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脱落与手足口病的临床关系。方法:针对154例在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甲脱落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4例患者年龄3月~21岁,平均发病年龄(3.32±1.42)岁,共572个趾指甲受累,平均每个患者4.5个趾指甲受累,其中127例(82.5%)患儿出现甲脱落前1~8周曾有手足口病史。结论:手足口病与甲脱落关系密切,甲脱落是否由病毒引起尚无定论,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相关甲脱落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8例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皮肤科、儿科诊断为手足口病愈后出现甲脱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中女63例,男55例,平均发病年龄4.25岁(3个月~28岁),患者均有发热、皮损,皮损消退中位时间为8.7天(7~14)。对其中32例患者行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扩增检测,肠病毒71(EV71)11例(34.38%),柯萨奇病毒A16(CA16)3例(9.38%),其他肠病毒2例(6.25%),其余无阳性结果。随访中发现手足口病发病后的(3~8)周有15例出现了甲损害,这些患者此前均无甲外伤、甲周炎等病史,所有患者甲损害在(2~4)个月内均恢复。结论甲脱落是手足口病的一个暂时继发甲损害,可能由某些特定类型病毒引起。且由于其症状较轻,并可自愈,故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甲脱落的相关因素,了解甲脱落与手足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无甲脱落的血管瘤患儿120例作为对照,回顾性研究120例甲脱落患儿。荧光逆转录-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检测分类资料。结果 甲脱落患儿年龄(3.19 ± 2.06)岁,发病前曾有85例患过手足口病(70.83%),且距离甲脱落发生时间为4 ~ 8周。甲脱落与手足口病之间有明显关联(OR:7.621,95% CI:4.292 ~ 13.531)。甲脱落与手足口病期间有无发热史及热峰的高低无明显关联;与血清微量元素异常、潜在疾病史、退热类药物使用史及抗生素使用史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检测伴有甲脱落发生的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标本68例,病毒检出率为39.7%。柯萨奇病毒A16型9例,肠道病毒71型3例,肠道病毒属其他型别肠道病毒15例。结论 甲脱落可能是手足口病的一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脱落性甲营养不良与手足口病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1例在我院皮肤科诊断的甲脱落性甲营养不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儿年龄16月~6岁10个月,平均发病年龄(3.42±0.28)岁。平均每个患者5.4个指趾甲受累。71.43%的患儿甲分离前6~8周有手足口病史。结论:手足口病与儿童甲脱落性甲营养不良密切相关,二者是否均由肠道病毒引起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相关的甲脱落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9例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手足口病愈后出现甲脱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例甲脱落患儿,年龄22个月至10岁,甲脱落出现3 ~ 8周前均有发热,并诊断为手足口病。平均每个患儿有7.3个指甲受累,3.2个趾甲受累。 结论 儿童甲脱落是手足口病的一个暂时继发甲损害,可能由某些特定类型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6.
正1资料和方法8例手足口病后发生甲脱落患儿均为2015年7月-2016年1月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岁~8岁,平均5岁;手足口病与甲脱落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为20~40d,平均30d。8例患儿出现甲脱落症状前1个月未患其它发热性疾病,患甲未受过外伤,也无甲周或甲沟红肿等,患儿无咬甲行为,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云南德钦县某幼儿园小班幼儿集中发生甲损害事件,分析发生原因。方法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了解患儿各方面健康情况及周边环境状况。结果该幼儿园曾有手足口病爆发流行,9名甲损害患儿发病前有4例曾明确诊断"手足口病"(44.4%),有4例疑似"手足口病"(44.4%),有1例曾患"水痘"(11.1%),只有1例为无特殊病史(11.1%)。结论本次甲损害事件与病毒感染尤其手足口病有密切关系,推测甲损害为手足口病的一种中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2—2013年深圳市Beau线/甲脱落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手足口病(HFMD)的关联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近2年在本院皮肤科、儿科、传染科门诊诊治的HFMD及Beau线/甲脱落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5例患者中女157例,男138例,平均发病年龄4.25岁,患者均有发热、皮损,皮损消退中位时间为8.7 d(7~14 d)。对其中80例患者行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扩增检测,肠病毒71(EV71)28例(35.00%),柯萨奇病毒A16(CA16)7例(8.75%),其他肠病毒5例(6.25%),其余无阳性结果。随访中发现HFMD发病后的4~6周有35例出现了甲损害,这些患者此前均无甲外伤、甲周炎等病史,所有患者甲损害在6周内均恢复。结论与HFMD相关的Beau线/甲脱落机制尚不清楚,且由于其症状较轻,并可自愈,故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海奉贤地区手足口病患者并发甲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80例手足口病患者,详细记录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皮损特点,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随访,调查手足口病后甲损害情况。结果手足口病后的甲损害主要表现为甲Beau's线和(或)甲脱落,发生率为12.36%(68/550),其中表现为Beau's线者占26.47%(18例),甲脱落者占29.41%(20例),同时有Beau's线和甲脱落者占44.12%(30例),有甲损害和无甲损害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发热、病程、甲周是否有皮损、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毒型别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感染柯萨奇病毒A6型(CV-A6)脱甲发生率最高(36.22%)。结论甲Beau's线和(或)甲脱落可能是手足口病的后期并发症,CV-A6为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分析门诊收治的48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记录全身和指(趾)皮损分布情况,所有患儿随诊半年。480例患儿中共有58例(12.1%)出现了甲损害,共累及445个指(趾),其中手指261个,足趾184个。445个指(趾)甲损害表现为甲脱落397个(89.2%),米斯线25个(5.6%),甲横沟23个(5.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后甲损害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科门诊就诊的212例手足口病后甲损害的患儿临床资料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并与国内外文献相对比,探寻其发病诱因。结果:212例手足口病后甲损害患儿中男女比例1.12∶1,平均年龄(58.55±36.42)个月。手足口病与甲损害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为(68.94±59.53)d,手足口发病后5~6周为手足口病后甲损害的高发时间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9例(51.42%)出现血锌缺乏,39例(18.40%)出现血清铁缺乏,12例(5.66%)出现血钙缺乏。212例患者平均血铜(18.16±3.32)μmol/L(P>0.05);血钙(1.69±0.11)mmol/L(P>0.05);血镁(1.58±0.12)mmol/L(P>0.05),血铁(7.98±0.60)mmol/L(P>0.05),血铅(32.18±24.61)μg/L(P>0.05),血镉(1.65±1.26)μg/L(P>0.05),血锌(70.64±13.19)μmol/L(P>0.05)。结论:甲损害为手足口病的后期并发症,但与微量元素是否缺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 (HFMD)是一种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多在夏秋季发生于儿童。作者最近接诊了 5例HFMD患儿 ,出现甲Beau线和甲脱落 ,这在文献中未报道过。 5例患儿年龄从 2 2个月到 4岁 ,3男 2女 ,均在确诊HFMD后 3~ 8周内出现甲损害 ,指、趾甲均可受累 ,表现为Beau线和脱甲。其中 3例伴发热 ,1例有特应性皮炎史 ,无 1例有甲外伤、甲周炎、甲周水疱性损害或明确服药史。 5例患者的甲损害均为暂时性 ,可恢复正常。作者在讨论中指出 :甲Beau线和系统性疾病、外伤、甲周炎、发热和用药等因素有关。虽然特殊的相关感染性疾病极少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JAK抑制剂治疗5例儿童重症斑秃及合并甲改变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5例重症斑秃患儿, 予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或巴瑞替尼)口服治疗, 采用斑秃严重程度评估工具(SALT)评估治疗12、24、36、48周秃发改善程度。对其中3例合并甲改变的重症斑秃患儿, 采用改良的甲银屑病指数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甲病的改善程度。治疗过程中同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5例重症斑秃患儿, 年龄2 ~ 11岁, 病程5 ~ 120个月, JAK抑制剂疗程24 ~ 48周。治疗12周, 2例患儿SALT改善率达SALT50;治疗24周, 3例达SALT95, 1例达SALT75后自行停药;治疗36周, 3例达SALT99, 开始减半量治疗;治疗48周, 4例SALT改善率分别为SALT99、SALT83、SALT31、SALT0, 其中2例为减半量治疗1 ~ 2个月出现反复并逐渐加重。3例合并甲改变的患儿, 治疗12周后手指甲严重程度指数改善率分别为67.5%、45.4%和25%, 足趾甲分别为42.5%、71.4%和5%;治疗48周, 这3例手指甲改善率分别为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后甲脱落与病毒类型及患者体内血微量元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17例儿童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肠道病毒检测情况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并同时对其行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117例儿童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者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感染阳性例数为91例,总阳性率为77.78%。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例数为2例,占构成比的2.20%;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例数为3例,占构成比的3.30%,其他EV阳性例数为86例,占构成比的94.51%。117例儿童手足口病后脱甲患者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显示,脱甲病患者体内锌、钙、镁、铁、铜水平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后脱甲发生的主要病原为除EV71及Cox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脱甲的发生与病毒感染类型有关,与患者体内血微量元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5.
伴皮角样损害的先天性厚甲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儿女,10岁。主诉:出生后双手(足)指(趾)甲肥厚,8个月时皮肤出现疣状皮损。现病史:患儿出生后双手(足)指(趾)甲肥厚,呈黄褐色,随年龄增长甲肥厚加重,甲板变硬,远端翘起,呈污褐色。8个月大时,臀部出现多个疣状角化性皮损,呈圆锥状,坚硬,用力摩擦后,末端可脱落。皮损不断增多,于腰部、肘膝关节伸侧出现角化性丘疹.无自觉症状。患儿自幼掌跖多汗,跖部逐渐形成角化性斑块,行走时疼痛。患儿经常反复发生口腔黏膜、舌黏膜糜烂,并覆白膜。  相似文献   

16.
无环鸟苷病毒唑和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手足口病近来发病明显增加 ,但治疗尚不理想 ,1998~ 1999年 ,我们用无环鸟苷片口服治疗 36例患儿 ,并与病毒唑含片及病毒灵片对比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典型手足口病患儿 10 8例 ,其中男 5 8例 ,女 5 0例 ;年龄 11月~ 7岁。其中 3岁以下 78例 ,发病天数 0 .5~ 3天。随机分为 3组。治疗I组 (无环鸟苷组 ) 36例 ,治疗II组 (病毒唑组 ) 36例 ,治疗III组 (病毒灵组 ) 36例。所有患者近 2周内未口服或外用抗病毒药物。1.2 临床表现 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者 77例 (71.3% ) ,有典型手足症…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区36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危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临床特征及变化,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6例危重型HFMD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36例患儿中男22例,女14例,男女比例1.57:1,3岁以内患儿33例(91.67%),5~7月份发病23例(63.89%),城乡比例为1:8。表现为皮疹36例(100%)、发热35例(97.22%)、肺部啰音30例(83.33%)、呕吐27例(75.00%)、肢体抖动17例(47.22%)、Babinski征阳性17例(47.22%)、休克13例(36.11%)。34例(94.44%)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18例合并流感病毒感染,23例血白细胞升高,24例出现高血糖,15例合并腺病毒感染。19例死亡病例中13例出现高血糖,13例血白细胞升高。结论 3岁以内婴幼儿为危重型HFMD病高危人群,5~7月为高峰季节。EV71感染是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高血糖是预测病情进展及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EV71合并流感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手足口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35个月.因全身起红疹、脱屑2周余于2010年11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家长述20 d前发现其口周有小水疱,口腔内有2处溃疡,同时掌跖部有红斑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疑诊为"手足口病",给予抗病毒治疗4d后口周小水疱、口腔溃疡好转、消退.但于2周前面部、颈部及躯干四肢出现较密集的米粒大红疹,大部分皮疹逐渐融合、增厚,并有大量的鳞屑脱落.双手、足出现大面积脱屑.患儿出生时体健,发育良好,常规接种疫苗,否认有发热、关节痛、腹痛及起脓疱等不适症状,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47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鹤壁市患有手足口病患儿1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回顾性分析14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鹤壁市儿童手足口病患儿主要是由于EV71、CA16等病原体所致,患儿疾病早期易出现睡眠时四肢惊跳,全身发热,皮疹或者疱疹,随着病情发展,患儿也会并发神经系统异常、呼吸系统异常、循环系统异常等。结论儿童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皮疹症状,同时也会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及表现也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甲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点 ,我们将1995年~ 1996年的甲真菌病 2 42例总结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 选择临床症状典型、真菌镜检阳性、资料完整者作为分析对象 ,共 2 42例 ,其中男 75例 ,女 167例。病甲 10 78个。年龄 11~ 75岁 ,平均 3 4 .9岁。采取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培养观察 4周不生长为阴性。结果从 2 42例病甲中培养出病原菌 2 19株 ,阳性率 90 .5 % ,菌种分布见表 1。表 1  2 42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菌 种菌种数 (% )菌 种菌种数 (% )红色毛癣菌     51 (2 1 .1 )镰刀菌       5(2 .1 )念珠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