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患者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free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含量,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0例AL患者。其中15例为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30例为不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15例AL缓解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白血病伴DIC的患者血浆游离TFPI水平显著高于急性白血病不伴DIC者(P〈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血浆游离TFPI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检测AL患者血浆游离TFPI的含量能更好地对病情进行分析,作为判断AL预后的辅助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血浆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25例AMI患者血浆TF、TFPI活性,与15例正常人比较,并在PCI术后4h、24h复查上述指标。结果1)AMI组血浆TF、TFPI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PCI术后4hTF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从(207.84±124.01)ng/L升至(334.84±138.26)ng/L(P<0.05)。术后24hTF活性(257.20±215.38)ng/L,与术前、术后4h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PCI前后TFPI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AMI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2)PCI操作可引起斑块破裂,进而导致TF释放,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3)TF、TFPI系统存在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4.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5(4):401-402,4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 ,TFPI的活性变化及其与凝血机能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 ,TFPI活性。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FPI活性低于对照组 (P <0 .0 1)。 7例初治患者化疗后血浆TF活性较化疗前下降 (P <0 .0 1) ,TFPI活性较化疗前升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紊乱与血浆TF和TFPI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尿毒症患者的血浆中抗凝物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以研究其病理改变与凝血机理的关系,以及透析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TFPI抗原(TFPI: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AT-Ⅲ活性(AT-Ⅲ: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尿毒症组(20例)TFPI:Ag为17735±4658ng/ml,较正常组(30例)为高(P<001);AT-Ⅲ:A为73110±1701,较正常组为低(P<001)。尿毒症组(10例)透析前后比较:TFPI:Ag从18291±3120降至13155±3651(P<001);AT-Ⅲ:A从8426±1619升至11000±2651(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TFPI:Ag增高,AT-Ⅲ:A降低,表明其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而致TF过度表达,从而呈现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透析治疗可使此病理过程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糖尿病20例及对照组30例的血浆中TFPI抗原含量与活性进行了测定。白血病患者各为86.52±20.63ng/ml(P<0.001)与79.12±13.0u/ml(P>0.05),糖尿病患者各为183.58±29.0ng/ml(P<0.001)与103.22±25.27u/ml(P<0.01)。初步认为白血病患者TFPI抗原含量降低可能有与亚急性DIC存在相关,而糖尿病患者TFPI抗原含量与活性均增高与常伴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selectin、TF、TFPI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单克隆荧光抗体标记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SA)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中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ACS组、SA组和对照组比较,P-selectin均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以ACS组中最高,SA组次之,对照组最低.TF、TFPI均值在ACS组中显著增高,较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F、TFPI均值之间的差异在SA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P-selectin、TF、TFPI 3种检测指标均值在UA组和AMI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3种因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④SA组、UA组和AMI组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及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常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首次对其血浆中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ATⅢ)进行研究,并探索其病理机制与临床的联系。方法:①TFPI抗原测定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②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SLE(22例)血浆中TFPI:Ag为 195.73 ±19.80(ng/mlx ±s)与对照组(30例)144.80 ±23.18 相比,明显增高(P<0.01),其中5例患者经治疗后TFPI:Ag转为正常。SLE(18)例血浆中ATⅢ:A为76.78 ±8.30(%x±S)与对照组(30例)100.50±13.30相比,明显降低(P<0.01)其中5例患者经治疗后ATⅢ:A比治疗前更显低值(P<0.05),结论:SLE病理有广泛的组织损伤,且多涉及血管内皮,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血小板活化,致TFPI:Ag反馈性增高,治疗后可盼恢复正常。ATⅢ受 TF抑制故降低,治疗后可能系病变血管以血栓形成作修复过程,ATⅢ在慢性凝血过程中继续消耗而更为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AP)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含量及其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AP患儿23例设为AP组,正常健康儿童23名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浆TFPI含量并进行比较;将AP组病例给予基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检测其血浆TFPI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AP组血浆TFPI含量(59.639±24.568)ng/ml比正常对照组血浆TFPI含量(88.761±12.214)n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②AP组治疗后14 d血浆TFPI含量(71.209±23.055)ng/ml较治疗前(59.639±24.568)n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血浆TFPI呈升高趋势。结论:AP儿童血浆TFPI水平较正常儿童降低,随着病程延长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AI患者血浆VEGF含量,同时检测骨髓涂片有核细胞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数.结果:(1)AL患者血浆VEGF含量为(64.87±33.6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12±11.87)ng/L(P<0.01);(2)AL患者初始血浆VEGF含量为(64.87±33.66)ng/L,明显高于缓解组的(42.07±17.75)ng/L(P<0.01),复发、难治患者血浆VEGF含量为(78.12±30.88)ng/L,上升明显,同缓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初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患者血液中的VEGF含量同患者病情的临床变化有着一定联系,能够作为了解病情、疗效观察、愈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血症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严重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FPI、TF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晚期恶性肿瘤非感染组血浆中TFPI、TF抗原含量升高(P<0.05),感染组TFPI、TF抗原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晚期恶性肿瘤非感染组比较,晚期恶性肿瘤感染组TFPI、TF抗原水平升高 (P<0.05).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血症病人在感染早期TFPI、TF抗原含量比非感染期进一步升高,有利于肿瘤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心绞痛(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测定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AP与AMI各20例,TFPI:Ag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TF-PI:则明显升高,AMI患者升高比AP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APP值<0.01,AMIP<0.001。AMI用链激酶(SK)溶栓治疗10例发现溶栓后TFPI:Ag与TFPI:A均有上调现象。结论:冠心病晚期因TFPI的消耗,TFPI:Ag的反馈性升高已不明显,但TFPI:A仍明呈代偿性增高。溶栓后TFPI上调,表明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后,心肌动力作用明显地增强,对TFPI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肝素对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血浆水平影响 ,探讨肝素的抗炎作用。方法 将 60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3 0例。治疗组选用肝素钙 ,按5 0U/kg一次给药 ,分别于应用肝素前和用后 3 0~ 45min、6h ;对照组第 1次和第 2次抽血时间间隔 6h ,从桡动脉采血 ,用双抗酶联免疫吸附夹心 (ELISA)法检测血浆TNF -α、TFPI水平。结果 对照组前后两次血浆TNF- α及TFPI水平无显著差异(P >0 .0 5 )。治疗组用肝素后 3 0~ 45min、6hTNF α值明显降低 ,与用药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性 (P <0 .0 1)。用药后 3 0~45min及 6h相比两者值无明显差异。用肝素后 3 0~ 45minTFPI与用药前比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 6h时回到原来水平。结论 肝素可通过对TNF -α的下调和对TFPI的上调而达到抗炎作用。对TNF- α的作用更为持久 ,而对TFPI作用较短暂。两者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的改变及应用低分子肝素 (LMWH)后的变化。方法 UAP患者 5 1例 ,其中LMWH组 32例 ,常规治疗组 19例。用药前及用药后 5d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TF、TFPI。结果 UAP血浆TF为 82 .5 3± 2 8.1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TFPI为 4 .32± 2 .4 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LMWH组TFPI治疗后为 5 .4 6± 3.33ng/ml,较治疗前的 3.87±2 .4 8ng/ml明显升高。 结论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UAP发病 ,LMWH治疗可升高血浆TFPI。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临床出血及治疗干预的血友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探讨TFPI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54例,血友病B 11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以ELISA法检测TFPI值,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说明二组的差异与差异的意义。结果血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FPI均值分别为96.90±24.06 ng/ml及85.17±12.62 ng/ml,二组之间P〈0.05(P=0.006),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友病A与血友病B组的TFPI均值分别为96.93±24.67 ng/ml及102.21±30.59 ng/ml,二组之间P〉0.05(P=0.537)。血友病A、B之间TFPI水平无差异。结论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表明血友病出血机制除与因子Ⅷ、Ⅸ水平相关之外,尚与TFPI水平增高、凝血酶生成的负调节增强密切相关。提示抑制TFPI活性水平,有助于制止血友病出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发病 1~ 3天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检测血浆中TFPI抗原含量。结果 :出血 (HCVD)组患者血浆TFPI含量为 146 0 8± 2 1 36 (117- 186ng/ml) x±s与对照组 144 80± 2 3 18ng/ml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ICVD组 16 5 53± 6 7 50(81- 2 84ng/ml) x±s血浆TFP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监测脑血管病病人的TFP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WF GMP-140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皮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2 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前及缓解后、以及 2 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a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水平。结果 :治疗前急性白血病组vWF及GMP 14 0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 (P <0 .0 1) ,缓解后vWF、GMP 14 0水平恢复正常 ,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提示在急性白血病存在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损伤 ,检测vWF及GMP 14 0的水平变化有助于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监测 ,对衡量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明媚  毛平 《广州医药》1996,27(3):45-46
对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发现白血病患乾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较高,提示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着临床上未注意到的针溶状态,且D-二聚体水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