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丙硫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4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效果,方法:478例住院脑囊虫病患,按CT扫描诊断分为320例急性脑囊虫病和158例慢性期脑囊虫病,所有患均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治疗3个疗程,追踪观察1年,结果:急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96.88%,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43.03%,结论:急性期脑囊虫病的疗效明显高于慢性期脑囊虫病,表明提高脑囊虫病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黄建敏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2):237-238
将经临床诊断、头颅CT及脑脊液嗜酸性细胞检查证实为脑囊虫病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丙硫咪唑与吡喹酮治疗,结果其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副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认为丙硫唑咪治疗脑囊虫病具有毒性低、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丙硫咪唑单独及联合治疗脑囊虫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吡喹酮、丙硫咪唑单独和两药合用治疗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三组 ,完成治疗剂量后 3个月复诊 ,从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缓解程度及头颅MRI病灶改善情况两方面来判断及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①联合用药组在缓解头痛、控制癫痫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 <0 .0 5 ) ,在头颅MRI病灶改善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药物不良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不伴颅内压升高者 ,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对近10年来我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院近十年收治的脑囊虫病均为癫痫型,吡喹酮对脑囊虫病有较好治疗效果,磁共振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吡喹酮每天30~50mg/kg,7~10天为一疗程,治疗420例脑囊虫病。治愈366例,治愈率87.14%;有效399例,总有效率为95.00%。在治疗前为了避免急性变态反应,常规采用小剂量脱敏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高颅压的患者,除一般降颅压外,椎管内注射氟美松能有效地降低颅内高压,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斑点-ELISA和平板-ELISA对5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诊断脑囊虫病的敏感性近似(阳性率分别为92.3%与90.4%);与40例正常人血清均无假阳性反应。但斑点-ELISA具有节省抗原,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适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斑点-ELISA 和平板-ELISA 对5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诊断脑囊虫病的敏感性近似(阳性率分别为92.3%与90.4%);与40例正常人血清均无假阳性反应。但斑点-ELISA 具有节省抗原,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适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诱发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调查表详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液中铁、锌、钙、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T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的分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液中CD8+水平显著升高,锌、钙、铁、IgA、IgG、IgM、CD3+、CD4+及CD4+/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补体3(C3)和C4水平无明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在是否为早产、母亲生育年龄、居住环境、是否规范治疗及是否为过敏体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喂养方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可能与机体中CD8+水平过高,锌、钙、铁、IgA、IgG、IgM、CD3+、CD4+和CD4+/CD8+水平过低有关,并且与患儿早产、母亲生育年龄≥35岁、居住环境、是否进行规范治疗及过敏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方便选取的该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根据病因的针对性综合治疗和对症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①100例小儿慢性咳嗽患者中,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所占比例较高,气管、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呼吸道疾病和胃食管返流性咳嗽所占比例较低;②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对小儿慢性咳嗽,应该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综合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呼吸机辅助治疗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小儿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4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为呼吸机辅助治疗组,共计102例,另一组为常规治疗组,共计102例。呼吸机辅助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儿呼吸机进行通气支持的呼吸治疗(PEEP5-9cm水柱,氧气浓度45%,湿度98%),常规抗感染、平喘、雾化吸痰、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常规治疗组患儿只采用上述抗感染、平喘、雾化吸痰、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同时对两组患儿采用支持治疗,注意两组患儿的饮食,应进食高营养食物,增强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结果:呼吸机辅助治疗组患儿的平均病程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SpO2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心率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喘憋消失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呼吸机辅助治疗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满意度评分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呼吸机辅助治疗小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方式可快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呼吸系统症状、纠正代谢异常、缩短病程、提高预后情况、促进患儿康复是目前临床上较为人性化、高效化、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①小儿ITP出血部位较单纯。②婴幼儿发病多见,<8月22例,占44%,<24月34例,占68%。③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支原体感染亦可能是其致病因素;骨髓检查结果提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④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缩短两者单用使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结论:小儿ITP中婴幼儿的发病率高,发病有多因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发病机制、易发年龄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7例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的易发年龄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7例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中6个月至≤3岁158例,占76.33%,〉3岁~6岁49例,占23.67%,两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577,P〈0.01);179例患儿经手法复位后痊愈,无复发;28例患儿复位后复发,经再次复位后给于石膏托固定3周后痊愈,再无复发。结论本文资料显示,桡骨小头半脱位多见于3岁及3岁以下患儿,对就诊患儿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必要时对复发的病例予以石膏托固定3周,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