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研究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颈椎疾患治疗方法的历史性的突破,它可以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最近一期的《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Focus),刊登了颈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专刊,从基础和临床方面对这一新技术进行了介绍。Le等回顾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颈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各种颈椎椎间关节假体的设计和有限的临床经验,指出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颈椎关节成形术对一些患者有显著的意义。Oskouian等从生物材料学的角度介绍了目前颈椎椎间关节假体使用…  相似文献   

4.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的背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等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段,自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长期随访发现ACDF术后融合率可达到73%~90%,并且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1、2].但刚性融合会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和应力的代偿性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进而引起原有症状的加重或复发 [3~5].Hillibrand等 [6]随访21年4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发现,邻近节段新发病的发生率约为2.9%,在手术后10年内大约有近1/4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新发病而需行再次颈椎手术治疗.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它可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性活动度及稳定性,改善邻近椎间隙的压力,并能减少正常颈托制动时间,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ACDF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无疑是治疗颈椎病更加理想的手术方式.常见的颈椎人工椎间盘包括Bryan、Cervitech PCM(porous coated motion)、Pro-disc-C等.  相似文献   

5.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8.
<正>人工髋、膝关节等大关节置换手术几乎逐步替代了各种关节融合性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那么对于颈椎椎间盘这种特殊的非滑膜关节性连接,是否可在实现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同时保持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手术的效果,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我国于2003年在亚洲  相似文献   

9.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代化(replacement),也可称为置换化,是二十一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是替代化在脊柱外科领域的最新扩展。本科2004年1月对一例颈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Bryandisc置换手术并取得成功,现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及互连网上的信息对该病例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4):2242-2242
美国亚特兰大Emory脊柱中心的Heller教授介绍了Bryan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情况,指出该装置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ACDF)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坚强固定和脊柱融合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继发邻近节段退变,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理念逐渐转移到非融合技术上,应  相似文献   

14.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56年VanSteenbrugghe[1]首次提出椎间盘假体的概念,经过40余年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ADR)已经发展到临床应用阶段[2~8]。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椎间盘假体是德国外科医师Schellnack和Büttner-Janz发明的SBCharitéⅢ型假体[9],其次是法国学者Marnay[10]设计的Prodisc(r)椎间盘假体。ADR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的并发症分为前路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置入技术并发症、假体相关的并发症[2~8、11~13]和再手术。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前路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预防1.1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13-2118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9年12月~2013年04月因颈椎病行单节段Pro 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PLL,分为颈椎PLL切除组(15例)和颈椎PLL保留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诊断类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Cobb角、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差异及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PLL切除与否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影响不大,切除颈椎PLL在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保留颈椎PLL。  相似文献   

16.
郭健峰  李锋  廖晖  熊伟  方忠 《骨科》2017,8(5):337-343
目的 评估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8月于我院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2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85±3.70)岁,其中单节段9例,双节段11例,C3/4 2例、C4/5 9例、C5/6 15例、C6/7 5例。①收集并比较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mJOA)评估治疗分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以及Odom''s分级。②通过其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侧位片及颈椎过屈过伸位片,评估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③MRI T2加权像上根据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④通过X线片及CT片根据McAfee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mJOA评分分别为(13.30±2.83)分、(15.25±2.07)分,VAS评分分别为(4.10±3.81)分、(1.55±1.53)分,NDI分别为(11.45±9.52)分、(6.00±4.78)分,所有评价指标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为优8例,良8例,可2例,差2例。②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及C2~C7曲度:术前分别为2.33°±4.08°、18.78°±6.68°,术后早期为4.12°±6.43°、20.00°±9.9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21°±6.56°、15.61°±6.73°。FSU ROM及C2~C7 ROM:术前分别为9.15°±2.80°、47.28°±9.75°,术后早期为9.27°±3.83°、40.81°±14.66°,末次随访分别为9.37°±3.97°、42.03°±10.97°。3个时间点的FSU曲度及FSU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2~C7 ROM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与邻近节段ROM变化趋势一致。末次随访时,43个邻近节段中46.5%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以C5/6最为常见,但均无临床表现;末次随访时31个手术节段中有23例(74.2%)发生异位骨化,其中严重异位骨化(Ⅲ、Ⅳ级)发生率为22.6%,C5/6最为常见。结论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可以取得持久稳定的临床效果,尽管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同时邻近节段仍可见退变,但均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是一种粘弹性组织,连接上下椎体.有稳定脊柱、吸收震荡、传递载荷、分布应力的作用。既能保证脊柱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又能限制其过度活动。在颈椎退变的治疗中,椎问融合术可以撑开椎间隙,重建椎间隙和椎间孔的高度。恢复后纵韧带的紧张度,增加节段稳定,并有助于骨赘的吸收。但融合术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临床表现、影像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单节段置换41例(C3/4 2例,C4/5 17例,C5/6 21例,C6/7 1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和C5/6 1例,C5/6和C6/7 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的JOA评分、NDI、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8.2±0.7、35.3±4.7、6.8±1.1和6.5±1.2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4.7±0.4、16.2±3.4、1.3±0.8和1.8±0.9分(P均<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为7.97°±4.49°,末次随访时为9.15°±3.8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人工椎间盘活动良好,无塌陷或移位,随访期间未见邻近节段明显退变,2例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异位骨化形成。结论: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