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动脉钙化是发生在颈动脉管壁上的钙沉积,当发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时临床意义较大,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近年来,对颈动脉钙化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不断进展和更新。此外,关于颈动脉斑块钙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对治疗决策的影响也是研究的热点。然而,颈动脉钙化的利与弊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颈动脉钙化是保护性因素,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会促进斑块易损性。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对颈动脉钙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264例患(包括67例SAP、94例UAP和103例AM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行EB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分析各组患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100%,显高于UAP组的87.23%和AMI组的86.41%(P<0.05)。(2)SAP组严重钙化的病人和动脉比例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5),钙化积分自然对数转换值(In[CS 1])的均数SAP组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01)。(3)不同CAC程度在不同狭窄冠状动脉上的分布在SAP组与UAP组有明显差异。(4)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钙化积分显低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结论:应用电子束CT研究显示,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存在不同的冠状动脉钙化模式,此点有助于理解这两类冠心病之间在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 (CAC)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 2 9例老年患者行电子束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结果  (1) 2 2 9例患者中 ,CAC检测阳性 2 2 0例 ,总阳性率 96 .0 7% ;造影显示有 2 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 ,其中 16 8例确诊为冠心病。 (2 )全组CAC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9%、13%、76 %和 89% ,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 97%、19%、94%和 33%。(3)老年男性组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 ;老年女性则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综合考虑敏感性及特异性 ,对于老年男性 ,以CAC积分为 2 0 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分值较好 ,而对于老年女性则以 5 0作为诊断分值较佳。结论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具有一定价值 ,但应结合性别和钙化分值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CT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因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用电子束CT(EBCT)检查其冠状动脉钙化。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01),二者积分分别为229±363,42±125。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钙化积分呈正相关。全组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75%及79%,与老年组相比,年轻组的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结论研究结果提示:EBCT钙化积分是预测冠心病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的特点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将 2 7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行电子束CT检查以计算钙化积分 ,并与 2 7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组钙化阳性率、钙化积分中位数及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0 1)。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组中 2 1例粥样硬化性瘤样扩张患者钙化阳性率为 81.0 % ;弥漫性扩张动脉的钙化积分对数转换值显著低于局限性扩张动脉 (1.2 2± 1.79比 2 .86± 1.85 ,P <0 .0 5 )。结果提示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多数存在较为广泛的冠状动脉钙化 ,且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动态过程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斑块的破裂可使冠状动脉管腔发生突然闭塞从而导致冠心病事件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猝死 )的发生。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 ,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 ,不易为无症状的高危个体尤其是老年人群所接受 ,而且对于位于冠状动脉壁内的、尚未引起管腔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漏诊。因此 ,寻求一种无创的、有效的方法来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冠心病并依此开展预防工作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1 ] ,电子束CT是第一…  相似文献   

7.
电子束CT测定的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检测的国人冠状动脉钙化(CAC)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预测和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经ImatronC-150型EBCT机检查CAC的718例患者按年龄、性别和拥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少分组。分析男、女性CAC率与血压、血脂、糖尿病、家族史、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拥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少对CAC率和积分的影响;对CAC率和积分与上述危险因素的关系在预测和预防临床冠心病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暴露组以及男性肥胖组的CAC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P<0.05);男、女性有两种或以上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组的CAC率和积分均显著高于无危险因素组和有一种危险因素组(P<0.001)。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对CAC率有重要影响;与单因素比较,多因素对CAC的影响呈倍数增加,且多因素的存在结合CAC积分在冠心病预测和预防中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与影像学斑块负荷的量化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探讨经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影像学斑块负荷的量化关系。 32 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电子束CT检查 ,并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分析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全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 0~ 3 346 ,中位数 45 ,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平均为 3 .64± 2 .1 8。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与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 (r=0 .385 ,P <0 .0 0 1 ) ,与斑块负荷总分呈高度正相关 (r=0 .768,P <0 .0 0 1 )。结果提示 ,电子束CT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斑块负荷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而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颅CT和(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125例,根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21例(0分)、轻度钙化组72例(1~2分)和重度钙化组32例(≥3分),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及分布特点。同时将有MRI资料的60例患者分为:组Ⅰ24例(腔隙性脑梗死数1~4个),组Ⅱ36例(腔隙性脑梗死数>4个),分析钙化评分与腔隙性脑梗死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无钙化组患者为16.8%,轻度钙化组患者为57.6%,重度钙化组患者为25.6%,CTA显示钙化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内段(6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21,95%CI:1.050~5.129,P=0.037)和年龄(OR=1.052,95%CI:1.014~1.092,P=0.007)是颅内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数量与钙化评分关系的分析显示,组Ⅱ钙化评分高于组Ⅰ[(2.3±1.5)分vs(1.2±1.1)分,P=0.004]。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及年龄与颅内动脉钙化密切相关,钙化程度可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年龄与性别在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和冠心病诊断价值中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在电子束CT(EBCT)测定冠状动脉钙化(CAC)程度及其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2642例患行EB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总积分,分析年龄和性别与CAC检测阳性率及CAC总积分的关系;其中同期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432例,评价CAC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结果:(1)2642例患总的检测阳性率为69.3%,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3.1%和60.4%,阳性率男性显高于女性(P<0.001)。两性的阳性率都随年龄增大而增高;7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但60岁以后两性差距逐渐缩小,70岁以上各年龄组两性间比较,差异无显性;(2)男女两性钙化积分的自然对数转换值的均数都年龄增大而增高,性别差异与年龄阳性率相似;(3)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在≥60岁男性组最高,<60岁女性组最低;而诊断特异性则与之相反。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男性一般重于同龄女性,但60岁以后女性钙化程度迅速增加并逐渐接近同龄男性;年龄和性别对冠状动脉钙化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制定统一的青岛市缺血性卒中诊治现状调查表,回顾性收集青岛市、县两级具备影像学检查设施(CT或MRI)的11家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期间连续就诊的9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分析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e-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同期门诊和住院的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筛查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d内出现认知损害的患者.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损害组与非认知损害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其中认知损害组48例(23.8%).认知损害组年龄[(66 ±6)岁对(57±5)岁;t=2.231,P=0.038]、糖尿病(39.6%对18,2%;χ2=9.388,P=0.003)、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39.6%对20.8%;x2=6.856,P=0.007)的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1.8±2.4)分对(8.1±1.9)分;t=2.046,P=0.043]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9.2±7.8)μmol/L对(19.9±6.5) μmol/L;t =2.781,P=0.008]、尿酸[(401.5±51.1) μmol/L对(312.4± 60.7) μmol/L;t=3.042,P=0.003]和C反应蛋白[(18.4±5.2)μmol/L对(11.3±4.2)μmol/L; =2.903,P=0.00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认知损害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8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8~3.205;P=0.039]、糖尿病史(OR2 520,95% CI 1.854 ~4.111;P=0.025)、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4.232,95% CI 1.905 ~8.582;P=0.014)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3.618,95% CI 2.061 ~6.312;P =0.018)、尿酸(OR 2.179,95% CI 1.654 ~3.836;P =0.031)和C反应蛋白(OR 2.716,95% CI 1.507 ~5.552;P=0.022)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认知损害发生率较高,年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糖尿病史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发生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CAE)与冠心病 (CHD)患者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的差异。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2 4例CAE与 2 4例年龄、性别和病变程度匹配的无瘤样扩张CHD患者行EBCT检查以计算钙化积分 ,分析CAE与C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狭窄病变程度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 (2 )CAE组钙化积分显著低于CHD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CS 1])的均数分别为 3 4 1±2 4 4和 4 88± 2 4 8(P <0 0 5 )。 (3)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的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弥漫性扩张血管LN[CS 1]显著低于局限性扩张动脉 (1 2 6± 1 85比 2 6 7± 1 93,P <0 0 5 )。 (4)单纯瘤样扩张动脉及瘤样扩张并狭窄血管的钙化阳性率和LN[CS 1]均显著低于单纯狭窄病变动脉 (P <0 0 1或0 0 5 )。结论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轻于无瘤样扩张的冠心病患者 ,且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提示斑块钙化程度可能与瘤样扩张形成和血管重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按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n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 eGFR≥60 ml/(min·1.73 m2)]和肾功能下降组[ eGFR< 60 ml/(min·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血吸虫肠病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共纳入56例患者,男3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岁,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对病灶部位、形态、大小、钙化特点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估;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慢性血吸虫肠病,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扫描中56例慢性血吸虫肠病均发生在结肠,呈广泛管壁增厚,为0.3~1.2cm;表现为较均匀增厚43例,占76.8%.肠壁钙化可分为线状钙化42例,轨道状钙化19例,斑点状钙化8例.钙化边界清晰,全结肠见钙化灶5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24例,乙状结肠直肠34例,直肠30例.17例患者肠管壁明显钙化.病理学证实,线状、轨道状钙化为虫卵广泛沉积于黏膜下层、浆膜下层所致,8例斑点状钙化及17例管壁明显钙化者,肠壁各层均可见钙化虫卵沉积,同时结肠壁有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及息肉伴钙化虫卵沉积,并发腺癌5例.结论 CT是显示慢性血吸虫肠病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征性表现为管壁较均匀增厚伴肠壁钙化,在此基础上出现管壁不规则增厚或伴软组织团块影,高度提示并发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诊断HT,并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转归.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以及H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34例出现HT(35.4%).HT组年龄[(66.21±7.04)岁对(61.21 ± 13.42)岁;t=2.020,P=0.046]和梗死体积[(3.88±2.20) cm3对(1.96±1.37)cm3;t =5.267,P =0.001]显著性大于非HT组,高血压(58.8%对30.6%;x2=7.228,P=0.007)、糖尿病(29.4%对6.5%;x2=9.293,P=0.002)、心房颤动(35.3%对3.2%;x2=18.128,P=0.000)、心源性脑栓塞(35.3%对3.2%;P =0.000)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HT组,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HT组(38.2%对62.9%;P=0.03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1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 3.412; P=0.021]、梗死体积(OR 3.461,95% CI 1.317 ~6.270;P=0.044)和心房颤动(OR 1.284,95% CI1.117 ~2.903; P=0.015)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T患者中,转归不良组年龄[(69.46±7.17)岁对(64.19±6.31)岁;=2.248,P=0.032]显著性大于转归良好组,高血压(84.6%对42.9%;x2 =5.781,P=0.016)、糖尿病(50.0%对14.3%;x2=6.053,P=0.014)、心源性脑栓塞(61.5%对19.0%;P=0.025)和血肿型HT(76.9%对19.0%;x2=11.104,P=0.001)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151,95% CI1.179~3.218;P =0.023)、心房颤动(OR4.136,95% CI 1.010~8.413;P=0.046)和血肿型HT(OR 2.134,95% CI1.219 ~4.452;P=0.039)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HT发生率为35.4%,年龄、梗死体积和心房颤动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血肿型HT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