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 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一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一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4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依据颈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a,术前JOA评分为(8.21±1.44)分,术后为(13.51±1.93)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前路单双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中后纵韧带切除前后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变化,为临床手术中对后纵韧带的处理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15具新鲜小牛颈椎标本(C3-T1),1具用于预实验,将14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具标本,组1用于单间隙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模型的检测,组2用于双间隙检测,按操作过程依次标记为:N正常标本组→A1、A2椎间盘切除+植骨→B1、B2椎间盘切除+植骨+颈前路内固定→C1、C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D1、D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颈前路内固定.用实验应力方法测试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颈椎椎体载荷-应变关系:A1、C1的应变比N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均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1组的应变比N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B1组比A1组的应变平均下降26%,有显著性差异(P〈0.05);D1组比B1组应变稍增加,其中在前屈状态增大最多(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1较A1组增大,前屈状态特别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情况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2的检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其变化规律与组1相似.结论 在正常标本内颈椎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维持颈椎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后纵韧带的切除导致脊柱标本在前屈状态下稳定性下降最明显.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比正常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此时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得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更明显,并且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通过植骨内固定有效地增强了术后标本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70-172,F0003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脊髓压迫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或方法进行减压为宜?20世纪90年代未期国外有人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和可行性。设计:内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9/2002-12宁波市第八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其中连续型6例,节段型2例,混合型4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症累及节段为2~5节,平均3~5节。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6例,Zephir带锁钢板6例,前路减压后采用了体骨移植5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值7例,后路均采用Axis钛板螺钉,其中采用侧块螺钉4例,颈椎椎弓根螺钉8例。术后不用颈围固定,两三天后即可活动。术后1周及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JOA17分法,包括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感觉和膀胱功能,共17分,0分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评价神经功能。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215;100%。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第2天诉双上肢痛感明显好转,手握力增加,术后1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平均提高3~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55.6%,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6%。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部分患者术后做了MRI检查,显示颈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脊髓或硬膜前、后方均得到充分减压。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术后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3周后肌力增强并超过手术前水平;1例术后出现右上肢C。神经不全瘫,随访2年恢复;2例术后伤口感染,经2次清创换药愈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1例C2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12例患者无钢板松动、植骨块脱出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提供坚强的固定和充分的减压,可有效的防止前路内固定的失败,术后不需外固定,稳定性好,可明显提高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宽宽  夏磊  桑亮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49-2054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中重度脊髓受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效果。然而,轻度、进展缓慢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并无严重脊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的优越性并未得到证实。目的:分析轻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保守治疗的预后因素,并为保守治疗预后不良患者选择手术时机提供证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71例轻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3分。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保守治疗,并记录可能影响保守治疗的预后因素,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入院和出院随访期间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对于随访期间脊髓受压症状加重的患者(JOA评分<13分并且较初次住院时JOA评分降低≥2分)给予手术治疗。结果与结论:截至2014年2月,67例患者完成3年随访,随访期间19例患者脊髓受压症状加重后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而剩余48例患者随访期间始终接受保守治疗(保守组)。统计学分析显示,颈椎管矢状径较窄和节段不稳是保守治疗预后不良的因素。随访开始时手术组与保守组JOA评分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尽管手术组患者术前JOA评分较随访开始时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给予手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手术组与保守组JOA评分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保守治疗是轻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首选有效的修复方案。颈椎管矢状径较窄、颈椎不稳是保守治疗预后不良的因素,对于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若保守治疗期间脊髓受压症状加重,给予手术治疗可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椎板整块切除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颈椎OPLL患者的资料,均接受改良椎板整块切除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前CT扫描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平均占椎管矢径的53.9%(狭窄率)。比较手术前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26.5±8)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4±1.4)、(13.5±1.2)、(14.2±1.6)分,较术前(8.5±1.1)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出现浅表感染1例、脑脊液泄漏2例、颈椎轴性症状3例,未见颅内感染、椎动脉破裂等严重致死性并发症。结论改良椎板整块切除结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OPLL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颈髓的干扰,且减压充分,能够重新恢复颈椎的稳定性、保持正常生理曲度,是治疗颈椎OPLL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脊髓压迫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或方法进行减压为宜?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有人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和可行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9/2002-1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其中连续型6例,节段型2例,混合型4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症累及节段为2~5节,平均3.5节.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6例,Zephir带锁钢板6例,前路减压后采用自体骨移植5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值7例,后路均采用Axis钛板螺钉,其中采用侧块螺钉4例,颈椎椎弓根螺钉8例.术后不用颈围固定,两三天后即可活动.术后1周及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JOA17分法,包括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感觉和膀胱功能,共17分,0分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评价神经功能.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100%.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第2天诉双上肢痛感明显好转,手握力增加,术后1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平均提高3~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55.6%,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6%.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部分患者术后做了MRI检查,显示颈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脊髓或硬膜前、后方均得到充分减压.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术后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3周后肌力增强并超过手术前水平;1例术后出现右上肢C5-6神经不全瘫,随访2年恢复;2例术后伤口感染,经2次清创换药愈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1例C7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12例患者无钢板松动、植骨块脱出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提供坚强的固定和充分的减压,可有效的防止前路内固定的失败,术后不需外固定,稳定性好,可明显提高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并对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行后路椎板成形术的60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影像学及神经学评估来比较术前及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结果 ,并且分析年龄、性别、术前椎管狭窄率及骨化外形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骨化程度和脊髓有效容积(SAC)、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椎管狭窄率、颈椎曲度前凸百分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9、17.28、5.79,χ2=5.00,P均<0.05);不同年龄(年龄<60岁&≥60岁)及不同骨化外形(平原型&山形)的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的SAC、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3、3.63、3.95、5.00、6.82、2.67,P均<0.05),但是颈椎曲度前凸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0.97,P均>0.05);不同的术前椎管狭窄率(<60%&≥60%)的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的SAC、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27、6.86,P均<0.05),但是颈椎曲度前凸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不同性别患者在术后5年随访时的SAC、JOA评分、椎管狭窄率、颈椎曲度前凸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7、0.15、0.12,χ2=0.02,P均>0.05)。结论后路椎板成形术对颈椎OPLL患者有明显疗效,其中椎板成形术对术前年龄<60岁、椎管狭窄率<60%以及骨化外形为平原型的患者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前路与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昌平区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融合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3.11±0.35)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为(14.52±1.63)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06、10.440,P<0.05)。术前,两组C2-7角、C2-7矢状面垂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2-7角、C2-7矢状面垂直距离均有显著改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处理情况。结果26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咽痛和吞咽困难,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均好转。结论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手术前后采取规范化护理措施,对术中、术后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既有利于保证手术效果,也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颈椎后纵韧带的解剖形态,探讨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集10具颈段脊柱标本,测量C3至C7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平面后纵韧带的宽度,计算出各个节段95%可信区间,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参照此结果进行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手术的42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后纵韧带随着椎体宽度变化而变化,在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其宽度无显著性差异。42例中3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22例,良8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85.7%,平均改善率74%。结论解剖学研究为临床E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依据,术中切除适当宽度后纵韧带是完整取出游离间盘并有效减少副损伤治愈该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中磨钻应用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临床较常见,一般需前路手术切除骨化,常用器械有环锯、刮匙、冲击式咬骨钳等,近年来微型磨钻的应用,使颈椎前路手术操作更为方便、安全,国内报道很少.我院1995-04~2004-01在颈椎前路手术中采用微型磨钻治疗OPLL 28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