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有报道扁桃体切除术后暂时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为28~38/,有的学者认为采用扁桃体挤切法由于木中挤压扁桃体血管而菌血症的发生率低于扁桃体剥离法。该文作者对64例复发性急性扁桃体炎的儿童采用挤切法和剥离法行扁桃体切除术,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法菌血症的发生率。64例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2.6~15岁,平均年龄人7.4岁.全部病人为复发性扁桃体炎,每年发作4次或4次以上,至少连续两年,近期患急性扁桃体大小动脏病史行除外。随机分为两组,扁桃体剥离法组32例,扁桃体挤切法组32例。麻醉诱导后,在无菌条件下立即采集术前血培养标本(10岁…  相似文献   

2.
儿童复发性扁桃体炎手术适应症是目前耳鼻喉科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明确扁桃体体征与复发性扁桃体炎的关系,作者分析了年龄3~10岁住院患儿105  相似文献   

3.
扁桃体表面拭子法是扁桃体细菌学检查的常规方法,作者力图从定性及定量两方面去确定并比较儿童复发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内部及外部最常见需氧及厌氧病菌,并确定该法的可靠性。选60名2~14岁,确诊患复发性扁桃体炎、且20天内未行抗生素治疗的儿童,术前分别用无菌棉签自一侧扁桃体表面及挤压后隐窝内干酪样物中采集样本,浸入运输培养基中,待切除同侧扁桃体后剖开之,并置于盛硫乙醇酸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关于其细菌学研究,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国外文献曾报告复发性扁桃体炎表面的细菌菌株与扁桃体实质内者不同,认为引起发病的是扁桃体实质内的菌株。为了探讨复发性扁桃体炎的表面细菌与其实质的细菌有  相似文献   

5.
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处理,通常要么立即行扁桃体切除术,要么先行切开引流,过4~6周后再行切除手术。如仅作切开引流,有可能复发扁桃体炎或再发扁桃体周围脓肿,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作者们为弄清这个问题,对两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相仿,均为21个月至67岁,男女性别,切开引流组男性略多,立即手术组两性相等。对76例切开引流患者中的45例既往无扁桃体周围脓肿及复发性扁桃体炎史者进行了2~4年的随访,得到结论的44例,其中11例为复查,33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是由于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所致,此种细菌包括部分β-溶血性链球菌(GABHS),产β-内酰胺酶菌(BLPB)和厌氧菌。本文对 GABHS 和非 GABHS 所引起的复发性扁桃体炎各20例患者,将切除的扁桃体进行细菌学研究。患儿的年龄为4~12岁(平均9岁半),男22,女18。手术一月前未经任何抗生素治疗。将切下的扁桃体放入无菌的器皿中,将一侧扁桃体切开,在中心区用棉扦取样  相似文献   

7.
从预防感染的角度,对扁桃体组织内代型T细胞的分布和功能进行了研究。习惯性(复发性)扁桃体炎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7~33岁。将摘除的扁桃体切碎,金属网过滤后,离心,行扁桃体淋巴细胞分离,与F叮C标记抗体相互作用,45分钟后,用PBS冲洗2次,再用PBS悬浮,测定YST细胞的含量。另W29例(年龄4~33岁)摘除的扁桃体(习惯性扁桃体炎12例,扁桃体肥大8例,病灶性扁桃体9例),行Y己T细胞抗原受体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学研究。分19岁以下,20~39岁,40岁以上,3个组,观察各个部位、各种疾病的组织内分布的Y6T细胞数及与T细胞总…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防御适应功能在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生、经过及转归上起重大作用 ,过去研究很少 ,且多为测定 2 4小时尿中 17-羟、17-酮量间接判断皮质功能 ,近年使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 ,所获结果更精确。对 112例慢性失代偿型扁桃体炎 (CDT)患儿 (女52 ,男 6 0 )于术前及术后 7天、2~ 3个月和 3~ 5年时动态检测其血清皮质醇水平。患儿中 55例仅有复发性咽峡炎 (RA) ,57例有 RA及扁桃体炎后并发症(MTC) ,如心肌炎、关节炎、低热。按年龄分为学前及小患儿组 (6 0例 ,5~ 10岁 )和青春期前组 (52例 ,11~14岁 ) ;按病理改变分…  相似文献   

9.
1978年1月~1987年12月31日欧登塞大学医院收治扁桃体周围脓肿(PA)755人,其中536例切除一侧扁桃体(女性247例、男性289例),中值年龄23.5岁(2.4~82.9岁)。所有病例术时在扁桃体周围间隙有脓证实诊断。到89年1月1日止的11年间536例留下的扁桃体,因病需手术者共33例(6.1%)。其指征为PA(24)、复发性扁桃体炎(6)、慢性扁桃体炎(1)、严重扁桃体肥大(2)。30岁以下的342例中有32例(9.4%)手术;30岁以上的194例仅1例(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B病毒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在儿童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52例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患儿手术摘除的腺样体、扁桃体组织及血浆标本进行EB病毒定量检测.结果: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和(或)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扁桃体、腺样体组织中EB病毒感染率为51.9%;其中男性患儿EB病毒感染率为50.0%,女性患儿为5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扁桃体组织EB病毒感染率为40.4%,腺样体组织为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组(7~14岁)患儿扁桃体和腺样体组织EB病毒感染率为65.5%,明显高于学龄前组(2~6岁)患儿的感染率(34.8%).比较轻、中、重度肥大的腺样体组织中EB病毒-DNA拷贝数发现:重度肥大组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52例患儿血浆标本检测发现:EB病毒-DNA拷贝数均在正常范围内(<1×10~3 copies/ml).结论:腺样体肥大组织与慢性扁桃体炎组织对EB病毒有相同的易感性,男、女性患儿的扁桃体和腺样体组织对EB病毒易感性基本相同,且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EB病毒的感染率也会相应增高.腺样体的增生、肥大与EB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儿童扁桃体及腺样体组织的细菌学特点。方法 经多导睡眠图监测确诊的163例SDB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20例同时接受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4例接受单纯扁桃体切除术,39例接受单纯腺样体切除术,124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按照有无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病史分为两组,扁桃体炎组71例和无扁桃体炎组53例。术中取部分扁桃体和(或)腺样体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120例患儿中的114例(95.00%)两个部位分离出的细菌种类相同,120例中有17例(14.17%)两个部位均感染了两种细菌,混合感染的细菌种类均相同。在各个季节两个部位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扁桃体:χ2=8.538,P =0.201;腺样体:χ2=5.427,P =0.490)。有无慢性扁桃体炎病史的扁桃体组织内的各种细菌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028,P =0.387)。结论 同一个SDB患儿的扁桃体和腺样体组织检出的细菌种类几乎相同,有无慢性扁桃体炎病史的扁桃体组织内的不同细菌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扁桃体周围脓肿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扁桃体周围脓肿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安全性 ,现将我科 1 995~ 1 999年于扁桃体周围脓肿期行扁桃体摘除术 54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行常规扁桃体摘除术 50例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 54例 (脓肿组 ) ,其中男2 9例 ,女 2 5例 ;年龄 1 6~ 52岁。病程 2 d~ 3年。全部为单侧急性感染病例 ,表现为单侧咽痛、发热 ,张口及吞咽受限。检查见患侧咽充血肿胀 ,腭舌弓上部膨隆 ,扁桃体推向内下方。同期慢性扁桃体炎或病灶型扁桃体炎患者 50例 (对照组 ) ,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 1 3…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到 1995年 ,对 4 6例患单侧扁桃体肥大(UTE组 )和 7例患扁桃体淋巴瘤 (TL组 )的儿童进行了临床观察。 4 6例扁桃体肥大患儿年龄从 2岁到 13岁 ,均行扁桃体切除术并作术后活检。 7例扁桃体淋巴瘤患儿年龄从 2岁到 9岁 ,平均年龄 4 .8岁 ,均在接受扁桃体淋巴瘤的治疗。 UTE组的患儿没有扁桃体迅速增大的病史 ,只有 2 0例 (4 3% )出现症状 ,其中 10例(2 2 % )咽痛 ,5例 (11% )打鼾 ,4例 (9% )鼻塞及 1例(2 % )吞咽困难 ,没有患儿出现全身症状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与之相比较 ,TL组的患儿均在 6周内出现扁桃体增大 ,6例 (86 % )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4.
扁桃体摘除术对小儿体液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4年3月~1997年10月共行57例小儿扁桃体手术。患儿年龄4~8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通过对术前、术后1周患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了解手术对小儿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组57例患儿,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每年在6次以上,其中出现全身并发症的13例;扁桃体单纯性肥大在Ⅲ°以上,影响发音、吞咽、呼吸、入睡后打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现象5例。将57例患儿分成手术组及对照组,手术组45例,行挤切术9例,牵拉绞断术36例。对照组12例,全部行微波术。前者扁桃体完全彻底摘…  相似文献   

15.
在 1975年至 1995年间 ,对以活检为目的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进行观察 ,根据临床表现、手术所见及病理学的表现发现 4 6例儿童患单侧扁桃体肿大(UTE) (年龄 2~ 13岁 ,平均 6 .5岁 ) ,将其与同时期接受治疗的 7例扁桃体淋巴瘤 (TL)患儿进行比较 (2~ 9岁 ,平均 4 .8岁 )。在 UTE组患儿中 ,无急性扁桃体肿大的病史 ,仅有 2 0例 (43% )有症状。症状包括 :10例(2 2 % )反复发作咽喉痛 ,5例 (11% )打鼾 ,4例 (9% )鼻塞及 1例 (2 % )吞咽困难。没有患儿有系统症状或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与扁桃体肿大相比 ,扁桃体淋巴瘤均在 6周内被发现 ,且…  相似文献   

16.
据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上呼吸道,其中包括腭扁桃体组织的渗透性障碍,是扁桃体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著者观察了19例代偿型和47例非代偿型慢性扁桃体炎病人,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其年龄为13~40岁,其中以13~20岁者为多;病史3~10年,每年急性发作1~2次者13人,其余为3~7次。利用发光检查方法测定血管组织的渗透情况。用扁桃体内萤光素性试验,研究慢性扁桃体炎病人腭扁桃体组织的吸收功能,即用细针在扁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OKT3、OKT4、OKT8OKT11、OKB-2、OKB-7、HLA-Dr、Leu-7、Leu-11b及OKM-1测定人扁桃体活检组织及摘除之扁桃体内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的份额。共7例慢性扁桃体炎病人,年龄3~20岁。对每个病人的4份标本(扁桃体切除前取得的双侧扁桃体活体组织和切除下来的两个扁桃体)进行对比研究。先将标本翦碎,以研缽杵轻压获得细胞,加入Hepes液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放线菌在儿童扁桃体组织中的分布,探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病原体的多样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因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施行手术的儿童223例,根据病史分成两组,其中A组128例,B组95例。按照不同年龄段组(2~4岁、5~7岁、≥8岁)进行亚组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扁桃体病理切片中放线菌团块存在情况。结果 观察到放线菌团块的阳性病例47例(21.9%),其中A组37例(28.9%),B组10例(1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不同年龄组中放线菌团阳性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8岁年龄组中放线菌团块的阳性率达25例(36.8%),总体呈正相关趋势(rs=0.249,P<0.05),这种正相关趋势主要体现在A组患儿中(rs=0.278,P<0.05),B组病例不同年龄组中放线菌团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放线菌在慢性扁桃体炎患儿的扁桃体组织中较为常见,而且其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临床诊疗中抗生素选择上应考虑针对放线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扁桃体周围脓肿后易有扁桃体炎或周围脓肿的再次发作,一般多主张施行扁桃体切除术。为了探索扁桃体周围脓肿后咽部再感染的发病情况,作者们于1971~1975年间以切开引流术配合抗生素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166例,经4~8年随访观察,结果51%无咽部症状,22%再次发生扁桃体周围脓肿,20%屡发扁桃体炎,7%不同程度的咽炎。并发现扁桃体周围脓肿后,咽部再感染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和以往有无咽部炎症等情况有关。年龄>40岁组,随访期间无咽部症状者占70%,有扁桃体炎或周围脓肿  相似文献   

20.
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特别是儿童的反应状态对腭扁桃体慢性炎症的发生、经过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慢性非代偿性扁桃体炎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状态,作者检查了147例2~14岁的慢性扁桃体炎患儿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B淋巴细胞及不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