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振  陈家骅 《安徽医药》2012,16(2):250-251
七氟烷具有呼吸道刺激性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分配系数低、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小儿吸入麻醉。然而,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过度躁动会危害患儿安全,且增加镇静药物的使用,延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该文结合近期相关文献,分析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原因和发生机制,以及所取得的预防和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2.
<正>七氟烷因无刺激性、麻醉诱导易为患儿所接受、麻醉深度可控性佳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患儿经常出现躁动、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些情况在应用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尤其明显,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已被认定为麻醉后的严重问题,影响患儿的术后恢复并需要医生给予评估和治疗[1]。本研究拟观察骶管阻滞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小婧  孙梅林 《安徽医药》2011,15(6):766-767
<正>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及类似偏执狂的思维,在麻醉后恢复室内驻留时间延长,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干扰患儿的正常生理  相似文献   

4.
七氟烷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其起效迅速,无刺激性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儿科麻醉,但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该文概括了七氟烷麻醉在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可能机制,重点论述了小儿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与治疗,以便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麻醉苏醒期出现的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定向障碍及偏执狂躁的思维等,是小儿麻醉常见术后并发症[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扁桃  相似文献   

6.
<正>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导致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紊乱。疼痛增加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术后充分的镇痛是预防术后躁动有效的方法。2010年5月至12月,笔者观察了术中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复合应用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曲马多和咪达唑仑对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1年实施小儿七氟醚麻醉术的外科手术的小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曲马多治疗苏醒期躁动,对照组术后给予咪达唑仑治疗苏醒期躁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期未发生躁动的例数为28例,发生躁动的例数为7例,发生严重躁动的例数为5例;对照组患儿术后苏醒期未发生躁动的例数为8例,发生躁动的例数为23例,发生严重躁动的例数为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和咪达唑仑对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比较,曲马多比咪达唑仑能显著降低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曲马多具有良好的中枢性镇痛作用且对呼吸功能和意识状态影响较小,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苏醒期躁动是小儿全身麻醉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躁动的发生率日益增加。躁动可造成小儿自身伤害,增加复苏室护理人员的负担,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引起躁动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手术类型、疼痛的影响、术前焦虑状态以及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预防性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优化围术期麻醉管理,充分的术后镇痛和安抚,均可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全麻苏醒期躁动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预防及控制全身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以及类似偏执狂的思维。术后躁动严重的小儿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临床研究观察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和小儿疝气小儿精索鞘膜积液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m与手术结束前15 mim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m与手术结束前15 mim静脉注射生理水2 mL,观察两组患儿在各观察点的躁动评分,以及各观察点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拔管与苏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各观察点的躁动评分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前躁动的影响差异。方法择期实施下腹部手术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吸入七氟烷麻醉,对照组吸入异氟烷麻醉。对患儿麻醉苏醒躁动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05±11)min、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04±10)min。观察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为(8.51±3.14)分、对照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为(8.52±3.09)分。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和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和对照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前躁动状况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临床效果近似。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从患儿心理及生理的成长考虑手术越早开展越有利于患儿。虽然手术时间短但是应激反应强,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高~([1]),尤其是全身麻醉围拔管期,由于麻醉迅速减浅引起的疼痛、呛咳、躁动、气管导管以及吸痰对气管和咽喉部的刺激等,均可诱发患儿躁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有一定的自限性,但若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伤口裂开、出血等。给小儿留下  相似文献   

14.
<正>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出现的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大部分为自限性,影响患儿预后,虽然只是短暂的,但却会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可更好地预防患儿躁动的发生,帮助患儿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本研究通过手术室护士对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丁亚平  马喜刚  赵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4):2198-2201,2217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盐酸吗啡在小儿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中对小儿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术中呼吸抑制、术后苏醒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在2~6岁、ASAⅠ-Ⅱ的小儿手术病例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七氟烷复合小剂量盐酸吗啡(诱导剂量0.1 mg·kg-1,间断剂量0.03 mg·kg-1静脉注射)麻醉;对照组32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抑制评分、躁动评分、平均PACU监护时间等。结果:64例患儿中,麻醉时间30~145 min,麻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各时间段的收缩压(mmHg)、心率(bpm)、平均麻醉诱导时间,平均呼吸抑制评分,进入辅助呼吸组例数,平均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平均评分,苏醒期平均镇静评分,PACU恶心、呕吐病例发生率,平均PACU监护时间,麻醉后72 h随访阳性率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盐酸吗啡用于小儿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具有诱导、苏醒快,且过程平顺,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小,并发症少,苏醒期躁动少,麻醉后护理方便,加快患儿康复,易于被患儿和患儿家属接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并行扁桃体剥离合并腺样体吸切术患儿58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n=29)。所有患儿麻醉方法采用七氟醚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合用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静注)。预防组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1μg/(kg·h)静脉持续泵入,对照组予以同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1]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AED评分情况。结果预防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6.89%)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防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较好的减少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七氟烷具有麻醉诱导快、苏醒迅速、无刺激性气味、肝毒性低、血气分配系数低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小儿吸入麻醉。然而,苏醒期躁动是一个常见问题,过度躁动会危害患儿安全,增加镇静药物的使用,延长患儿恢复时间,需术后长时间监护,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本文简要分析小儿七氟烷吸入麻醉麻醉苏醒期躁动产生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减少其发生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虹  杨光耀  马晓静  姜博  赵建辉 《河北医药》2013,(13):2011-2012
小儿眼科手术一般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插喉罩全身麻醉,且手术时间短,并要求术中麻醉深度易于调控,麻醉苏醒期安全平稳。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ng,EA)是全麻苏醒期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兴奋、躁动等不适当行为,如四肢无意识活动,哭喊、呻吟、语无伦次等,其中小儿的发生率较成人更高。虽然EA大部分为自限性、暂时性,但如不重视却可能  相似文献   

19.
邹春兰 《安徽医药》2011,15(11):1457-1458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统计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全身麻醉出现苏醒期躁动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用药、有害刺激、呼吸循环系统及内环境的不稳定、年龄、术前患者的焦虑状态等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是否发生躁动为依据分为躁动组、非躁动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A发生率为6.25%。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糖尿病、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后贫血、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导尿管留置、手术类型、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疼痛为全身麻醉患者E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P<0.01),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全面干预措施预防EA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