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其肢体疼痛、麻木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口服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症状评分和神经体征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冶疗的副作用。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维生素治疗组(t=3.67.P&;lt;0.01),西洛他唑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M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冶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5.6&;#177;0.2),(7.0&;#177;0.2)分,治疗后为(2.8&;#177;0.3),(6.4&;#177;0.3)分](t=2.64,2.89,P&;lt;0.01)。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国产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主观症状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3.
俞募配穴针刺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0.6&;#177;3.4)m/s,胫后神经(37.0&;#177;3.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6.4&;#177;3.6)m/s,胫后神经(37.0&;#177;3.9)m/s】明显高于治疗前【(34.7&;#177;2.9),(30.2&;#177;3.0),(41.1&;#177;3.1),(32.4&;#177;3.3)m/s】(t=6.556,7.753,5.579,4.5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Ⅰ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lt;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
俞募配穴针刺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应用神经传导速度评估振源胶囊对糖尿病患者肢体疼痛及麻木症状的改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人参果实总皂甙类中药地精子为主要成分的振源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和肢体疼痛麻木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04/2003-08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振源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参果实总皂甙),2粒,次,3次,d,连用4周;对照组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25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4周。①采用神经症状的评分和神经体征检查评分评价患者的周围神经症状。患者有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异常冷热和烧灼感症状之一为1分,或夜间加重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3分为异常;双下肢的触觉,痛觉用尼龙单线检查,震颤觉用120Hz的音叉检查,无异常者至损害局限在膝关节分为0-5分,膝反射、踝反射正常为0分,增强引出为1分,消失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5分为异常。②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参与实验的90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用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在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6&;#177;0.4,4.0&;#177;0.3,t=18.7830,P〈0.01:5.9&;#177;0.4,7.0&;#177;0.2.t=16.500,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组内比较,观察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46&;#177;6,36&;#177;4;46&;#177;6,32&;#177;4;50&;#177;6,42&;#177;6;49&;#177;5,41&;#177;5)m/s,t=9.3026,13.0236,6.3246,75895.P〈0.05];对照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39&;#177;3,34&;#177;5;45&;#177;5,40&;#177;4)m/s.t=5.7522,P〈0.05;t=47.1440,P〈0.01]。组间比较,用药后观察组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6&;#177;6,39&;#177;3;46&;#177;6,38&;#177;4;50&;#177;6.45&;#177;5;49&;#177;5.42&;#177;3)m/s.t=7.0000,7.4421,4.2945,8.0531,P〈0.05-0.01]。结论:振源胶囊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对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贺铁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33):16-17
目的:探讨以人参果实总皂甙类中药地精子为主要成分的振源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和肢体疼痛麻木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04/2003-08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振源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参果实总皂甙),2粒/次,3次/d,连用4周;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25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4周。①采用神经症状的评分和神经体征检查评分评价患者的周围神经症状。患者有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异常冷热和烧灼感症状之一为1分,或夜间加重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3分为异常;双下肢的触觉,痛觉用尼龙单线检查,震颤觉用120Hz的音叉检查,无异常者至损害局限在膝关节分为0~5分,膝反射、踝反射正常为0分,增强引出为1分,消失为2分,总分大于或等于5分为异常。②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参与实验的90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用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在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6±0.4,4.0±0.3,t=18.7830,P<0.01;5.9±0.4,7.0±0.2,t=16.500,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组内比较,观察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46±6,36±4;46±6,32±4;50±6,42±6;49±5,41±5)m/s,t=9.3026,13.0236,6.3246,7.5895,P<0.05];对照组用药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较用药前均明显增快([39±3,34±5;45±5,40±4)m/s,t=5.7522,P<0.05;t=47.1440,P<0.01]。组间比较,用药后观察组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6±6,39±3;46±6,38±4;50±6,45±5;49±5,42±3)m/s,t=7.0000,7.4421,4.2945,8.0531,P<0.05~0.01]。结论:振源胶囊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对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曾庆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3,7(25):3532-3533
糖尿病并发多发性末梢神经病变,对79例患者单纯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加用大剂量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芦荟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芦荟对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芦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按标准体重计算,总热量104.5kJ/(kg·d);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芦荟治疗共3个月。两组糖尿病患者,于用药前后观察临床症状空腹血糖、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同时测定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等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相似,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明显改善,而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芦荟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芦荟对 DN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筛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在入院时对80例患者进行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足部外观:正常为0分异常为1分,异常包括包括足部畸形、皮肤干燥、裂开、感染;踝反射:足跖屈为阳性(1分),无反应为阴性(0分),两者之间为可疑(0.5分);大拇趾振动觉:如患者完全感受不到音叉振动则为振动觉缺失(1分).左右两侧合计总分>2分为阳性.③采用五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0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敏感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阳性患者中经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总数&;#215;100%.特异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阴性患者中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神经病变患者总数&;#215;100%.④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中,足背振动觉异常率最高(包括振动觉减退与缺失),达55%(44/80);足部外观异常及有溃疡者共约占11%(9/80),而且一般伴有足背振动觉或踝反射的异常.②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腓肠神经与腓总神经病变率最高,分别达59%(41/80),38%(30/80).③80例糖尿病患者中,在41例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阳性的患者中,37例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4例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条或无神经病变).39例评分阴性的患者中,9例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正常.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8%.结论:①足部外观的异常和足部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渐趋严重的表现.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下肢神经最易受累.③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和88%.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
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
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
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
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0.5,3.0±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3,4.0±0
3)(t=3.255,2.005,P<0 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神经卡压松解术治疗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10年间我院手外科神经卡压松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等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例485例(年龄40 ~ 90岁),确定合并有2型糖尿病病例的数量和比例,将其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和不合并2型糖尿病两组,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神经卡压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为18.4%(89/485),是否合并糖尿病组间比较结果为: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术前神经功能评分4.68±0.93,不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术前神经功能评分4.31±0.69(t=0.703,P=0.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9.32±0.89,不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12.96±0.78(t=3.10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手术疗效明显较低,表明其神经症状同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方法 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就其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在病程<5年、5~10年、10-15年和超过15年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显著增高,P<0.05;而运动神经早期多不明显,仅在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其神经传导速度才明显减慢;②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的患者中,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增高,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周围运动神经波幅明显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血糖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1996-03/2006-0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对其进行肌电图和肢体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观察上下肢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肌电图的改变,分析电生理特点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全部患者均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临床上以下肢无力或麻木为首发症状,随病情发展,受累部位增加.②常规神经传导检查均有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其中16例Ⅰ型患者(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低于正常值50%)减慢更明显,其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4.8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7.9 m/s;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7.2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4.6 m/s;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6.5 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7.4 m/s;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1 m/s.传导速度减慢与肌力受累程度不成比例,即肌无力程度相对较轻,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较重,其中有8例双下肢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出,但患者尚能行走.③针电极肌电图检查可见明显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特征,部分患者有巨大单位.结论:临床表现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基础,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测定是确诊腓骨肌萎缩症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且可以发现早期和临床无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1996-03/2006-0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对其进行肌电图和肢体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观察上下肢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肌电图的改变,分析电生理特点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全部患者均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临床上以下肢无力或麻木为首发症状,随病情发展,受累部位增加。②常规神经传导检查均有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其中16例Ⅰ型患者(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低于正常值50%)减慢更明显,其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4.8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7.9m/s;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7.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24.6m/s;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6.5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17.4m/s;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3.1m/s。传导速度减慢与肌力受累程度不成比例,即肌无力程度相对较轻,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较重,其中有8例双下肢远端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出,但患者尚能行走。③针电极肌电图检查可见明显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特征,部分患者有巨大单位。结论:临床表现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基础,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测定是确诊腓骨肌萎缩症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且可以发现早期和临床无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的影响,并将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结果予以分析比较。方法:糖尿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糖尿病饮食、降血糖、能量合剂、促代谢药物等治疗,治疗组38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采用多人高压氧舱,在舱内停留100min,压力0.20MPa,戴面罩吸入纯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隔2~4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NCV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分别为(40.9±5.6)m/s,(43.9±4.7)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分别为(41.2±4.9)m/s,(43.4±5.2)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尺神经MNCV分别为(42.3±4.1)m/s,(45.5±7.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NCV分别为(40.6±5.3)m/s,(42.2±4.7)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胫神经MNCV分别为(41.9±7.8)m/s,(43.5±5.1)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NCV分别为(39.7±5.4)m/s,(41.9±4.8)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正中神经的MNCV、尺神经的MNCV显著加快;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研究--附20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肌电图检测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20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与病程的关系,并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患者的年龄、血压及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者138例(检出率67%),病程超过10年者与不足10年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1%)明显高于运动神经病变(28%),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9%)明显高于上肢周围神经病变(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水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高血糖状态和收缩压升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6.4±6.1),(47.2±5.8),(46.9±4.2),(46.4±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5.6),(38.2±5.3),(35.2±4.1),(35.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5.1),(41.1±5.1),(37.8±4.4),(39.1±4.0),P<0.01犦。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7.8±5.6),(48.5±5.1),(48.9±5.8),(45.3.±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5.4),(37.6±5.8),(38.1±5.4),(36.1±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5.4),(39.4±4.8),(37.1±5.1),(38.7±5.6),P<0.01犦。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