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评估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脑静脉窦血栓13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局部溶栓。术后抗凝治疗。3~62个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例行MRI随访。结果 12例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死亡。1例复发再次局部溶栓治疗,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传统内科抗凝治疗效果很差。采用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治疗,旨在进一步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05-06/2007-04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进行诊断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微导丝引导下行机械碎栓及接触溶栓治疗,并动态观察症状、体征、颅内压力、影像学改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 结果:11例患者中有10例脑静脉窦实现再通,恢复良好,其中8例完全康复,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仅遗留右下肢轻偏瘫;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有效率高达91%(10/11),无一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 结论: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显著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 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 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 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 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 (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 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 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局部溶栓与机械碎栓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资料与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经股静脉穿刺,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已闭塞的静脉窦内。6例行静脉窦局部灌注尿激酶或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采用球囊机械碎栓术;3例伴脑皮质或深部静脉血栓者同时经颈动脉给予溶栓药。结果造影示6例已闭塞的静脉窦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再通;3例侧支静脉回流增多。1例溶栓后原有脑内血肿增大,导致偏瘫加重;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出血性静脉梗死。随访10个月~3年,6例mRankin评分0~1分,1例mRankin评分2分。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静脉窦完全再通率低,但血管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身抗凝治疗与局部溶栓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4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全身抗凝治疗组及局部溶栓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比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溶栓后造影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全身抗凝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33.4%,明显低于局部溶栓治疗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行溶栓后造影复查,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溶栓治疗较全身抗凝治疗更有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改善,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例重症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保守治疗好转;1例保守治疗无改善,行去骨瓣减压术,但术中急性脑膨出合并严重静脉性出血,术后脑干功能迅速衰竭而死亡;6例抗凝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行介入治疗,术后1例病情仍无改善、GCS评分3分、家属放弃治疗而要求出院,5例症状明显改善,闭塞静脉窦再通,出院时GCS评分15分。术后随访1年,存活6例无血栓再形成及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重症CVST病人常存在严重静脉窦堵塞或多个静脉窦血栓及脑实质损害,若应用抗凝治疗效果不理想,应及时实施血管介入取栓、接触性溶栓治疗,以更好地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机械性碎栓治疗9例重症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出院前8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1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8例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7例,遗留轻度头痛1例.1例死亡. 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独特的脑缺血病,死亡率高.初步探索认为CVST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例CVST患者实施静脉窦血栓接触溶栓、机械碎栓并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接触性溶栓的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性、疗效。方法对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至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小剂量、持续给药2~3d,平均每天60万U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全身抗凝治疗2~3w。结果经治疗,静脉窦血栓均在2~3d内完全溶解,静脉窦恢复通畅,所有患者神志转清晰,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无颅内出血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出院时未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3个月,未出现新症状及血栓再形成。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行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可快速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畅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卒中,确诊率逐年增加,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抗凝治疗、全身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接触性静脉溶栓、支架植入术和机械取栓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并存。本文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提供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3—2017-01收治的7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与干预组各39例,2组均接受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科室为普通组提供一般护理服务,为干预组提供早期护理干预服务,总结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疾病恢复有效率,评估患者对临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普通组对于临床提供护理质量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普通组经护理干预后,疾病恢复有效率79.49%,干预组为92.31%,干预组恢复有效率高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3.08%,干预组为5.13%,干预组发生率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提供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网顾性连续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6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全身抗凝组86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在全身抗凝的基础上,接受改良溶栓方案介入治疗,即脑动脉及静脉窦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破栓及吸栓术,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尿激酶微量泵点接触性溶栓.采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出院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30例,男9例;全身抗凝组86例,男2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联合治疗组0~19分,全身抗凝组0~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636);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出院时mRS评分较低,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治疗较全身抗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