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系疾病包括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积聚、臌胀、便秘、湿阻、呕血、便血、呃逆、噎膈、霍乱等十五个常见病。此外,如水肿、饮证、痰证、消渴等病的发生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出血是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急症之一,中医认为系胃中积热所致,亦有劳倦过度,脾胃受伤,气不摄血,血溢于外,因而吐血、便血同时出现。我院于2000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这类病人186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辅以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186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匕部位的消化器官的出血。主要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慢性胃炎、急性胃粘膜损伤以及消化道忡瘤等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病证中被称为吐血和便血,属出血证的范畴。三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根据《景岳全书》‘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的中医理论,吐血、便血(黑便)的发生主要因于火热迫血妄行和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致。因于火热者,多青饮食不当,如晦食酒浆,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七情过极,郁而化火.火灼胃脉.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因于气虚者.多责祝他劳碌,损伤脾…  相似文献   

4.
儿科疾病常与脾胃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1]中:"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2]中也提及:"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人之初始,以先天养后天;人之既成,以后天养先天...  相似文献   

5.
便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对便血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有“结阴者便血”;《灵枢·百病始生》有“血内溢则后血”;《伤寒论》称为“圊血”或“便血”;《金匮要略》首先将下血分为“远血”与“近血”;《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肠风脏毒》说“血清  相似文献   

6.
唐宗海为晚清著名医家,其著作《血证论》阐述了中医血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法方药,《血证论》中的第一卷六条总论就血证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阐述的水火为气血生化之源、 去瘀生新法、调和五脏阴阳以生血、补血亦有宜有忌等理论对于临床气血生化不足之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在中医范畴内辩证属“血证”、“血虚病”、“虚劳病”[1],其中医证型多以气血阳虚证为主,且夹杂痰湿、火热、寒邪与瘀血等病邪[2],在临床上西医虽有一定疗效,但费用较昂贵,且毒副作用较多,该文从《血证论》入手,分析探讨其对现代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认识并例举部分治法方药及思想特色,旨在为临床诊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蓟 小蓟  大蓟与小蓟均味甘性凉,皆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同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症,以及热毒所致之疮痈肿痛。现代研究发现二者皆能利胆退黄,降血压,又可用治高血压病以及肝炎。二者在临床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大蓟苦泄,兼能活血散瘀,其解毒消痈之力较小蓟为强。小蓟兼能利尿,尤善治尿血血淋。地榆 槐花地榆、槐花皆味苦性微寒,均能凉血止血,同可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多种出血症,尤宜于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病 ,是指血从胃食管而来 ,经口吐之而出 ,多兼有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 ,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而中医则属血证之吐血、便血范畴。1 一般资料1999年我科收住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19例 ,其中男性 17例 ,占 89% ,女性 2例 ,占 11% ,年龄 30~ 80岁。2 病情观察2 .1 症状特点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是呕血及黑便。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 ,均有黑便 ,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便 ,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其次是有上腹疼痛 ,但也有大部分患者没有上腹疼痛 ,甚至出作者单位 :深圳市中医院邮  编 …  相似文献   

9.
<正>血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历代医家辨治经验丰富,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仍是当今治血应当遵循的四原则。笔者研究生导师林平主任医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在中医药大学、三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急救中心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30余年,在学习总结历代医家对血证认识基础上,强调治火、治气、治血是中医辨治血证的三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为明清医学大家,其对脾胃病证见解尤深。叶氏认为,脾阴是诸脏灌溉的源泉,脾阴虚是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的疾病。其诊治脾胃疾病时进行脾胃分治、阴阳分型,将脾阴虚与其他脾胃疾病进行区别治疗。作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及叶天士其他学术著作的研读,探求叶天士临证治疗脾阴虚证的特色。其诊治脾阴虚之类疾病时,重视营血、滋阴以养脾阴来复;剂型灵活多变以调缓急之势;配伍妥当,药用滋阴又不生痰湿之品。  相似文献   

11.
脾胃位于中焦,气机以此为升降之枢纽。气机随脾升而胃降,升降相协调,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脾胃升降运行,是脾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论治脾胃病常常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为立足点,以升降相因作为脾胃病的治法大要。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病,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现大多以降逆和胃为主要治法。但责之根本,其病机仍是以脾胃升降失调为本,故治疗不应只局限与降逆治法,因以升降相因为治法,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脾健胃顺,气机调达,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2.
1辩证要点出血证的辩证,首先当分清虚实,是因于热,是因于虚,是因于瘀。因于热,当分实热与虚热;因子虚,当分明虚、气虚和阳虚;因于瘀,当分因实致瘀,还是因虚致瘀。次之,是辨出血方式及所属脏腑部位。出血部位是以出血方式来确定的,如咳血,来自于肺;吐血、呕血,来自于胃;便血,来自于肠;尿血,来自于肾和膀俄。但也有出血方式相同,而直接引起出血的病因与所涉及的脏腑部位各异,如鼻咽,有在肺、胃、肝之不同;吐血,有在胃、肝之别;肌概有在肺、脾之分,当仔细辨别。有时还应注意脏腑与经络之间关系,如尿血可来自于肾,…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的上段空肠以及胰、胆病变出血,是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相当于中医"血证"中的"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相似文献   

14.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与玄参生地黄与玄参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同可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发斑,烦躁不安,口干舌绦,甚则神昏膻语;热病伤阴,舌红口干,或口渴多饮;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造精;热甚伤阴劫液而致肠燥便秘等证。无论是热入营血的实热证,还是阴虚发热的虚热证,二者均可配伍使用。不同之处在于: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为凉血滋阴的要药。又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贩血、便血、崩漏;内热消渴等证。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虽滋阴之力稍逊,而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玄参…  相似文献   

15.
屠老临证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的证治有独到见解和较好的疗效。屠老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是因湿邪或湿热邪毒侵扰阳明胃经,从胃入脾,再由牌逆传肝。初病以中焦症状为主,常见纳减乏力,苔厚腻,脉濡等湿困脾胃见证及湿热俱重,邪毒蕴蒸于脾胃见证。邪毒愈重,黄疸愈明显,邪毒之最重者,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中脘穴的记载,对其腧穴定位、刺法灸法、针灸处方进行探讨,发现因其胃之募穴,八会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交会穴的特殊性,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内科疾病又可分为: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心系疾病、肺系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等、肢体经络疾病.  相似文献   

17.
芍药甘草汤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章  刘桂营 《现代康复》1998,2(6):565-565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而设。后历代医家用治多种疾病。笔应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痛症均获良效,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呕血和便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多由消化道疾病引起血管破裂或渗血所致。在十二指肠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由小肠到肛门段的出血为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时,如病变在幽门以上,尤其当出血量较大时常有呕血;若出血量小而缓慢,则无呕血而仅有黑便。幽门以下出血常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大而快速以至返流入胃时亦可有呕血。呕血颜色取决于  相似文献   

19.
痞证是指心下痞窒,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其病机为气机阻塞,升降失常,此多由误治,热邪内陷所致,亦有脾胃素虚,饮食阻滞,痰气壅窒,或其它原因所致,《伤寒论》有邪热之痞,邪热有余,表阳不足之痞、少阳误下之痞;胃虚食滞之痞;多次误下,胃气重虚之痞;水气停蓄之痞,胃虚挟颌,浊气上逆之痞,邪热下利之痞,热结在里之痞;水饮冲斥胸胁之痞的不同。因此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和煎服药物的方也有差异,笔者对《伤寒论》痞证论治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20.
<正>吾师储浩然教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马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擅治脾胃病、单纯型肥胖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现将储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治脾胃以健脾运胃为基储老师认为,全身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若脾失健运,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会导致脾运失常,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