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朝喧  陈筱云  齐锋  赵莉娟 《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题通过对课堂案例教学、文献医案教学、临床见习教学等三个阶段的论述,探讨如何加强《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以提高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强化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整个中医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文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医内科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Jtr或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和过去各门基础课程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要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的规律,要基本掌握内科疑难杂证以及危重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做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并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自…  相似文献   

5.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内科学》教学任务主要是建立和培养学生中医内科临床的思维能力。鉴于《中医内科学》教材部分内容陈旧,加上长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改革《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是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学辉  张良芝 《光明中医》2008,23(11):1847-1848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课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搞好《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也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对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态度被动,无法适应临床的要求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现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和主动性,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叶妙琛 《光明中医》2010,25(11):2146-2146
<正>《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但中医内科教学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使学生感到枯燥,并与实际脱节。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本文从中医优势病种、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医案、最新进展等几方面探讨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而达到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其主要包括《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和《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应用验案导入3种来源;并介绍中医经典名方直接导入应用法和拓展导入应用法两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论述了该方法的意义,即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及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师备课质量及教学能力。中医经典名方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导入,使师生双方都能更直观地学习经方的临床应用,探索经方科研动向,不但能够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来论述和阐明中医内科范围内各种疾病的发生原因,以进行有效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技术技能的体现,又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学好《中医内科学》,不论对初学中医者,或者临床多年的医师及西学中人员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医内科学》中,对每个病证(病种)都是从概述、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张淑香 《光明中医》2011,26(9):1937-1938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法受传统中医教学模式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出诸多弊端,因此迫切需要改革,近年来,我科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上运用联动式教学法取得成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主干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开始,是医学理论向临床实践的过渡。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通过观察、思维,对内科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因此,临床实习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其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单独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也难以培养出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妇女特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计划生育等。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内科学知识基础下,通过对比中医妇科学崩漏病脾虚证在不同教材中的选方,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且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加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为基础的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因此,它包括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学生普遍认为难学,记不住,在复习过程中无从下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如何复习中医内科学,谈几点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