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全膝置换中进行正确的髌骨截骨是减少置换后髌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实验利用正常国人髌骨解剖标志点,探讨其在国人髌骨置换髌骨截骨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1在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成人尸体50膝(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过程:采用标准的膝关节正中皮肤切口入路打开关节腔,外翻髌骨,测量髌骨厚度,暴露髌腱外缘髌骨止点及股四头肌内、外缘的髌骨止点,美兰标记,由同一位医师利用摆锯截骨.③评估:测量截骨前髌骨厚度及截骨后残存髌骨厚度.结果:髌骨截骨前平均厚度为(23.39±1.19)mm,残存髌骨的平均厚度为(13.83±1.04)mm,大于12 mm的要求(文献报道的国人髌骨截骨术后残余厚度应大于12 mm,P<0.05).结论:利用髌腱外缘及股四头肌内、外缘作为截骨的解剖标志点进行国人的髌骨截骨,残余髌骨厚度满足髌骨假体置换的要求,是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髌骨截骨标志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corpio后稳定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Scorpio假体,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实施膝关节置换。结果:手术优良率96.3%,HSS评分由术前38分提高到87.6分。结论:Scorpio后稳定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骨关节炎效果良好,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软组织松解平衡、选择合适的截骨角度及假体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在计算机导航手术的帮助下,可以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使其精确匹配。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0-05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的临床资料,均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切口平均6.8cm,置换中出血平均45.8mL,平均置换时间91.6min,置换后24h平均引流量38.5mL。下肢力线由置换前平均7.0°减少为置换后平均2.0°(P〈0.05)。置换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25°,较置换前平均100°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4分,优良率94%,相比置换前评分平均78分(69~80分)有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能提高术中截骨和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有效恢复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截骨中力学因素方面的临床问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轴向力线和旋转力线确定的正确与否对假体置入的影响? 人工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手术中,共有6次截骨:股骨侧5次,胫骨侧1次.它们依次为股骨远端截骨(额状面外翻截骨);股骨外旋截骨(股骨前后方冠状面截骨);股骨前后斜面截骨以及胫骨近端(额状面)截骨.股骨外翻截骨和胫骨近端截骨确定了膝关节的轴向力线,股骨外旋截骨决定了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确定正确的轴向和旋转力线,是为了恢复膝关节行走时的正常应力分布.下肢轴向力线改变5°,就将导致膝关节承重改变40%.轴向力线不良,会造成髌骨轨迹不良,易发生髌前痛和髌骨脱位.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于胫骨近端截面形态的研究基本都是单纯测量其横径及若干条纵径的数量关系,而缺乏位置关系。目的:获取国人胫骨截骨面的矢量化数据,从而探讨解剖型胫骨假体形态的设计。方法:选取于海口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6例(44膝)。通过CT三维重建获得相当于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截骨面的影像,按研究设计方案建立坐标,由影像内侧横径起每10°递增绘制由坐标中点至影像周边的线段,测量各线段的长度获取矢量化数据,根据所得数据提供解剖型胫骨假体外形的设计方案。结果与结论:按设计方案在胫骨截面影像上建立坐标具有可行性及可重复性;坐标中10°~350°各径线长度与内侧横径长度均具有相关性;预先设定内侧横径长度,按比值均数推算各角度径线长度,在坐标中标注其外周各点并给予连接,可得到预制假体的外形。矢量化测量可同时获得胫骨截面数据的数量及相应位置关系,对国人解剖型胫骨假体形态的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并发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处理方法. 方法:31例32膝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均为女性,年龄53-85岁,平均68.5岁,病程8-25年,平均22.3年,其中骨性关节炎27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膝.膝外翻角12°-32°,平均20°;Q 角为13°-23°,平均16°.采用正确截骨,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 Goldthwait-Roux 术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2-120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98.2±10.3)°.KSS 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5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1分;KSS 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3分.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屈膝45° Knutsson 髌骨轴位 X 射线片检查无髌骨倾斜、半脱位或脱位.结果说明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采用稳定性假体,正确截骨及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 Goldthwait-Roux 术,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半关节假体置换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效果。于1998—10/2006-07对15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并半膝关节假体置换。影像学提示瘤灶位于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6例,病变范围9-11cm。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肉瘤。按Enneking分期,均在Ⅱa期。术前均行一两个疗程的化疗。术前根据X射线平片、CT或MRI测量设计匹配的假体,假体略长于截骨段1.0~2.0cm。髌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上。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半膝关节假体置换。随访2-6年,患儿身高增加了4-6cm,患肢短缩1~3cm,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学习。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膝关节置换后功能评估: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说明将半关节假体应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具有重建膝关节功能,保留正常端骨骺,最大限度减少膝关节置换后患肢缩短,并为成年后行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锋  张克  刘岩  田华  娄思权 《中国临床康复》2011,(26):4773-4776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9.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 KSS 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 Merchant 位 X 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于胫骨近端截面形态的研究基本都是单纯测量其横径及若干条纵径的数量关系,而缺乏位置关系。目的:获取国人胫骨截骨面的矢量化数据,从而探讨解剖型胫骨假体形态的设计。方法:选取于海口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6例(44膝)。通过CT三维重建获得相当于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截骨面的影像,按研究设计方案建立坐标,由影像内侧横径起每10°递增绘制由坐标中点至影像周边的线段,测量各线段的长度获取矢量化数据,根据所得数据提供解剖型胫骨假体外形的设计方案。结果与结论:按设计方案在胫骨截面影像上建立坐标具有可行性及可重复性;坐标中10°~350°各径线长度与内侧横径长度均具有相关性;预先设定内侧横径长度,按比值均数推算各角度径线长度,在坐标中标注其外周各点并给予连接,可得到预制假体的外形。矢量化测量可同时获得胫骨截面数据的数量及相应位置关系,对国人解剖型胫骨假体形态的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二: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t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黄换中髌骨冠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临床全膝关节簧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簧换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曲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兆60膝,按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结果与结论:令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忠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混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忠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节胃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在计算机导航手术的帮助下,可以严格把握假体位置的准确性,使其精确匹配。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0-05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的临床资料,均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切口平均6.8cm,置换中出血平均45.8mL,平均置换时间91.6min,置换后24h平均引流量38.5mL。下肢力线由置换前平均7.0°减少为置换后平均2.0°(P<0.05)。置换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25°,较置换前平均100°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4分,优良率94%,相比置换前评分平均78分(69~80分)有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计算机导航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能提高术中截骨和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有效恢复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14.
许杰  马若凡  丁悦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06-108,i0007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截骨、假体置入的精确性。方法:对2005-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广东籍男性,52岁),应用三维导航系统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记录比较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通过术后下肢全长X射线片对假体置入后下肢径线、角度进行测量。结果: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延长35min,出血量与非导航下传统手术相仿,下肢径线及Q角的偏离幅度在&;#177;3&;#176;内。结论:作为关节置换的辅助定位装置,三维导航系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假体置入操作的精确性,但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2001—07/2007-06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纳入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12例,骨巨细胞瘤2例,肺癌骨转移癌1例,骨肉瘤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同种异体半膝骨关节移植保肢组6例,移植骨段长度12~18cm,平均14.8cm;移植后随访1.3~5.7年,平均4.2年;疗效优良率为50%。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保肢组6例,假体体部长度12~15cm,平均13.6cm;1例患者失访,其余5例患者置换后随访0.4~5.5年,平均3.9年;疗效优良率为80%。两组患膝关节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半膝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组(66.7%,20.0%,P〈0.05)。提示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和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的两种较为满意的保肢方法,其中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优于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常规行髌骨置换一直存在争议,那么髌骨置换中不同参数如髌骨厚度、骨床形态、固定柱形式及固定方式对于人工全膝膝关节置换后效果影响如何呢?目的:就髌骨置换目前存在的争议和髌骨置换中的技术参数要求做一介绍.方法:以"人工膝关节,髌骨置换"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artificial knee joint, athroplasty,pattela surfacing"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纳入人工膝关节置换髌骨置换与未行髌骨置换者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文章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①髌骨置换的适应证和并发症.②对髌骨置换目前存在的争议.③保留髌骨厚度对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影响.④髌骨置换假体设计及固定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⑤置换技术对人工膝关节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目前对髌骨置换存在3种认识:即全部(常规)置换、均不置换及选择性置换.对髌骨的争论主要是关于髌骨的外形.对于髌骨假体的固定目前多应用骨水泥固定.进行髌骨置换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量恢复髌骨厚度.②保持关节面对称.③保护髌骨血运.④确保髌骨有合理的运动轨迹.全膝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目前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应考虑到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以及患者的活动量和体质量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决定髌骨置换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前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试验证实,采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进行精确地假体三维定位及下肢力线重建,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韧带平衡,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目的:拟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分析,验证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2-11/2003-06在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完成.对象:纳入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21例(21膝),其中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所用假体为后稳定型人工表面全膝关节(Hermes(R),Ceraver,法国).方法:采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对21例患者(21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系统提供假体预设方案,安置好截骨定位导向装置后进行截骨,注意保持良好的伸屈膝关节间隙和韧带平衡及关节稳定,额面上控制应力下膝内外翻在±3°以内,下肢力线(180±3)°以内,适当地假体旋转对位后行假体固定.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测量值、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保证下肢力线与膝关节额面松弛度于正常范围内,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5°.其中14例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2°~外旋5°;7例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置换后3个月时,膝关节最大屈膝度为105°~130°,平均115°,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膝关节额面松弛度无异常.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三维截骨和假体旋转对位,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等距间隙,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 避免髌-股并发症,可在手术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于2002-01/2007-06共发现全膝关节置换后髌股关节并发症8例,其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3例、髌骨骨折2例,髌骨撞击综合征3例.均在全膝关节置换后3个月内发生.依据置换后X射线片以及再次翻修过程和关节镜治疗中所见,发现股骨假体内旋位置入、胫骨假体内旋位置入以及髌骨切骨面倾斜,导致了髌股关节活动轨迹不良或不稳定.再次翻修中按正确的位置置入假体可矫正此类并发症.骸骨骨折的处理比较困难,治疗后效果不佳,并发症较高.髌骨撞击综台征可由纤维瘢痕组织或髌骨上极卡入股骨假体髁间窝内造成,关节镜下清理和正确置换髌骨可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人膝关节尺寸与5种人工膝关节假体尺寸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膝关节假体,需要大量国人解剖学研究资料.国内目前尚缺乏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和髌骨的几何学、形态学相关的数据.目的:临床收集国人膝关节尺寸与目前国内常用(进口、合资)的5个厂家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进行对照,为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假体提供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与临床收集的膝关节截骨后尺寸进行对照分析,于2005-02/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对象: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在术中保留髌骨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7例(105膝),男23例(32膝),女54例(73膝).人工膝关节假体:LINK GEMINI MK II,40%(42膝);中国台湾Unite-U1,34.3%(36膝);DepuyPFC,16.2%(17膝):Zimmer NexGen-Flex,9.5%(10膝).方法:首先行胫骨近端截骨,采用胫骨髓内或髓外定位,后倾5°-10°截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平台横径、内侧平台前后径、外侧平台前后径.然后行股骨远端截骨,股骨髓内定位,假体试模测量股骨远端前后径,股骨远端均采用外翻7°,外旋3°截骨.采用电动摆锯行股骨髁下部、前部、后部、前斜面、后斜面5个方向截骨.测量股骨远端及髌骨相关参数,可在截下来的后髁骨片上测量股骨后髁长度.主要观察指标:股骨髁前后径、股骨髁前部宽、股骨髁前斜面宽、股骨髁内外径、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结果:5种膝关节股骨髁假体的前后径,内外径与国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且比值偏大;而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和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的比率范围过于集中,胫骨内侧平台覆盖率不佳,外侧平台出现悬挂现象.结论:5种厂家设计的膝关节假体尺寸及各参数间的比率与国人有所不同,就其总体性能来看并不完全适用于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