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浅动脉和髂动脉的内径、血流量以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髂动脉、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ABI为(0.85±0.32),显著高于治疗前的(0.56±0.23)(P 0.05)。结论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对血管再通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肢血供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张文静 《天津护理》2007,15(4):246-24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主要侵犯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下肢缺血、坏死等。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外科实施动脉重建是当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措施。现就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LEASO)是由动脉硬化造成下肢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血供不足、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性静息痛、皮温降低、甚至出现溃疡或坏死等,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局部表现。糖尿病LEASO是指LEASO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虽然糖尿病LEASO的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糖尿病LEASO血管钙化严重、侧支循环较差,具有其独自的临床特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组织血供减少引起的病变,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本病截肢率、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经发生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部分有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例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进行全面围术期护理及评估.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年,患者患肢静息痛、麻木、苍白、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成功保肢,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踝肱比由术前的0.30~0.35增至术后的0.60~0.64.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患肢侧支循环及动静脉血管网重建良好.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患者易耐受等优点,加强临床护理对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赵晓玲  金明磊  刘坤杰 《临床荟萃》2010,25(13):1166-116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坏疽。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是外周动脉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是全身血管系统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一种标志性表现,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等。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位置,以膝下三支病变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踝肱指数及间歇性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术前两组踝肱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踝肱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间歇性跛行距离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踝肱指数,增加间歇性跛行距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介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联合手术(内膜剥脱、取栓术、旁路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3例(50条肢体)。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介入及手术治疗。41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踝肱指数(ABI)术前平均为0.199,术后踝肱指数为(O.54±0.15),随访3-48个月,围手术期病死率0%,2例术后出现血栓,经取栓后症状无缓解,最终截肢治疗,截肢率4.6%。结论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此种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c,ASO)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1]。主要累及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下肢溃疡缺血坏死等[2],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介入治疗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8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结果:术后静息痛均消失,1例术后第13d发现人工血管阻塞,再次手术取栓后痊愈;1例死亡于术后4d排便后心跳骤停;9例于术后2~6个月突发术肢小腿疼痛,诊为人工血管阻塞而行取栓术,其中3例最终截肢;其余症状均消失。结论:人工血管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手术方法,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Fontaine分期Ⅱ~Ⅳ期的患者(25条患肢)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根据DSA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球囊扩张、9条肢体行支架成形术。同时坚持胰岛素、抗栓及其他药物治疗。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25条患肢)22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8.0%,1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等明显减轻或缓解。踝肱压指数(ABI)明显升高(术前为0.29±0.13,术后1周为0.89±0.37)。随访3个月未出现血管再狭窄或闭塞,ABI为0.83±0.32。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膝关节以下动脉病变为主,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联合内科治疗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Ⅱ期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营养障碍性改变,趾端发绀,间歇性跛行加重,静息痛等。中医属“脱疸”范畴,病因病机为寒凝血淤,淤阻血脉,脉络不通。笔者自2004年11月~2007年2月以中药熏蒸疗法治疗Ⅱ期闭塞性动脉硬化症26例(治疗组),并与抗凝、扩血管治疗26例(对照组)相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ies arterial disease,LEAD)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LEAD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动脉狭窄、闭塞、下肢远端组织缺血性坏死,临床以下肢麻木,静息疼痛,间歇性跛行(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AVVY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12月间采用SAVVY球囊行下肢动脉流出道血管PTA的15例共22条患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88岁。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18支),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4支),ABI0.1~0.3有9条,0.3以上13条。球囊直径选择2~4mm,长度10cm。术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监测术后7d及1个月后ABI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或根据症状复发情况及时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9%(20/22)。4例伴皮肤溃疡或足趾坏疽的肢体最终单侧截肢,其中1例为感染性病变致血管闭塞病例治疗失败,扩张狭窄段后造影管腔未显示开通,再次扩张仍无效;另1例为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高龄患者多节段狭窄,扩张后管腔狭窄无变化。术中未出现与球囊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dABI在14条血管中升高超过0.5,3条超过0.3,3条超过0.1。随访时间平均7.2个月,有5例复发不同程度静息痛。术后7dABI平均为0.74,1个月平均为0.66。结论使用SAVVY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调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m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总体发病率逐年上升,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IC)是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发展到后期有静息痛和肢体末端感染破溃。虽然动脉重建和腔内血管成形的发展使众多患者免于截肢,但对于动脉远端缺乏理想流出道及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疗却相当棘手。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行走距离,改善下肢血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的误治原因,并探讨纠误挽治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例下肢ASO行纠误挽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10年余,静息痛加重1月余入院。因双侧股浅动脉闭塞曾在外院先后行右股动脉-左腘动脉人工血管加大隐静脉转流术、右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症状未见缓解。入我院后行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近端及人工血管闭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行腋动脉-双侧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加双侧股深动脉成形术,术后复查CTA示:左下肢股深动脉、右下肢股深动脉分支及腋-双股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膝下血流代偿充盈。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下肢ASO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病史、医技检查结果等仔细分析讨论,以选择最佳术式,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18.
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英  张炜秋  王颂  崔樱  韩妮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793-794
目的介绍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结果术后静息痛均消失,1例术后第13d发现人工血管阻塞,再次手术取栓后痊愈;1例死亡于术后4d排便后心跳骤停;9例于术后2~6个月突发术肢小腿疼痛,诊为人工血管阻塞而行取栓术,其中3例最终截肢;其余症状均消失.结论人工血管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手术方法,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闭塞症,高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主要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等。闭塞后主要引起肢体缺血改变及侧支循环形成。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皮肤颜色改变、缺血性神经炎、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等。下肢动脉硬化症闭塞是血管外科医生最棘手的难题。内科保守治疗几乎无效,外科手术搭桥也疗效甚差,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0.
彭饶  廖涛  喻杉  梁玉祥  罗海林 《当代护士》2021,28(8):121-12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周围动脉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是PAD的代表性疾病[1].主要发病原因是外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造成动脉血管管腔进行性狭窄、闭塞.以下肢缺血为临床表现,患侧肢体末端麻木、发冷、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