学所见:模型组小鼠骨髓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各治疗组仍显示骨髓增生低下,但可见散在造血灶。(2)骨髓有核细胞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明显降低(P〈0.01),各治疗组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高(P〈0.01)。结论腹腔注射参附可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促进骨髓造血,对AA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体内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40例再障患及正常人外周血及骨髓中sCD40L水平;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患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型。结果:再造患外周血及骨髓sCD40L较正常人均显降低(P均<0.001);患可溶性CD40L水平与外周血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相关;患骨髓及外周血CD4^ 细胞比例下降,CD4/CD8比值降低。结论:sCD40L降低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外周血及骨髓水平的检测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重组人可溶性CD40L的应用可能为再障的治疗开辟另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尼龙棉柱分离T淋巴细胞,分别以不同数量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到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体系中,通过流式细胞仪获取数据,计算CD3^+CD25^+和CD3^+CD38^+T细胞的表达率。结果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时,与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免疫功能异常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Fas配体(sFasL)及Flt3配体(FL)等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Elisa方法测定34例AA患外周血和骨髓中sCD40L、sFasL和FL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其T细胞亚群及活化相关膜表面分子;观察T细胞对骨髓粒一单核细胞集落(CFU-GM)试验的影响。结果 AA骨髓和外周血CD8^ 细胞百分数增加,CM4/CD8比例下降,骨髓中CD25^ 。和HLA-DR^ 细胞百分数增多;AA骨髓GM-CFU明显减少,急性AA尤为显,去除T淋巴细胞可使大部分患CFU-GM形成增加;绝大部分患sFasL含量增加,FL水平升高(达正常的20倍以上),FL含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治疗有效FL水平明显下降,但未达正常水平。sCD40L水平显降低,其含量直接反映患血小板数。结论 T细胞的异常活化及多种免疫活化分子异常增高是AA造血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检测骨髓或外周血sCD40L、sFasL和FL有利于了解AA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孙谕  顾军  张宏  张学光  傅晋翔 《江苏医药》2012,38(1):18-20,12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受体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作用。方法取C57BL/6(B6)小鼠骨髓,培养BMSCs。体外诱导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实验组(10只)于制模后第9天注射BMSCs,对照组(10只)未予处理。注入BMSCs后第5天,取血动态观察CD4+T-regs亚群、CD8+T-regs亚群及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结果成功培养出BMSCs,并建立AA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注射BMSCs后第5天的血象未出现继续下降,第14天时造血已基本恢复。实验组CD4+T-regs和CD8+T-regs亚群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外源性BMSCs注射通过对T-regs的调节,从而促进AA的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诊疗过程.方法 收集1例由AA转化的MDS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45岁男性,6年前曾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病理等检查明确诊断为AA.治疗上首先给予雄激素等促进造血但效果不佳,4个月后加用环孢素,治疗1年后患者就诊,此时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WBC)较前已有所恢复,但由于血小板(PLT)一直无明显提升.为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但未发现异常.在随后的2年多随访时间里,虽然该患者定期检测环孢素浓度并规范调整治疗,但WBC和PLT始终未见好转,Hb甚至有下降趋势,而患者网织红细胞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逐渐升高.因此考虑患者的原发病可能已转化,故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骨髓中三系均存在病态造血,最终患者诊断为MDS(AA继发).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效果不佳的AA患者,尤其是重度AA患者,应积极监测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情况,若疾病转化则应尽早处理,有条件者也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避免其向其他克隆性疾病转化.同时,由于AA患者存在向MDS转化的风险,在做骨髓检查时可以通过MDS的流式细胞术(FCM)积分系统早期判断患者原发病是否已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