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霞  汤桂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6):1048-1049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一种,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作者通过对9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析,比较并发SBP与未并发SBP患者临床、肝功能及腹水检查特点,探讨肝硬化腹水发生SBP的危险因素,便于早期预防,及时治疗,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我科2001—03/2006—05收治的598例肝硬化患者中,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4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在有该病病史的患者中复发率极高。目前主张对肝硬化SBP发作后治愈的患者进行长期口服诺氟沙星(NF)预防治疗。但长期抗菌治疗可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SBP的发生与肝硬化患者肠道有害菌过度增生有关.作者旨在观察调节肠道微生态对肝硬化患者SBP复发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科2005-10~2007-04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依据2000年西安病毒性肝炎会议有关肝硬化所制定的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1)腹水白细胞计数〉0.25×10^9/L,腹水细菌培养阳性;(2)腹水阴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腹腔内无原发感染病灶和脏器损伤而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它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肝功能失代偿的重要标志。SBP多见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也可见于重症肝炎或其他原因致终末期肝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无腹腔脏器穿孔而发生的腹腔急性细菌感染,最常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也可见于其他严重肝脏疾患,如重症肝炎、肝癌等。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是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对64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水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近18a来收住院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SBP)4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在SBP基础上出现细菌性胸膜炎,入院后及时行胸腔、腹腔穿刺作胸水、腹水常规及细菌学细胞学检查,同时作血常规、肝功能、血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SBP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由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的腹腔感染,在无腹腔内临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来源(如腹腔脓肿、胆囊炎、肠穿孔等)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1],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见于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等.SBP一旦发生可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性休克等,从而使患者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和病情的加速进展[2].因此准确而及时的对肝硬化失代偿合并SBP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SBP以及对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住院率和病死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SBP患者血清PCT、CRP以及其他炎性指标来继续探讨它们临床应用价值,以期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SBP患者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合理的干预,降低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3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39株,大肠埃希菌占48.7%,腹水蛋白≤10 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 g/L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 g/L患者应及早做腹水常规检查,腹水PM N比值诊断SBP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0.
李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7):1587-158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脂水平。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CH、TG、HD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TCH、TG、HDL能提示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对判断肝炎肝硬化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97-02~2003-05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89例,其中使用双歧杆菌加抗生素治疗46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为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致误诊,且预后差。作者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SBP的34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肝硬化合并SBP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使病情迅速加重.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SBP是改善肝硬化患预后的重要因素.本对27例腹水培养阳性的肝炎肝硬化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SBP 49例(SBP组),不伴SBP 20例(非SBP组),分别测定其血清CRP、PCT水平及SBP组综合治疗后血清CRP、PCT 水平。【结果】与非SBP组比较, SBP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明显增高(P<0.01);SBP组治疗后治愈或好转患者血清CRP、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未愈或恶化患者CRP、PCT 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血清CRP、PCT水平对SBP早期诊断、疗效、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合并胆石症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509-1510
对我院2000~2004年肝硬化合并胆石症54例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35~76(平均52.4)岁。肝硬化的确诊按1984年南宁会议制定的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3例,乙醇性肝硬化9例,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8例,其他原因肝硬化4例。按Child分级,肝功能A级18例,B级21例,C级15例。入院后经腹部B超、CT或MRI检查发现:单纯胆囊结石41例,其中包括单个结石、多发结石及泥沙样结石;胆管结石8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外胆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5例。  相似文献   

16.
影响肝硬化腹水并发腹膜炎病人预后的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护理研究》2006,20(9):2383-2384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以上。本文研究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病人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指标,旨在探讨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7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5-2003年收治的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7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指在已有腹水存在的基础上,腹腔内无明确感染灶或脏器破裂,也无直接污染途径而发生的腹膜细菌感染,临床上90%的腹水来源于中晚期的肝炎肝硬化,特别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之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原有肝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诱因。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是诊断SBP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受留取标本、应用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脑卒中患者316例,其中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138例(DM组),单纯脑血管病患者178例(对照组),分析头颅CT特点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结果】DM组多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BMI、WC、血糖、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以多灶性脑梗死常见,糖尿病合并高TG、低HDL-C、肥胖的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程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818-2818
2001~2006年我院共收治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变4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35~70(平均52)岁。肝硬变的诊断除病史、临床表现、B超或肝胆CT检查证实外,全部经手术证实。术中见肝脏萎缩、质硬、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结节,细结节肝硬化36例,大结节肝硬化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