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缝匠肌动静力结合法重建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的效果。方法对20例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先行膝关节镜检查,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0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6例,选择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于鹅足肌腱部位游离半腱肌行静力重建,游离缝匠肌远端行动力重建。结果 20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平均随访6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量表计分方法评定治疗效果,优1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应力位拍片内侧比健侧张开均小于5 mm,带线锚钉位置良好。结论自体半腱肌、缝匠肌移植重建内侧副韧带断裂能提供足够的张力,采用动静力结合法重建内侧副韧带,克服了韧带松弛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修复内侧副韧带断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Ⅲ度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合并前和(或)后交叉韧带损伤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对24例急性Ⅲ度MCL损伤合并前和(或)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支具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的保守治疗,4~6周后行关节镜下探查,评价不稳程度决定是否行MCL重建(采用新鲜冰冻异体肌腱).前或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肢采用自体腘绳肌行关节镜下单束前或后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采用保留ACL胫骨端残存纤维的ACL重建;对ACL部分断裂、断裂纤维>2/3时行保留ACL的ACL重建.结果 24例患者经一期保守治疗后有20例(83.3%)转为Ⅰ-Ⅱ度损伤而无须进一步处理,4例(16.7%)一期保守治疗后仍存在Ⅲ度内侧结构不稳,行前和(或)后交叉韧带自体重建同时经关节镜下采用新鲜冰冻异体肌腱行MCL重建,均获得满意效果.所有患者均获1~2年的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和血肿发生.22例自觉关节稳定,疼痛症状消失;2例自觉关节松弛,但比手术前好转.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为(88.0±10.5)分.结论 新鲜的Ⅲ度MCL损伤采用早期保守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保守治疗失败病例采用二期手术重建MCL及合并损伤的交叉韧带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转移腓骨长肌腱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所致膝关节的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断裂损伤在临床上较多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但疗效并不满意。1991年7月~1994年8月我们应用转移胖骨长肌胜静力修复膝关节炎稳症12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7~51岁,平均40岁。左膝关节7例,右膝关节5例。10例为新鲜损伤,2例是陈旧性损伤。2例伴有髌骨折,3例伴有髁间撕脱骨折,7例伴有半月板损伤,卫例伴滚韧带断裂。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1.2手术方法选用持续硬膜外腔麻醉。取仰卧位,应用止血带。选用膝关节前侧切口,下端止于胫骨结…  相似文献   

4.
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旨在探讨临床上治疗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方法。方法2006年针对6例Ⅱ度~Ⅲ度陈旧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利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6例病人膝关节均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结论利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可消除膝内翻样改变,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动力性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自体肌腱移植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髌骨不稳的治疗,临床上一般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方法众多,每种方法各有侧重,对于使用何种方法治疗髌骨不稳,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目的:探讨应用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髌骨脱位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结果与结论:重建后随访2~16个月,观察患者关节稳定性及灵活度.46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膝轻度伸直受限1例,重建后均未见髌骨复发脱位.重建后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Kujala评分均高于重建前(P < 0.01).结果证实,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准备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膝关节局部准备、功能锻炼;术后护理包括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伤口观察、引流管护理、术后康复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认为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韧带损伤手术成功率及恢复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的治疗方法,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一期微创重建交叉韧带和加强重建后内侧角韧带.随访了解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的稳定性及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站立、行走和下楼梯时均无与膝关节后内侧不稳相关的膝关节不稳感;关节活动度屈曲110~130°,外伸0~5°.应用改良Lysholm-Scale疗效评定方法,本组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对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损伤,通过微创一期重建交叉韧带和加强重建后内侧角韧带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成为韧带移植重建的一种选择,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可作为外侧副韧带重建的一种选择。目的:观察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陈旧性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4/2009-12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收治的Ⅲ度陈旧性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1例,均采用同种异体髌腱解剖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关节活动范围移植重建后较移植前显著增大(P<0.05)。Lysholm评分末次随访时较移植前显著增加(P<0.05)。移植前内翻应力位X射线平片显示患膝外侧关节间隙较对侧平均增加8~20(12.9±3.5)mm,移植后6个月为-2~3(1.0±1.9)mm,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对陈旧性外侧副韧带损伤进行重建,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对其他软组织重建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韧带损伤后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 ,代谢产物蓄积 ,造成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重度损伤一般予以手术治疗 ,轻、中度损伤多采取理疗、推拿、中药外敷和外固定等保守治疗[1] 。 1996~2 0 0 2年 ,我们采用高压氧 (hyperbaricoxygen ,HBO)治疗 11例轻、中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高压氧运动医学门诊所收治的轻、中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 11例 ,诊断标准以陈中伟[2 ] 所定韧带损伤分度为准。其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16~ 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中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 :对 41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有明确手术指征者行关节镜检查 ,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软骨、滑膜及半月板等损伤 ,不切开关节 ,局部切开修复内侧副韧带 ;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切开关节 ,处理前、后交叉韧带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结果 :34例患者未切开关节 ,7例行关节切开 ,随访 6~ 2 3个月 ,优良率 89.7%。结论 :关节镜在膝关节急性内侧副韧带损伤中不但可以明确及治疗关节内合并伤 ,还能选择正确手术入路 ,避免不必要的关节切开 ,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王君峰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915-2920
背景:上胫腓关节脱位并不常见,临床上经常合并其他损伤,所以容易被忽视漏诊,进而导致膝关节慢性疼痛、感觉迟钝、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 目的:尝试用自体肌腱移植进入骨性隧道来重建正常的上胫腓关节。 方法:2009年以来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共收治3例外院漏诊及处理不当的上胫腓关节脱位患者,其中1例为26岁男性军人,1例为36岁男性矿工,另外1例为36岁女性运动员,此3例患者尽管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腓骨小头处都有压痛及漂浮感,辅助检查(X射线/MRI)都表现为阴性。3例患者均采取用同侧自体半键肌、股薄肌肌腱修复上胫腓关节脱位,以达到重建上胫腓关节的目的。 结果与结论:3例上胫腓关节脱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均令人满意,患者膝关节外侧肿胀、腓骨头处的明显压痛及漂浮感和踝关节活动时疼痛及感觉受限的症状全部消失,踝部及足部的感觉及肌肉力量恢复至正常。提示可以应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上胫腓关节脱位,为避免漏诊,医生在术前应查看腓骨小头是否活动。  相似文献   

13.
The problem of tendon and ligament (T/L) regeneration in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has long constituted a major challenge. In situ injection of formable biodegradable hydrogels, however,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treat T/L injury and reduce patient suffering in a minimally invasive manner. An injectable hydrogel is more suitable than other biological materials due to the special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of T/L. Most other materials utilized to repair T/L are cell‐based, growth factor‐based materials, with few material properties. In addi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gel cannot reach the normal T/L level. This review summarizes advances in natural and synthetic polymeric injectable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in T/L and presents prospects for injectable and biodegradable hydrogels for its treatment. In future T/L applications, it is necessary develop an injectable hydrogel with mechanics, tissue damage‐specific binding, and disease response. Simultaneously,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biological materials must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personalized precis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42例经临床、MRI或手术证实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声像图表现。通过患侧与健侧对比,观察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厚度、内部回声、连续性、韧带附着处骨质情况、韧带周边软组织有无血肿、关节腔有无积液及膝关节其他结构有无伴发损伤,并行侧方应力试验动态观察韧带张力和关节间隙的变化。韧带损伤程度以MRI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42例膝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中,超声和MRI均诊断为韧带损伤。超声诊断挫伤20例,部分撕裂7例,完全撕裂15例。MRI诊断挫伤19例,部分撕裂6例,完全撕裂17例。超声和MRI均诊断为完全撕裂的15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超声诊断结果与MRI及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超声检查能显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各种表现,判断损伤程度,可作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一种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会触发膝关节的其他损伤,如慢性膝关节不稳,骨关节炎等。梳理非接触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助于掌握损伤机制,降低损伤发病率。 目的: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疲劳落地有关的损伤及生物力学变化进行阐述,探究有关疲劳因素在跳跃-落地运动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8至2013年相关文献,在标题中以“ACL”、“landing”、“fatigue”等关键词检索,选择内容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疲劳落地与下肢损伤有关的文献,共纳入文献42篇。 结果与结论:跳跃落地时膝关节外翻角、力矩、膝关节旋外和落地时较小的膝关节屈曲角是造成非接触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产生的主要生物力学机制。疲劳因素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在跳跃-落地运动中,疲劳效应对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作用并不清晰。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水平、疲劳诱导方式和动作控制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疲劳诱导是研究疲劳状态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键,因而,量化的疲劳水平、专项性的疲劳模型和落地方式可以为探究疲劳状态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损伤的干预和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成像方法及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结合膝关节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MRI表现,探寻前交叉韧带(ACL)最佳MRI成像方法、观测ACL损伤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ACL损伤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方法:选择成人膝关节ACL损伤30例,分别进行膝关节伸直位、微曲位和屈曲位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垂直矢状位和斜矢状位的MR扫描,观察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矢状面交叉韧带的显示效果及MRI表现。结果:①ACL损伤的显示:ACL损伤在伸直位垂直、斜矢状面完整显示率分别为46.7%、53.3%;微曲位垂直、斜矢状面上ACL在斜矢状面上完整显示率分别为80.0%、80.0%;屈曲位垂直、斜矢状面上ACL完整显示率分别为90.0%、90.0%。②ACL损伤的MRI表现:ACL部分性撕裂韧带中出现的局限性高信号,完全性撕裂韧带显示局限性中断或完全缺损或韧带附着处出现团状高信号影或韧带纤维难于辨认。结论:ACL在MRI上屈曲位斜矢状面显示最佳,可作为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手段;ACL的形态、信号的变化对ACL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 1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实验组 10只 ,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 12周 ;对侧对照组 10只 ,不作处理 ;正常对照组 5只。取外侧副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制动 12周后 ,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 ,最大负荷、能量吸收明显减少 ,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力一应变曲线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呈分离状态。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韧带腓骨止点出现不规则溶骨性吸收 ,断裂方式全为腓骨止点处撕脱骨折。结论 制动不仅改变韧带骨组合体的结构特性 ,也影响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12月行关节镜下同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1±12.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明确多发韧带损伤。手术均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同时修补内侧副韧带16例,外侧副韧带2例。2例合并下肢骨折,先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后1和3个月行关节镜手术韧带重建修补。手术前后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及Tegner膝关节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行关节镜下同期重建修补。随访5~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术前[(85.10±6.40)和(21.60±7.90)分,t=34.80,P=0.000];IKDC评分及Tegner评分明显高于术前[(79.99±5.12)和(20.64±8.35)分,t=28.41,P=0.000;(3.77±1.15)和(0.45±0.51)分,t=12.36,P=0.000];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5±0.60)和(6.73±1.32)分,t=-20.37,P=0.000]。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同期关节镜下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及侧副韧带修补,能有效恢复关节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are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isability worldwide. Among them, tendon and ligament injurie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aspect to consider in both athletes and active working people. Tendon and ligament damag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joint instability, and progresses into early onset of osteoarthritis, pain, disability and eventually the need for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burden associated with these medical conditions presents a compelling argument for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expanding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particular physiology of tendons and ligaments (avascular, hypocellular and overall structural mechanical feature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urrently available treatments to reach a complete and long‐term functional repair of the damaged tissue, especially when complete tear occurs. Despite the effort, the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tendon and ligament are suboptimal, which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herapies, such as the delivery of growth factors, development of engineered scaffolds or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which have been approached in this review.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股骨双隧道双束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19例PCL患者行保留残端股骨双隧道双束重建,股骨双隧道位于PCL原附着区.前外侧束位于10:30(左)或1:30(右),距关节软骨7 mm;后内侧束位于8:30(左)或3:30(右),距关节软骨10mm.术中保留PCL残端纤维及周围滑膜组织,移植物采用自体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后抽屉实验(PDT)术前(++)不稳12例,(+++)不稳7例;术后(-)16例,(+)不稳3例.仪表盘试验用于评估评估旋转稳定性,术前不稳11例,术后全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术前平均(61.12±4.80)分,术后平均(92.25±4.5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正常15例,接近正常4例.Lysholm评分由术前(54.23±5.20)分提高到术后(90.13+6.1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保留残端股骨双隧道双束PCL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符合解剖重建,能较好控制胫骨后向及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