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 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 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直径有髓鞘肌肉传入纤维是否参与了肌筋膜激痛点(MTrP)的痛觉增敏和自发性肌电活动。方法:20名青年志愿者均可在肱桡肌上找到潜在的MTrP,参与本项目两部分的实验。用7cm宽的袖带对一侧肱桡肌进行施加压力20min以引起缺血压迫阻滞(ICB)大直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第一部分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活动的改变;第二部分在1周后,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与对侧肱桡肌相应部位non-MTrP(非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PPT)与牵涉痛阈值(PTRP)的改变。结果:ICB后MTrP的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位活动的波幅及频率均明显降低,解除压迫后恢复至未压迫前水平;MTrP的PPT和PTRP均在ICB后明显升高,解除压迫后又降低;ICB后,MTrP的PPT仍然低于非MTrP区。结论:大直径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参与了MTrP的机械性痛觉增敏和自发性电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选择肩部活动时的疼痛点用浮针治疗,2 d 1次;B组选择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等处用小针刀剥离粘连,6 d 1次;C组在给予小针刀治疗后的第2天加用浮针治疗。3组治疗前后均采用VAS疼痛评分,肩ROM测定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 d,3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C组〉B组〉A组(均P〈0.05)。肩关节ROM测评,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C组高于A、B组(P〈0.01)。临床疗效比较,C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71.3%、90.0%与13.3%、71.3%,6.7%、70.0%,P〈0.05,0.01)。结论:3种治疗方法对肩周炎均有较好疗效,小针刀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强于浮针,而浮针结合小针刀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起膝关节周围疼痛的下肢肌疼痛触发点特征和以反复针刺为主,受累下肢肌牵张为辅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不同膝关节位置疼痛的病例,诊断为不同股部和小腿肌疼痛触发点引起的膝关节牵涉痛。对这些患者以湿针刺触发点和对不同受累肌牵张疗法进行治疗。针刺触发点后,教患者在家中做自我受累肌牵张锻炼,并根据疼痛的程度、并发症状和体征,设计和定义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做自拟疼痛评分。本文重点描述大部分股部和小腿部肌触发点的位置和特定牵涉痛的范围;同时也重点描述这些肌肉的自我牵张法和湿针刺触发点方法。结果治疗前评分为(4.9±1.5)分,治疗后3~6个月随访为(1.3±0.5)分,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01)。结论许多膝关节疼痛常常是股部和小腿部肌疼痛触发点的牵涉痛,只要有效地对这些肌触发点疼痛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膝关节疼痛,减少患者的担忧和避免不必要的膝关节内手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针灸疗法对脑梗死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B组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C组则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并结合超声观察引起上肢屈肌痉挛肌肉的长度、厚度的变化,以及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评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C组(P<0.05)、B组更高于C组(P<0.05);3组改良Ashworth分级和Wolf评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A组更低于B、C组(P<0.05)、B组更低于C组(P<0.05)。A、B组患者在静息时肱二头肌长度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并接近正常人的肌长度;C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静息时的肌纤维厚度、最大等长收缩的肌纤维长度和厚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肱二头肌屈伸肌力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SM1区激活面积及激活强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2组SMA区和小脑激活区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疗法可以较好的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增加上肢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0.
【病例】 女 ,6 6岁。因采静脉血做生化检查 ,护士选择右腕部桡侧上端血管为穿刺点。因患者肥胖血管不清 ,针头刺入后病人突感穿刺处剧烈疼痛、麻木 ,护士立即拔针 ,后疼痛仍持续不退 ,并伴有右手拇指活动受限 ,臂部运动时疼痛向上放射至肩部 ,穿刺处皮肤发麻 ,触摸时向指尖放射。肌电图检查示右侧桡神经受损。临床诊断为桡神经损伤。予神经营养药物、理疗及中药外敷治疗 3个月后症状减轻。桡神经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 ,初在腋动脉后方 ,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 ,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 ,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177;0.40),(4.40&;#177;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间沟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和肌间沟及腋路臂丛联合阻滞3种不同方法在同时涉及上肢尺、桡神经支配区域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多根手指外伤且外伤范围涉及拇指与小指需进行清创缝合的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肌间沟阻滞法、B组采用腋路臂丛阻滞法、C组采用肌间沟和腋路臂丛联合阻滞法。麻醉完成20 min后采用针刺法检验麻醉效果,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麻醉完成20 min后,C组在尺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效果优于A组,在桡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A组与C组尺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93,P〈0.05);B组与C组桡侧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7626,P〈0.05);A组与C组的桡侧、B组与C组的尺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t=0.1833,t=0.4727,P均〉0.05)。结论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在上肢手术,尤其是同时涉及尺、桡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中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 42例患者均为运动员,年龄17~36岁,下均22岁,女性12例,男性30例。所有病例均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肌肉拉伤,属于中度或轻度损伤(急性拉伤26例,慢性拉伤16例),其主要症状为肌肉僵硬、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并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受伤各部位的肌肉包括:胸大肌、三角肌、梨状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后肌,大腿内收肌、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肱桡肌、前臂屈肌等。 患者于被刺肌肉放松位,治疗用针一般选26号毫针,依据所针刺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2.5~6寸针不等。根据患者的上诉、运动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牵张和药物综合治疗改善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症状的效果。方法:选自2003-03/2004-0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民族科收治的腰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手法压榨和牵张受累肌肉,牵张前注射当归注射液于触发点处镇痛,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如三七、复方丹参片及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3例,应用牵张前注射10 g/L利多卡因于触发点处镇痛。两组治疗后教会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自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4&;#177;1、19)分;治疗后为O分25例,1分5例,2分5例;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对照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5&;#177;1.08)分;治疗后为O分20例,1分3例,2分2例,3分8例;治愈20例,显效3例,好转2例和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5284,P<O.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可以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炎症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脊髓背角P物质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模型组(48只)。模型组大鼠通过钝性打击+离心跑建立触发点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对针刺治疗组进行4周的针刺治疗,按摩治疗组则进行4周的按摩治疗。于治疗前和模型组干预4周后(治疗后)测量4组大鼠的疼痛阈值。第2次(治疗后)疼痛阈值检测完毕后,对4组大鼠进行取材,分别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对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和突触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有14只(93.33%)依然存在触发点,显著高于按摩治疗组治疗后的8只(50.00%),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的7只(4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的疼痛阈值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大鼠的疼痛阈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的疼痛阈值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P物质/GAPDH比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治疗组P物质/GAPDH比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和按摩治疗均可缓解触发点模型大鼠的疼痛,有效地灭活触发点,并降低脊髓背角P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及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3组各10只,A、B组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组仅作皮肤切开缝合。建模1周后A组大鼠跑步训练(30min/d)。B、C组日常活动,运动训练4周后处死大鼠,取大腿内收肌组织块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比较3组差异。结果:肌组织MVD、VEGF、bFGF免疫组化均显示:A组高于B组(P〈0.01),B组高于C组(P〈0.01);A、B、C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下肢缺血刺激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成血管因子表达增加,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该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王克利  路来金  宫旭  丰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13-115,i0002
目的:观察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征,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研究室完成。通过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男16侧,女4侧,左右各半,家属知情同意)。①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后,分别测量肱桡肌的肌腹、肌腱的长度、宽度、厚度。②解剖并测量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观测上述组3组血管的起止、走行、外径、长度及进入肱桡肌的位置。③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沿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向肌内解剖,观察上述肌支在肱桡肌内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肱桡肌形态:肱桡肌是前臂桡侧最表浅的肌肉,起于肱骨外上髁上方及外侧肌间隔,止于桡骨茎窝基底,为一长而扁的梭形肌。②肱桡肌营养血管:肱桡肌由桡动脉发出的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直接肌支等供血。③肱桡肌肌内显微解剖:桡侧副动脉主要营养肱桡肌的中上部,其肌内分支与远侧桡侧返动脉发出的肌内分支在肱桡肌内形成广泛吻合,并具有明显吻合弓,同时其肌皮动脉在肱桡肌表面垂直穿出,供应其表面皮肤血运;桡侧返动脉是营养肱桡肌中下部的的主要血管,分为升支、横支及降支,在肌内除与桡侧副动脉分支有广泛吻合并发出皮支外,还与远侧的桡动脉肌支有广泛的吻合,在肌内形成明显的吻合弓,相互代偿,重叠供血。结论:①解剖学观测发现肱桡肌具有多重血供,其主要血管在肌内有广泛吻合,重叠供血,相互代偿,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奠定了解剖学基础。②设计了以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肱桡肌肌支为蒂的逆行肱桡肌皮瓣,为前臂和腕部软组织修复及肌肉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袁润强  陈羽  罗刚  黎卫 《新医学》2010,41(1):35-37
目的:了解射精疼痛对慢性前列腺炎(CP)/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患者的影响。方法:490例CP/CPPS患者纳入研究,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入选时及其后3次随访回答“是否有射精后疼痛”的答案将患者分为4组:①A组,总是回答“无”;②B组,入选时回答“无”,但其后3次随访中最少有1次为“是”或“缺失”;③C组,入选时回答“有” ,但随后3次随访中最少有1次为“无”或“缺失”;④D组,总是回答“有”。记录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排尿情况以及病史、性生活史,对结果进行数理分析。结果: A组129例(26.3%),B组107例(21.8%),C组138例(28.3%),D组116例(23.7%),C组、D组2组的年龄明显高于A组、B组(均为P〈0.01),C组、D组年收入高于5万元者所占的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为P〈0.01)。4组的每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每次尿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另外,A组、B组的NIH-CPSI评分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为P〈0.01)。4组治疗1年后,A组NIH-CPSI总评分平均增加3.5分,B组平均下降1.0分,C组平均下降3.3分,D组平均下降4.1分。4组的性生活史与病史基本相近,但D组中手淫和口交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均为P〈0.01)。结论:CP/CPPS患者中部分存在射精疼痛,其中以年轻、低收入和有非常规性行为患者的症状更为严重,存在经常性射精疼痛者经治疗后改善较少,提示其可能有与无射精疼痛者不同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20.
肩周筋膜炎的触发点针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肩周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触发点针刺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04/2004—10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30例。肩关节前屈、外展受限。应用1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肩周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痛点进行针刺治疗,每隔7~12d1次,治疗两三次。并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牵张锻炼,3次/d。治疗后3个月采用自拟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共为8分,1分为无痛,8分为受累肌疼痛较重,整个肩关节活动受限,夜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40&;#177;0.67),(5.90&;#177;0.99)分,t=48.7,P〈0.01]。②患者肩关爷活动度:治疗后平均外展、前屈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前(113.4&;#176;比46.3&;#176;,98.4&;#176;比33.5&;#176;)。结论:针剌治疗肩周肌筋膜炎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改善因其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