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估肝硬化患的者营养状况、营养支持及疗效.方法 148例肝硬化患者,入院后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al status,SGA评估)明确营养状况.营养支持分3组:肝病综合治疗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综合治疗+肠外营养;综合治疗+肠内营养.监测0~4周肝功能及营养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85%以上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综合治疗+肠内和肠外营养方案改善肝功能及营养指标效果最好,显效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肠内营养略好于肠外营养方案.结论 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营养不良.综合治疗的同时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最好,应鼓励患者适量进食.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日娜  杨敬平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86-1487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的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选择呼吸监护室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治疗组n=30)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n=30)。治疗组给予瑞高,对照组给予一般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血气、营养指标变化、撤机、住ICU与营养支持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除住ICU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一样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肠内营养方便,并发症较轻,可缩短住ICU时间,是花费低、效果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全面营养评价法(SGA)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有提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 I)、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CD3+、CD4+、CD4/CD8、外周静脉血自然杀伤细胞(NKC)升高显著。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静脉营养的支持方法是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可改善患者的人体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5)和肠内营养加肠外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淀粉酶均有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PN+EN组在APACHE1I评分和CT评分较TPN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血清白蛋白及血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糖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住院天数、腹胀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NRS 2002方法对我院4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2.5%(17/40),其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8.4%(13/19),轻中度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9.0%(4/2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58.8%。以上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存在营养风险,营养支持治疗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 将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45例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PN)组、全营养食物均浆肠内营养(EN)组和肠内肠外营养相结合(PN EN)组,各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结果 各组脱机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营养效果相似,肠外组和混合组较快达氮平衡.肠外组和混合组的胃肠道并发症较肠内组少,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肠内组费用最便宜,混合组免疫学指标最高.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可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或二者结合方式进行营养,肠内营养经济方便,有利于肠道能力恢复,而全肠外营养效果准确迅速,两者结合能互相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7.
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使用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 2002)调查老年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的现状.方法 选择 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长宁区中心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120例,65-89岁,平均年龄(72±6.3)岁.,应用NRS 2002方法对患者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患者的营养支持状况.NRS 2002≥3分有营养风险,体质指数(BMI)〈18.5kg/m2并结合临床状况判定营养不足.结果 人院时所有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6.6%,所有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35.0%,肠外与肠内营养比例为2:7.结论 NRS 2002适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支持在老年患者中不够合理和充分.  相似文献   

8.
姜雯  郝伟  张风芝 《山东医药》2010,50(43):105-10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将同期收治的49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予SAP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对照组行完全肠外营养(TPN);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第3、7、10天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两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DAO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以腹胀、腹泻发生率为著(P〈0.05)。结论 SAP患者行早期EN+PN有利于促进肠黏膜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TPN。  相似文献   

9.
肠内营养对脑卒中患者胃肠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脑卒中患者120例,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各60例。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1个月分别用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黏膜情况,并测定和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结果 肠内营养组在肠内营养支持后,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溃疡率)21例(35.0%),肠外组为41例(68.3%),肠内组显著低于肠外组(P〈0.01),肠外组轻型15例(50.0%),肠外组重型26例(86.7%),轻型显著低于重型(P〈0.01);肠外组重型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D分别为(9.27±2.41)g/L、(2.11±0.64)g/L、(2.11±0.36)mg/L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分别为(51.42±3.89)%、(36.26±2.82)%、(1.17±0.29),肠内组重型治疗后IgG、IgA、IgD分别为(11.70±2.89)g/L、(2.81±0.69)g/L、(2.40±0.31)mg/L,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分别为(60.70±4.94)%、(40.38士4.10)%、(1.49±0.58),肠内营养组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1);机体感染发生率其肠外组为23例(38.3%),肠内组总感染11例(18.3%),肠内组显著低于肠外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降低感染发生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用含乳酸菌肠内营养液(合生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含乳酸菌及纤维的肠内营养(LEN组)、含纤维制剂的肠内营养(FEN组)。检测三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等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EN和FEN组治疗前后前白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N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LEN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而FEN组和PN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均〈0.05)。PN组病死率、二重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于LEN和FEN组(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含乳酸菌的肠内营养液合生元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好,而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肠黏膜的作用。方法将符合UC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内镜下肠黏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作为对活动期UC患者的辅助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溃愈散灌肠联合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治疗UC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愈散联合高压氧治疗)、中药(灌肠散)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控制及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中药对照组(85.0%)和西药对照组(65.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较西药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溃愈散灌肠治疗UC具有良好的效果,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其疗效,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结果]治疗前UC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者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O.01)。[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抗UC复发方,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UC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肠道免疫功能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原因,针对肠道免疫功能失调的治疗是目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研究的热点。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使用的限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仅50%左右,并且还无有效控制复发的治疗手段。近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营养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些营养成分还具有调整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对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PN+EN)及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4周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11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EN+PN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P[(65.32±6.78)g/L vs(59.81±6.98)g/L,P0.05]、PA[(267.23±63.48)g/L vs(245.38±57.39)g/L,P0.05)]、ALB[(36.2±6.89)g/L vs(29.2±5.79)g/L,P0.05]、BMI[(23.45±3.02)kg/m2vs(21.34±3.07)kg/m2,P0.05]均有明显的增高。结论对UC患者进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术期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知情同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术前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前GEEN组)、术后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后GEEN组)、胃肠外营养组。术后GEEN组患者在术后12 h间断口服温水,如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24 h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逐渐增加至全量,第4天开始按30 mL/(kg·d)口服至第七天,术后3 d内,不足的能量或水、电解质通过静脉途径补充。同时术后7 d内按4 IU/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术前GEEN组在术前3 d按30 mL/(kg·d)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术后4 d与术后GEEN组的前4 d方案相同,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同时术前3 d至术后4 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胃肠外营养组术后7 d内按胃肠外营养常规支持,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观察患者临床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肺部感染等)。营养前或术前1 d和术后8 d清晨采血检测肝功能、NK细胞、T细胞亚群(CD3比例和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C5)。结果术前GEEN组和术后GEEN组中各有1例因术后出现明显腹胀不愿意继续口服而退出,其余个别病例出现轻度腹胀等不适,经过调整进食速度和短暂休息后好转,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三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无大出血、手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GEEN组相对较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三组患者蛋白水平比较,术后GEEN组、术前GEEN组总蛋白均比胃肠外营养组高(P=0.00),以术前GEEN组提高更明显(P=0.00),而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16),肠内营养组需要补充的白蛋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2)。三组患者营养前T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无差异(P0.05)。营养后,术后GEEN组、术前GEEN组CD3比例、CD4/CD8比值均较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P0.05),NK细胞水平提高不明显(P0.05)。在体液免疫方面,术后第八天,术后GEEN组和术前GEEN组的IgM、IgG、IgA、C3、C4接近或已经恢复营养前水平(P0.05),但胃肠外营养组多数指标尚未恢复术前水平,尤其是IgM和IgG,还处于较低水平(P0.05)。营养支持后,术后GEEN组和术前GEEN组总胆红素和转氨酶都有所降低,而胃肠外营养组却有所升高,但这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方法安全、可行,有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前后防御素(HNP1-3)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确益生菌对UC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防御素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UC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美常安,B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丽珠肠乐,C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前后各取病变肠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HNP。的表达水平。结果A、B、ci组治疗前病变肠组织中HNP。均为阳性表达,治疗后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肠组织中HNP。的表达在治疗前后下降幅度比C组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两组服药前后下降幅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NP。参与UC的发生发展,能反映疾病的炎症程度;益生菌能有效降低UC患者的HNP1-3表达水平;HNP1-3可能与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肠道准备对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57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例(UC组),在内镜检查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患者血清中TNF—α或IL-6水平。40例健康老人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准备前UC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肠道准备前UC组比较,肠道准备后UC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道准备可下调UC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蛋白水平。结论肠道准备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 讨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PI基因型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7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140例健康人群的GSTPI基因型,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GSTPI基因型频率在UC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GSTPI基因VaL/VaL基因型频率在UC组中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48.7%vs34.3%,P=0.039);根据临床特征对UC组和进行分层分析,发现VaL/VaL基因型在远端UC中的分布频率高于广泛结肠UC(P=0.017)。结论 GSTPI基因型与中国汉族人群UC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