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对80例四类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人之脑脊液(CSF)中浆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该80例病患中,计脑囊虫病(CC)13例,结核性脑膜炎(TBM)23例,病毒性脑膜炎(VM)19例,以及化脓性脑膜炎(PM)25例。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亦称抗体形成细胞(AFC)。各CSF标本中,凡发现有浆细胞者均定为阳性。CC病例组与其他三组相比,CSF的浆细胞阳性率和CSF白细胞中的浆细胞%构成(X)均显著为高;具有最高%构成的一例达31%(可是,其CSF嗜酸性粒细胞%构成仅3%)。至于TBM病例组,仅CSF浆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VM组和PM组者,其CSF白细胞中的浆细胞%构成(X)与VM组(PM组)者之差异均不显著。从80名病例中随机选出的12个CSF浆细胞阳性标本,它们各各的白细胞中浆细胞%构成与嗜中性粒细胞%构成之间尚无明显的负相关(r=-0.479)。  相似文献   

3.
用胎儿大脑、脑干、小脑、胸腺、肾脏、肾上腺、心脏、胃及腮腺九种器官组织培养上清液作集落刺激因子(CSF),对30例4~6个月龄胎儿的骨髓造血祖细胞(CFU-C)进行培养和观察。结果:腮腺CSF的刺激活力最强,胃CSF次之,肾上腺及心脏CSF刺激活力较弱,肾组织CSF无刺激作用或作用极弱。其他组织CSF对CFU-C生长有一定刺激作用。作者且对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和细胞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王立英  刘强  曹震 《广东医学》2021,42(4):494-496
目的 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100例,对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将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参照相关文献,并按照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组,分为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和嗜酸性粒细胞低密度组,对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除此之外,术前对患者进行Lund-Mackay评分、SNOT-20评分,探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关系。结果经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参与此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为53例,低密度组为47例;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68.50±30.45)%,低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32.34±25.43)%,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低密度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高密度组的Lund-Mackay评分明显高于低密度组(P<0.05),而两组患者间SNOT-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SNOT-20无关(P>0.05),而Lund-Mackay评分与病理学结果皆与其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病理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在慢性鼻-鼻窦炎并鼻息肉嗅觉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该考虑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重组人生长因子,广泛用于血液病的治疗。本药可导致皮肤血管炎和嗜中性皮病。本文报道3例GCSF应用相关的Sweet综合征(SS)患者。已证实SS患者的GCSF水平升高。G CSF是最易理解的发生机制,通过它,中性粒细胞蓄积,且表现出对激发SS的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6.
许慧莹  李月红  庄震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3005-300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与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以胃壁或肠壁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多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和深度有关。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血C-反应蛋白(CRP)、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43例足月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监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检测其血CRP、血β2-M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在同期住院的605例新生儿中,43例(7.11%)足月儿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轻度增高占60.46%,中度增高占34.88%,重度增高占4.65%;(2)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程度与血CRP呈正相关;(3)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程度与血β2-MG呈正相关;(4)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及其血CRP、β2-MG与性别无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感染是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早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惠尔血 (G CSF)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 (17例 )疗效。方法 :比较G CSF治疗组与非G CSF治疗组的疗效及起效时间。结果 :G CSF可以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 (6 6± 3 8)天。与非G CSF组 (14 1± 4 6 )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G CSF治疗抗甲亢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因为人被其幼虫感染后致使中枢神经损伤而出现的相关病症,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Angiostrongy luscanto—nensis)。广州管圆线虫成虫首先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部检出。1945年Normura和Lin首次报道在我国台湾省一患者脑脊液(CSF)中找到广州管圆线虫幼龄成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28-30
目的分析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心电图改变在心脏早期病变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东方医院及分院吉安医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住院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51例患者中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例,而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4例;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异常者为17例,其中2例为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余15例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增多,约占心电图异常者88.2%。结论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引起心肌病理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很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陈炜  毛玉  邱昌明  周林路  童敏   《四川医学》2018,39(2):169-172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以及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较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可作为判断术后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嗜酸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59-260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215;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215;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215;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215;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4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行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5例,病毒性脑炎(病脑)21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4例。结果:结脑CSF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12例(80%),淋巴细胞反应3例(20%);病脑呈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8例(38%),淋巴细胞反应7例(33.3%);化脑呈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隐脑呈混合细胞反应,1例细胞学检出隐球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1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为例,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胃肠镜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嗜酸粒细胞肠炎多次误诊的原因。结果嗜酸粒细胞肠炎患者肠道组织内及外周血中均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是诊断嗜酸粒细胞肠炎的主要方法,剔除过敏原和有效的抗过敏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原发性结肠癌患者白细胞变化规律。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华润武钢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部或门诊首次诊断为原发性结肠癌患者132例纳入研究,对结肠癌组中每例患者采用严格的对照匹配,即以未患结肠癌的健康人为对照。得结肠癌组132例,正常对照组132例。收集结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静脉血血细胞化验单,记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结肠癌组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水平。同时应用相关分析分析结肠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相关性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1);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P<0.05);采用Pearson分析,发现结肠癌组中性粒细胞改变与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改变存在一定相关性,且为正相关(P<0.01)。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原发性结肠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明显,同时三者升高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0例,同期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00例。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差异,同时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高敏肌钙蛋白I(hs-TNI)是否大于50 00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STEMI患者与SAP患者相比,嗜酸粒细胞比值及绝对值更低;STEMI患者中根据hs-TNI分组,hs-TNI更高组嗜酸粒细胞更低。结论:STEMI患者嗜酸粒细胞更低,嗜酸粒细胞与hs-TNI呈负相关,嗜酸粒细胞越低者其心肌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证明我们研究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效力,本实验用自产rhG-CSF和日本生产rhG-CSF产品惠尔血对放疗小鼠、化疗大鼠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自产rhG-CSF可加快粒细胞减少症动物外周血粒细胞数量的恢复,且效力与进口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表达,探讨Caspase-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120例作为试验对象,分别为2个月~1岁组45例,~2岁组35例,~3岁组40例;设健康体检婴幼儿30例作对照组,年龄4个月~3岁、、各试验组入选患儿均取空腹静脉抗凝血,分别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活性表达的检测。结果: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中Caspase-3活性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喘息性婴幼儿外周血中Caspase-3活性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某种因素抑制了凋亡因子的激活,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减少从而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相似文献   

20.
许丽瑶  安金  付冬琴 《当代医学》2022,28(10):35-37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理分型中的比率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变应原阳性皮肤测试及病理检查,根据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分为中性粒细胞型组(n=25)和嗜酸性粒细胞型组(n=4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各指标与细胞水平、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会影响局部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局部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