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磨损断裂、骨溶解、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的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行全髋关节翻修。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进行翻修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33例患者全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假体选择、骨缺损处理及康复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髋臼有21例行普通金属杯加内衬置换、8例行大头臼杯置换、4例行聚乙烯臼杯置换。股骨柄有15例行普通柄(11例应用骨水泥固定)置换、18例行加长柄置换(9例应用骨水泥、6例为组合型柄)。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翻修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随访36.5个月;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可靠,未再次出现感染脱位患者;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Harris评分:翻修前平均为37.1分,翻修后平均为91.3分。中短期临床随访结果示,若翻修手术指征正确,骨缺损处理得当,翻修假体选择正确,行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 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在近端骨缺损型股骨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4月至2008年10月对23例非感染性股骨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其中2例为再次翻修,均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男9例,女14例,年龄57-77岁,平均64岁.翻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从初次关节置换到翻修手术的间隔时间最短6年,最长16年,平均12.6年.股骨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I型8髋,Ⅱ型11髋,ⅢA型4髋.术前Harris评分(39.3 ±14.6)分.翻修用假体:MP(Link)2髋,AML(DePuy)13髋,Full-coated(Zimmer)6髋,Enchelon(Smith-Nephew)股骨距替代型假体2髋.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22-5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为(87.6 ±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摄片显示植入骨愈合良好,假体部位骨皮质密度和厚度明显增加.结论 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颗粒骨植骨应用于伴有近端骨缺损的股骨翻修术中,中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股骨假体paprosky分型Ⅲ型、Ⅳ型翻修时,大多数学者趋向于采用非骨水泥涂层的长柄翻修假体。但是,关于骨缺损的植骨材料选择、植骨方式、钢板是否可以采用等问题,在骨科界目前尚未有较成熟的意见。目的:观察同时采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11例股骨侧假体翻修患者(paprosky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均采用现代无骨水泥技术,记忆合金环抱钢板4例,加压钢板或有限接触钛板2例,锁定钛板5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异体或异种颗粒骨进行嵌压植骨、异体骨板结合钢丝或线缆握紧系统器械进行结构重建。翻修前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及髋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6个月,Harris评分优良9例(82%),可1例(9%),差1例(9%)。提示患者股骨侧假体翻修中,同时应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髋关节股骨侧翻修,能让股骨侧paprosky分型Ⅲ型和Ⅳ型缺损合并假体周围骨折固定快且牢固,生物型假体即刻达到稳定,手术时间和创伤减少,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好于翻修前(P〈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mm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SL-Plus非骨水泥柄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SLR-Plus?柄在翻修术特别是感染病例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观察。目的:观察以Zweymül er SLR-Plus非骨水泥柄行髋关节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7年11月至2013年5月以SLR-Plus股骨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39例(41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男26髋,女15髋;年龄34-73岁,平均53岁;翻修骨水泥柄36髋,非骨水泥柄5髋。随访X射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根据Brooker分类进行异位骨化分级,记录异位骨化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结果与结论:31例33髋获得随访,随访1-16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分(13-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55-94分)。32髋(97%)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1髋出现1 mm透亮线但无任何症状;1髋出现骨溶解并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而需再翻修;9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1级2髋,2级4髋,3级3髋;未见术后感染复发。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计算假体随访期间存活率为92%。提示SLR-Plus ?股骨柄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用于髋关节翻修术中能达到令人较满意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时如何正确选择股骨侧假体固定方式,可否应用组配式股骨假体处理此类难题?目的:验证股骨侧生物固定型假体在老年人全髋翻修后的效果。方法: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对11例75岁以上股骨侧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11例股骨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2髋,Ⅱ型2髋,ⅢA型7髋。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随访16个月以上,患者Harris评分从翻修前的37分(22~49分)改善至随访结束时的89分(78~92分),优良率>90%,无患者发生再次松动。翻修后X射线片显示假体周围骨质密度和厚度明显增加。提示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可在股骨远端髓腔内获得可靠的轴向及抗旋转初始稳定性,尤其适用于伴有近端骨缺损的高龄患者的翻修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23例以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22例以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只纳入了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临床结果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VAPS评分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同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像学评估再次股骨柄下沉以及股骨柄稳定性。结果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79.2(范围32~100),非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83.9(范围61~100)。骨水泥组术后VAPS评分平均为0.7(范围0~4)、非骨水泥组术后VAPS平均值0.5(范围0~3)。术后大腿疼痛骨水泥组发生1例(4%),非骨水泥组发生1例(9%)。并发症骨水泥组发生4例(19%),非骨水泥组发生5例(22%)。假体再次下沉松动骨水泥组发生3例(14%),非骨水泥组发生2例(9%)。两组评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水泥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均适用于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规范的骨水泥使用技术和匹配的假体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1例41侧髋关节,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六个月~10年,平均5年5个月。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2例12髋,感染1例,无菌性松动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4例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33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2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6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1例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3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 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论 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置换。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时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近期可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表现为股骨头完全脱位,下肢明显短缩,髋臼及股骨上段发育严重不良、甚至畸形,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其治疗策略的报道。 目的:探索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策略。 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12例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3.5岁。骨牵引两三周后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均于真臼位置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复位困难者行转子下截骨,对于前倾角〉40°;的患者,行转子下旋转截骨矫正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满意,步态正常,双下肢基本恢复等长,下肢延长2.5-4.8 cm,平均3.1 cm。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患者平均随访3.5年,无骨折、脱位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出现。置换后患者Harris评分达86.3分。说明通过于真臼位置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矫正前倾角、重建外展肌力、选择合适假体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常用的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操作难度较大,截骨和假体安装的准确性欠佳。目的:评估自制组配式截骨器械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创器械对45例(49膝)患者行8-10 cm QS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并根据完成截骨后,拉钩暴露术野,安装假体需延长的切口长度,将49例膝分成切口延长〈1.0 cm组(16例)和切口延长1.0-2.0 cm组(33例),比较两组中影响切口长度延长各因素(体质量指数、下肢长度、髌腱长度、髌骨厚度、髌骨纵径、髌骨横径以及假体型号)的差异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创器械皆能完成截骨,但需延长切口完成假体安装,最终切口长度(10.3±1.2)cm(9-12)cm。切口延长〈1.0 cm组和切口延长1.0-2.0 cm组中,体质量指数、髌腱长度、髌骨厚度、髌骨纵径、髌骨横径以及假体型号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因素的增大均会影响切口延长的长度;但两组下肢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制组配式截骨器械,操作简单,能较好的完成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并且降低了微创手术风险,减少了置换后并发症,但受患者体质量指数、髌腱长度、髌骨厚度、纵径和横径以及所使用假体型号的影响,需延长切口长度以完成假体安装。  相似文献   

14.
大转子截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全髋哭竹置换是公认的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髋关节病变的仃效手段,但存在较多的困难及风险。目的:评估行大转了截骨的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疗效。方法:18例(22髋)成人CroweIV掣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非骨水泥固定,行火转于截骨调整臀t心肌张力,在髋臼的解削位胃安放臼杯。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10个月,最K随访38个月。患者关节置换前甲均患肢短缩4.5cm(3.4-6.0cm),置换后患肢较置换前平均延长4.0cm(3.2—4.8cm)。置换后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79分-91分),显蒋高于置换前(P〈0.01)。置换中3例3髋股骨近端发生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予俐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均于茂换后2个月复查X射线片提小骨折已愈合。1例胃换后出现坐骨神经麻痹症状,3个月后症状消失。术出现置换后髋关节脱值、假体松动、感染及有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表明行大转了截骨的作水泥假本能订效治疗CroweIV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能重建复杂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髓内还是髓外一直都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那么高龄 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是否也是髓内固定更好一些呢? 目的:比较髓内与髓外内固定治疗高龄Evans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武警沈阳总队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患者47例,分别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及动力髋螺钉系统髓外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2个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内2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交锁髓内钉组(P〈0.05);但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抗旋髓内钉组明显短于动力髋螺钉组,且Harris评分显示交锁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好于动力髋螺钉组(P 〈0.05)。髓外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髓内组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1例。提示2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短期内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髓内钉固定可使患者在不进行关节置换的前提下早期负重活动,髋关节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Depending up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need for exposure in 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 an 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 or slot osteotomy could be used for removal of an inaccessible distal cement mantle, infected material, or distal fragment of a broken stem. This study is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osteotomy techniques. METHODS: A press-fit femoral component with a 20-cm straight stem was implanted in each of ten synthetic femurs. The stiffness of these components implanted in the femurs was measured for a compressive load condition simulating the stance phase of level walking. Half of the femurs then received an 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 and the other half a slot osteotomy. Stiffness testing was repeated both after the osteotomized bone was removed, and after it was fixed back in place by cerclage wiring. FINDINGS: The stiffness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synthetic femur constructs in the slot osteotom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 group. INTERPRET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laboratory setting, the slot osteotomy was significantly stiffer than the more traditional 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 However,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increased stiffness are unknown. The ultimate choice of the type of osteotomy depends upon the exposure requirements for a given clinic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