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煎药方法极为重要,煎药得法病势易瘥,不得其法,善既未见,祸反现焉,因此煎药法不可不讲也。大抵外感病之药类多辛、香、散,亦即含挥发油较多,不宜久煎,煎时稍长香气过性,即挥发成分散失,失去功效,非外感病之药方含挥发油多的亦不能久煎.如:血府逐瘀汤虽不是外感病方,但方中半数以上药物含有挥发油.它在汤剂煎煮过程中,可随水蒸气蒸发而损失掉。所以对含有挥发油的  相似文献   

2.
煎药小窍门     
中药的煎煮方法对药物的疗效影响很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各种原因而忽视了这方面问题。现就中药的煎煮方法简要介绍一点个人经验,与同道探讨。   煎药前要准备大小适宜的煎药瓦罐,先把中药用冷水浸泡10~15分钟,这样使药中各种有效成分容易煎出汁。药煎好了,要立即  相似文献   

3.
中药芳香药,多是—些含易挥发成分的药物,如薄荷、紫苏、藿香等。中医对芳香药,是“取其气而不取其味”。所谓“取其气”,就是由其所含挥发性有效成分来起治疗作用。而挥发油常是此类药物的一些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特性是,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和易于挥发。所以,芳香药在煎煮过程中,往往会有一部分挥发油损失,如果煎煮不得法,则损失更多而影响疗效。中医用药,很注意煎制方法,煎药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对芳香性药物,在汤剂或煎剂处方中标明“后下”,即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加入同煎,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挥发油的过多损失。但按目前煎服药用法,则常是将处方中所有药物连同芳香药一起煎煮,这样自然会有较多挥发油损失而不能很好地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通过拟定三种煎煮方法 :A不浸泡后下、B浸泡煎煮、C浸泡后下,以及五个煎煮时间段:5min、10min 、15min、 20min、 25min ,对苍术药材煎煮,并进行平行实验,所得汤液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煎煮时间所得挥发油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挥发油提取率以浸泡后下10min为最高,浸膏的出膏率则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增加趋势,煎煮时间对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煎出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条件对钩藤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为合理使用含钩藤药物煎药条件寻求最佳煎药方法。方法:采用L(84×23)正交实验设计,以时间、煎次和处理情况为因素,并以煎1次,煎2次,完整未处理,捣碎,浸泡0小时、0.5小时,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为水平进行优选,以酸碱滴定法对汤液中生物总碱进行含量测定,以剩余酸相当于NaOH标定液的毫升数表示钩藤生物总碱的量。结果:本实验显示A2B2C2D2为最优煎煮工艺,即钩藤捣碎,浸泡0.5小时,煎2次,每次煎煮15分钟,所得汤液生物碱煎出量最高。结论:钩藤不宜久煎,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生物碱煎出量有所下降,影响临床疗效,根据本实验结果,建议复方中钩藤单包,以第一火离火前15分钟捣碎包煎后下,第二火时将钩藤包先取出,不与其它方药混煎,也在第二火离火前15分钟后下煎煮,提高汤剂中钩藤总碱含量。  相似文献   

6.
煎煮中药常规操作加水量及浸泡时间用砂锅将药物装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煎药。为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的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饮片,以免使药材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遇热凝固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多少受饮片的重量、质地等影响,一般水量以高出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注意在煎煮过程中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  相似文献   

7.
中药汤剂煎服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汤剂的煎制过程中,由于中药材的来源不同,用药部位不同,质地不同.以及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煎出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应视各种药物的不同性质,在入煎时分别对待,以确保有效成分的煎出含量,从而发挥群药的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十分讲究煎药之道,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讲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某些中药的煎煮时间过长,则使香气大发,可丢失药效;有些中药如果煎煮的时间过短.不会使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或者药物中的毒性成分不能消除.以上种种因素则严重地影响药效,也贻误病情.甚至发生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条件对砂仁挥发油煎出量的影响,为砂仁的煎药使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方法:以汤剂中挥发油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煎药方法,以煎次、砂仁处理与否,浸泡与否,煎煮时间为4个因素,选用一煎、二煎,捣碎、不捣,浸泡0h、0.5h,煎煮2min、5min、10min、15min,为因素水平实验筛选,采用挥发油微量测定法测定各供试样品挥发油含量,以各供试样品挥发油含量评价汤剂质量,实验结果采用正交设计重复试验方差分析。结果:以A1B2C2D2制备的汤液中挥发油的量最高,即捣碎浸泡0.5小时后下2分钟煎2次为最佳方法。结论:砂仁煎煮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是捣碎单包浸泡半小时后,在第一火离火前2分钟后下,第二火时将砂仁包先取出,不与其它方药混煎,也在第二火离火前2分钟后下,以提高汤剂挥发油含量。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不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引起注意。煎药法主要是“汤”剂的煎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煎煮小儿中药汤剂,更应重视煎煮方法。 首先,是必须遵从煎服中药的一般规律。如解表药宜用急火或叫武火,煎的时间不宜过长,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再煎1O~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用文火久煎,水开后再煎40~60分钟。  相似文献   

10.
三明钢厂医院中医学组自拟通淋Ⅰ号治疗尿路感染58例,治愈55例,治愈率95%。疗程最短3天,最长9天。 方剂:车前子9g,连翘9g,六一散9g,黄柏6g,扁蓄12g,瞿麦12g,蒲公英15g。上药先用凉水浸泡10min,再用文火煎2次,每次煎10~15min。将头煎药液和二煎药液混合后,匀2次服用,一日一剂。 加减法:小腹胀时加乌药,尿浊加草藓,气虚  相似文献   

11.
煎药方法疗效优劣,不仅与辨证用药有关,且与煎药方法亦有一定关系。一般用草木、子类、胶类及矿石类,应煎的时间稍长些,才能充分煎出药物的有效成份,服之才能达到予期的效果。具体煎法是:先将药物加水400~500毫升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大火煎至水游后,再小火煎1小时左右,煎至250毫升左右为止。对人参类应单独煎,时间应更长些。胶类多烊化。粉类多冲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茵陈蒿汤中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的煎出量及随煎药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UPLC色谱法。结果 结果表明,绿原酸在0.452~9.040n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文火煎煮25.5min左右,茵陈蒿汤中绿原酸的总含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3.
正中药自己煎还是医院代煎好传统煎药方法,不少市民都已了解。现在就从专业角度看看代煎中药的优缺点。临床上,煎药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药物煎煮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煎药机煎药有什么好处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所以,药物煎煮后有效成分多少成为关键。煎药机煎煮与传统方法煎药所含药效成分究竟孰多  相似文献   

14.
中药煎煮方法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有效成份的溶出。从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认为中药汤剂煎法,必须做到以下“八项”:1禁用开水泡:煎药之前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左右可以提高煎出率。若不浸泡或浸泡时间太短则药效成份煎出率大大下降。以茵陈蒿汤为例,泡一小时煎出物为21.31%,不浸泡则仅16.25%。若开水浸泡则有两大弊端,一是使药材中的蛋白质凝固于细胞内,影响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增加了部分气味芳香类药材中挥发油成份的散发,造成消费。2加水不能太少:浸泡中药时加水量如何牢握?最简便的方法是以淹没药物为度。中国中医…  相似文献   

15.
何浪 《中国乡村医生》2008,24(11):15-16
中药煎煮机煎取汤剂,不仅具有更快捷、更卫生的优点,还有利于某些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质地疏松,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易破坏有效成分,从而降低了中药的疗效。而传统的煎药法,虽没有中药煎煮机的快捷、卫生,但可根据中药的药性做到先煎或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方法:联系资源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的工作实际,选取黄连解毒汤作为研究方剂,分别使用煎药机与传统中医煎药法进行煎煮,然后对比其煎煮汤剂的煎出率及疗效。结果:用传统的中药煎药法煎煮的汤剂,其煎出率更高,药效更好。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只有确保中医煎药法的优良,才能减少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煎煮环节中流失,使中药汤剂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7.
汤剂,系指将切细或打碎的药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制备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在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疗效好与否,除医生辨证论治确切,立方遣药得当外,尚与煎药方法有密切关系。同一剂药,煎法不同.其煎出效果会有所不同。一般的汤剂以煎煮法制备,先将药材饮片或粗末加适量水浸泡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8.
药物剂量与煎药法是方剂应用中的重要环节。临床治病,辨证施药,剂量得当,还需正确指导病人煎药,方能尽药之力。该文从药味用量、煎药水量、煎药时间等方面分析《伤寒论》汤剂用药特点与煎法,对于今天临床应用仍不失宝贵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久虚、大虚,或痼疾,或热重,用量宜大。病位以上焦为主者,药味少,总药量小。药物煎煮时间与总药量、煎药水量、药物性状、煎药火候等密切相关,临床上可视具体情况调整。  相似文献   

19.
消毒灵     
一、药物组成:生地20克,赤芍15克, 丹皮15克,怀牛膝15克,苦参1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花粉15克,当归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二、适应证:红斑狼疮.三、制法:先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再放文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中的煎药方法,结合实际煎药情况,探究煎药时加水量的最适宜范围。方法:应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分析整理《金匮要略》中的煎药方法,计算煎药加水量,并测定按照该加水量所煎取药液的折光率,判断汤剂浓度是否合格。结果:《金匮要略》中汤剂煎煮程度可分为轻煎、中煎、浓煎,其中,中煎占全书103首方剂的70%。现代煎药除特殊规定外,均按中煎处理,取药液量占加水量的30%~50%,按照该比例加水煎煮的汤剂折光率均大于5,浓度符合要求。结论:《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对煎药加水量控制、合理化煎药、制定煎药标准具有指导意义;其能规范煎药操作规程,推动中药药剂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