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正>小儿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可采用多种麻醉方法,其中骶管阻滞因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患儿生理干扰小,血压比较稳定等特点,更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小儿手术中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下行骶管阻滞麻醉,取得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下肢的手术。罗哌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时效长,毒性低等特点,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应用,国内报道较少。2006年3月-6月,我们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将0.3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3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分为2组,各112例,Ⅰ组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Ⅱ组为静脉复合麻醉组,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变化不明显。Ⅱ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升高(P〈0.05),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术前。而且Ⅱ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苏醒期不良反应也多于Ⅰ组患儿。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相比,患儿更容易接受,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在小儿疝修补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骶管阻滞是小儿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应用套管针法行连续骶管阻滞和术后镇痛,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自2003-10~2004—06采用普通套管针连续骶管阻滞行小儿手术及术后镇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2007年5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骶管阻滞麻醉方式手术治疗包皮异常208例,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01至2018-03医院行肛肠手术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 超声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以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穿刺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和麻醉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超声组穿剌针调整(2.50±0.5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00±1.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2.85±1.3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8±0.92)min;痛觉消失时间(4.85±1.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6±2.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麻醉Ⅰ级比率及麻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麻醉Ⅲ级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出现血肿、出血和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可准确定位,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王志  王晓军 《西南军医》2013,(6):606-608
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后,右美托咪定对术后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名年龄5-7岁患儿,ASAⅠ-Ⅱ级,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贫血,无右美托咪定过敏者,随机分入DR (2ug/kg右美托咪定和0.25%罗哌卡因)组和R(0.25%罗哌卡因)组,每组20人。观察FLACC小儿疼痛评分,以及镇痛药物使用人数、时间、用量。结果两组患儿FLACC术后24h疼痛评分有差异,术后4h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开始使用时间、使用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骶管阻滞镇痛中能有效减轻患儿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骶管麻醉其操作简单.小儿骶管解剖标记明显、穿刺方便、成功率高、肌松好、苏醒快、易掌握。本文就237例小儿骶管麻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小宇 《武警医学》2019,30(8):672-675
 目的 探讨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效果。方法 选取2016-06至2018-0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常规使用0.2%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切皮前后血压(BP)及心率(HR)变化;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6、12、24 h及48 h的患儿疼痛FLACC评分及患儿首次使用乙酰氨基酚时间;记录患儿睡眠障碍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评价患儿术后12 h的镇静情况;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穿针调整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的穿刺时间[(13.42±2.50)min]长于对照组[(5.73±2.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首次觅求对乙酰氨基酚时间[(19.6±3.2)h]明显晚于对照组[(11.4±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试验组的FLACC评分(1.6±0.9)明显低于对照组(4.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12 h的Ramsay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DDH矫正术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可提供术后24 h有效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降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2014年采用2种麻醉方式接受 PDA 介入治疗的小儿(3~6岁)各25例,分为 A、B 2组,A 组为全麻组(男7例,女18例,平均体质量15.32 kg±2.415 kg),B组为局麻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体质量16.40 kg±2.056 kg)。2组患者均由相同术者完成手术,采用 DSA 儿童心血管电影自动曝光模式(ped CARD)、摄影帧数15~30 f/s、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 I/mL,记录患儿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AK)、剂量面积乘积(DAP)和透视时间,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统计显示,2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1.924,P=0.060;体质量:t=1.703,P=0.095;性别:χ2=3.00,P=0.083);全麻组及局麻组辐射剂量 AK、DAP 及透视时间分别为(0.061±0.025)Gy、(0.094±0.046)Gy;(5.08±2.19)Gy·cm2、(8.41±3.587)Gy·cm2;(3.15±1.16)min、(6.86±3.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K:t=3.152,P=0.003;DAP:t=3.957,P=0.000;透视时间:t=5.346,P =0.000),2组在采集序列数及图像数相同的基础上,全麻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局麻组40%[(1-5.08/8.41)%],手术时间相差约1.17倍[(3.15-6.86)/3.15]。结论辐射剂量大小与麻醉方式有关,采用全麻方式进行小儿 PDA 介入治疗较局麻方式辐射剂量明显降低40%。  相似文献   

12.
介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和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180例中男性116例,女性64例;年龄19~79岁。其中152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28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结果共切吸腰椎间盘172个,胶原酶溶解腰椎间盘36个。痊愈和显效为770%,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肯定,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且有适应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外周血管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恶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及血管介入治疗。保守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内镜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较轻患者,需把握治疗时机。外科手术创伤大,临床应用受限。随着介入器材和诊疗技术改进,临床上绝大多数外周血管出血均可通过介入手术治疗。但不同部位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案各有利弊,缺乏统一意见,亟需梳理。本文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常见外周血管出血的介入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介入性溶栓治疗33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0例患者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溶栓抗凝治疗.23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同期患侧股髂静脉开通术.结果 随访33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3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溶解,10例部分溶解.结论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于小儿骶管阻滞尚未见报道。笔者观察了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1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36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围术期各时间点MAP和HR、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全麻组具有较高的异氟醚、阿曲库铵、丙泊酚的用量,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诱导后、切皮、病灶切除MAP及心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的吞咽反射、SPO2〉90%、拔除气管导管、睁眼实验阳性、完全清醒的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手术能够降低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的术后躁动.具有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在局部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十几年内,由于医师对超声解剖学的认识及技术的日臻成熟,超声引导下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得到国内外麻醉界的重视。最近的研究亦表明在高频超声直视下局部注射麻醉剂能够有效的提高麻醉质量及明显的降低传统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高频超声引导能够使麻醉师实时的感觉针道的位置及麻醉剂的实时分布情况,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改善了阻滞效果和患者的舒适性。本文综述主要介绍超声引导下麻醉术在几类应用方面的理论和操作。相信这项技术有一定的潜力,对未来麻醉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微创治疗学.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应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进行诊断及治疗的学科.介入放射学内容包含介入性诊断和介入性治疗.介入医学是从临床应用角度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则是从诊疗技术特点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杂志》与即将出版的《介入医学杂志(英文)》形成姊妹篇,将为我国介入医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