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病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发热、左上肢无脉搏,伴胸闷、心悸2月于1999年4月23日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左上肢无脉搏,伴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消瘦,在当地治疗1月(具体不详),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达39~40℃.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治验金峰江苏省江都市丁沟镇医院(225235)王某,男,69岁。1997年2月6日住院。头昏晕反复发作3年余,症状加重伴心慌半月。3年来头昏头晕,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服中、西药能控制症状(药物不详)。平时最高血压32...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慌、头晕、乏力月余入院就诊。自诉无畏冷、发热。入院时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分,律齐,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心脏听诊时于二尖瓣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四级粗糙响亮的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WBC9.3x10^9/L,GRA7.6x10^9/LGRA81.5%,ESR42mm/h,余检查项目正常范围。入院后观察患者体温发现,该患者每天下午6点以后体温均在38.9℃左右,白天体温在37.3℃左右。 相似文献
4.
李月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8):172-17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方法:通过一例病人妊娠、分娩、产褥期整个过程的观察治疗,得出一系列有效的治疗经验。结果:妊娠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足月分娩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近20年的临床变迁。方法将87例IE患者分为1990年—1999年37例组(前10年组)和2000年—2011年50例组(后11年组),对基础心脏病因、临床表现及致病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重由前10年的45.9%,降至后11年的20.0%(P〈0.05);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P〈0.05);后11年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推后(57.7岁±7.9岁比34.7岁±7.3岁,P〈0.05);而脏器或血管栓塞、贫血、血尿发生率在后11年均有明显上升,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近20年IE基础心脏病、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均发生了改变,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时、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IE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消赘饮辅助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本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抗生素足量、长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消赘饮治疗,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B超心脏瓣膜损害情况、赘生物大小变化等。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46.9%,治疗组治愈率为71.4%,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赘饮辅助治疗可使心脏瓣膜损害有明显好转,赘生物有所缩小或消失,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犯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对未早期发现遗留严重瓣膜疾患患者,往往只有手术一条途径,而久病后不能耐受手术又导致患者进一步致残及死亡。对此类患者,中医调补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犯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对未早期发现遗留严重瓣膜疾患患者,往往只有手术一条途径,而久病后不能耐受手术又导致患者进一步致残及死亡。对此类患者,中医调补有独特优势。笔者临床治疗亚急性感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性途径引起的心内膜炎,心瓣膜或临近大动脉内膜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感染的赘生物通过血小板纤维素聚集而逐渐增大,使瓣膜破坏加重,当赘生物破裂时碎片脱落导致栓塞,细菌被释放入血流中产生菌血症和转移性播种病灶, 相似文献
10.
<正>女,70岁,主因"发热1个月余"于2009年4月2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有寒战、全身酸痛,于某三甲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4 d,体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和中层囊性坏死,诊断一旦明确,均应手术治疗[1].手术难度大,成功与否与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护理经验有关,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36岁,因发作性胸痛2个月,再发并持续不缓解3.5 h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始出现发作性的胸痛,其发作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每次持续3~10 min可缓解,未曾系统诊治。于3.5 h前于睡眠中突感胸骨后疼痛,急来我院,心电 相似文献
14.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内科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发生于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病脏和心脏手术后。近年有发病增多趋势,且可见于无心脏病者。2010年10月,我科收治1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患者出现了临床极少见Osler结节及Janeway损害,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57例I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47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8例,败血症2例.血培养阳性率为48%(27/56),UCG示赘生物检出率为81%(38/47).57例均应用有效抗生素,7例行手术治疗.共死亡8例.结论:小儿IE多发于先心病,及早根治先心病和积极防治风心病可降低IE的发生率.UCG在诊断起重要作用,与血培养有互补作用.早期诊断及使用有效抗生素或尽早手术治疗,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3):3377-3378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临床疑为IE的患者同时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MTEE的研究,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TEE对I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TTE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TEE能敏感地检出任何部位不同大小的赘生物,检出率为95%,明显高于TTE(65%,P<0.01)。结论MTEE是诊断IE十分有价值的方法,对于临床上怀疑而TTE又不能确诊者,MTEE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女,70岁,主因"发热1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有寒战、全身酸痛,于某三甲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4 d,体温有所下降.此后仍夜间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晨起体温正常,伴有多汗,咳嗽,咳痰.发病以来,精神差.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 ,43岁 ,有肝炎病史 6年。本次因反复发热 ,伴腹痛、纳差、尿黄 ,四肢酸痛 2 0天入院。体检 :体温 39℃ ,脉搏 86次 /min,呼吸 2 0次 /min,血压 1 2 5 /68mm Hg,神志清 ,精神差 ,慢性病面容 ,皮肤、巩膜中度染黄 ,面部、胸部皮肤见数枚蜘蛛痣 ,肝掌 ( + )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膨胀 ,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 ,肝肋下及剑下触诊不满意 ,脾肋下3cm,质硬 ,边钝 ,腹部移动性浊音 ( + ) ,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实验室检查 :GPT 62 U,总蛋白 63g/L ,白蛋白 2 2 g/L,总胆红素 1 30 .6μmol/L,直接胆红素 5 3.2μmol/L,凝血酶原时间 2 3s,凝血… 相似文献
19.
20.
1病历介绍
患者,女,40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加重1周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 心悸、头昏,伴黑朦、乏力,同时感腰痛,未诊治,症状反复发作,活动时明显,1周前上 述症状加重,反复黑朦,每天2~3次,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汗多、乏力,无大、小便失禁, 无发热、咳嗽及咯血,在外院心电图检查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