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HD)通路的时机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尿毒症患者(321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结果]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一期成功率96.51%,而肘部、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术为100%.人工血管AVF较自体AVF成熟时间短(P〈0.05).鼻烟窝及人工血管内瘘较易发生血栓形成(P〈0.05);而端-侧吻合较少(P〈0.05);肘窝、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内瘘易成熟(P〈0.05).[结论]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标准内瘘)是首选;改良侧-侧吻合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亦有较高成功率;人工血管内瘘为自体内瘘失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总结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不同个体术前目标血管的评估方法及内瘘成熟率,探讨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65例尿毒症患者,在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物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肢静脉造影评估目标血管,确定目标血管后,行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本组63例成功吻合,成功率96.9%。术前用物理检查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5例,内瘘成功率92%(23/25),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3例,内瘘成功率91%(21/23),上肢静脉造影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3例,均为高位内瘘,成功率100%,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4例,内瘘成功率100%。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既可确立目标血管、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又可减少术前检查的盲目性,降低患者的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172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采用端端、常规端侧和改良端侧吻合3种方式,术后给予尿激酶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单用舒洛地特(商品名:伟素)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对比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成功率和血流量的差异以及术后3种抗血栓处理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72例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长短与血管条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脉条件,术中所见,病史越长的患者,其动脉硬化、内膜分层越明显;3种术式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成熟后平均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仅单用舒洛地特的方式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提高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内瘘成功率的关键是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早期保护上肢血管,减少医源性血管损伤;选择改良的端侧吻合术式和术后使用抗凝及抗血栓药物舒洛地特安全性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为10例自身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患行血管移植术建立动脉内瘘。结果:行上肢前臂腕部桡动脉与肘静脉直形血管移植6例,行肘部桡动脉起始部与肘部静脉“U”形移植2例,下肢股动脉脉“U”形移植2例。吻合成功开放血流后移植血管均可触及震颤,说明移植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慢性透析患实施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瘘是  相似文献   

6.
患者左上肢高位内瘘使用二年闭塞,颈部深静脉置管失败,于2013年3月行下肢人造血管内瘘植入术。术后12周内瘘成熟,由于下肢的脂肪层较上肢的厚,首次穿刺时选择血管尤为重要。另外下肢血管明显较上肢血管粗大,且血流量也大,拔针后止血难度较大,需要人工按压时间长,压迫时间适当延长以30min为宜;务必注意压力要适中,压力轻会导致出血的发生,压力重则会导致人造血管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其中上肢自体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1]。伴随上肢自体血管资源耗竭以及中心静脉病变,下肢血管通路的建立也逐渐增加,但下肢人工血管通路其感染及血栓的风险较高[2]。利用下肢踝部血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则很少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选择[3]。本研究对4例上肢血管资源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并成功穿刺使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变得更严峻。当患者双上肢血管耗竭后,无法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造血管移植内瘘;此外,由于既往反复行颈内静脉穿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动物模型,通过在组织内能促进血管再生和增加血管生成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能改善临床症状。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60条下肢,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治疗组和对侧下肢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对照组,各30条下肢。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病变自主症状问卷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快(P〈0.01),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曾宏桥  周南  伍建红  张益  张怡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2,(9):1721-1723,1727
【目的】探讨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前血管超声测量指标(X)与术后吻合口血流量(Y)的相关性,以指导造瘘术式的选择。【方法】对109例拟行上肢自体AVF的尿毒症患者采用四种AVF术式,在术前行双上肢血管超声检查,测量拟造瘘动脉内径(X1)、静脉内径(X2);待吻合口成熟后,检测其Y,应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探讨X1及X2与Y的相关性。【结果】上肢自体AVF的四种不同术式与吻合口血流量(Y)无明显直线关系(P〉0.05)。拟造瘘血管的X1、X2与造瘘成熟后吻合口Y有直线关系(P值均〈0.05);以拟造瘘的X1、X2建立模型,复相关系数(R)为0.883,决定系数(R^2)为0.780。根据该模型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599.062+168.368X1+173.263X2,其中X1、X2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29和0.389,故拟造瘘血管的X1对吻合口Y的作用大于X2【结论】AVF术前对拟造瘘血管超声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上肢自体AVF术式的选择。术前测量拟造瘘动、静脉内径值与成熟后吻合口血流量有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丽  赵博 《中国临床康复》2014,(19):3094-3099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在趋向分化作用下可以分化成胰岛β细胞,进而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目的:观察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6只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中24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糖尿病组,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对照组(P 〈0.05)。造模后,与糖尿病组相比,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 〈0.01),45 d时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 〉0.05),而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较高水平,且体质量持续下降。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经新生儿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手段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该法的安全性及可实施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同期152例经大隐静脉和82例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堵塞、液体外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组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肘部静脉组上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危重新生儿,采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高于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下肢肌肉内后,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和恢复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患肢血流,但采集风险较大,对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心理接受程度要求较高。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资源丰富,细胞采集简单,免疫原性弱。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建立糖尿病兔动物模型,结扎双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制备下肢缺血动物模型。取经DIL染料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15点(每点平均细胞数约为1.67×106)注射于左后肢缺血部位,右后肢缺血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第2,4周后取双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标本,病理切片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1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并进行皮温测定。结果与结论:病理切片显示移植组较对照组侧支血管明显增多,CD31免疫组化标记移植组较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移植组皮温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改善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被证明可以促进内皮祖细胞归巢。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鼠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取雄性Wistar鼠30只,25只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共培养组注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组注入未进行共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显著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移植后第28天动脉造影显示共培养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内皮祖细胞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有利于使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血供改善,主要来自于新生血管形成和/或原有细小血管的代偿性增粗。  相似文献   

15.
何晓明  杨镛  万嘉 《中国临床康复》2014,(45):7333-7336
背景:探寻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二次肢体血流重建的方法也是该学科领域中最迫切的研究课题之一。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衍生的新生血管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42例,第1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血管腔内修复术,第2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于首次术后3个月实施,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4年。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自觉小腿区静息痛明显减轻,间隙性跛行距离显著延长,保肢率100%;患者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皮温指数为1.6±0.3,经皮氧分压为(5.00±1.26) kPa,踝肱指数为0.9±0.2,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为0.8±0.1,血氧饱和度为(79.4±20.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3±0.2,各项指标均较移植前有显著改善。移植后下肢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与肢体局部症状变化指标呈正相关(0.6< r<0.7,P<0.05)。结果可见干细胞源性新生血管量及其供给组织的持久有效的血液灌注量是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效应的主要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更原始,扩增能力更强,且免疫原性弱,无伦理问题,对于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更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6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与结论:观察组临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温、经皮氧、踝肱指数值均有好转表现,观察组踝肱指数值好转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有IVCF 置入指征的60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经股静脉组(30例)和经大隐静脉组(30例),分别经股静脉穿刺和大隐静脉切开置入IVCF,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6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IVCF置入,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大隐静脉组手术时间与股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大隐静脉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腔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股静脉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04、3.30,P均<0.05)。大隐静脉组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和穿刺口点血肿明显少于股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67、7.93,P均<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及切口感染病例。结论因经大隐静脉置入IVCF、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新型、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