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和肝脏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是相互连接的,并且这种"肠-肝轴"对肝脏病理学产生各种影响.随着对该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已成为预防性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个新前沿.肠道渗漏和营养不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肝病的进展和HCC的发展,探讨肠道菌群与HCC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肿瘤的发生和肿瘤免疫治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免疫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但是目前其疗效仍不够满意.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特别是使有助于免疫治疗效果的菌群在肠道富集,可能会使得肝癌免疫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肝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异麦芽低聚糖在体内和体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麦芽低聚糖是一类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可溶性功能性低聚糖或称寡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也称双歧因子;由于人体肠道中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能被消化而直接进入大肠,促进双歧杆菌成倍增殖,抑制多种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润肠通便,减少肠道内腐败物质与毒素的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代谢平衡的调节。本实验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异麦芽低聚糖明显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为异麦芽低聚糖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肝病,特别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或细菌过度生长的机率增高,并且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所产生的脂多糖(LPS)可与其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4(TLR4)结合,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肝损伤,促进炎症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抗生素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的产生等作用有可能减缓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开腹肝切除术(OLR)和腹腔镜肝切除术(LLR)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6例HCC行肝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OLR者86例(OLR组),行LLR者50例(LLR组)。记录围术期指标。记录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LR组术后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分别为(7.5±3.5)d、(2.0±0.5)d和(1.9±0.7)d,OLR组分别为(12.5±5.5)d、(3.8±0.9)d和(3.5±0.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肿瘤数目、术中输血率、术中血流阻断率、手术时间、切肝方式和R0肿瘤切除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LR组和OLR组TP、Alb、TBil、ALT和AST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LR组ALT和AST分别为(87.5±20.5) U/L和(45.9±9.7) U/L,OLR组分别为(129.5±32.0) U/L和(56.6±11.0)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P、Alb、TBi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R组有2例胆漏、6例出血、8例腹腔积液、4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1例肠梗阻;OLR组有5例胆漏、15例出血、18例腹腔积液、12例胸腔积液、6例切口感染、14例肺部感染、3例肠梗阻。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R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9%(79/86)、50.00%(43/86)、20.9%(18/86),LLR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43/50)、60.0%(30/50)、30.0%(1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R治疗HCC安全可靠,能达到OLR一样的效果,且术后可更早进食,更早离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肝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肝硬化患者输注胎肝细胞后血浆氨基酸和肝功能的变化。治疗组血浆BCAA浓度显著增高,AAA和BCAA/AAA变化不明显;对照组BCAA和AAA均无明显变化。输注后,AAA仍与白蛋白呈负相关,与球蛋白呈正相关;BCAA虽与总胆红素呈负相关,但与白、球蛋白失去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益生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益生菌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疗程14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另选择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9±0.72 vs 9.13±1.01,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12.28±1.02)lg CFU/g、(11.17±1.18)lg CFU/g、(11.56±1.27)lg CFU/g]较治疗前 [(9.39±1.23)lg CFU/g、(9.26±1.13)lg CFU/g、(8.57±1.45)lg CFU/g]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082±0.031) EU/mL vs (0.145±0.047) EU/mL,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HCC)侵入胆管形成胆道癌栓致梗阻性黄疸,则肝功能受损,病情迅速恶化,预后极差。近年来,一些作者报告.经手术取栓疏通胆道,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是,关于取栓术后再手术问题的报道罕见。我们对3例HCC胆道癌栓取栓术后患者进行积极的再手术治疗.取得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为了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对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为取0.5克新鲜粪便,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8,然后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共10种。结果示:(1)实验组的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伴腹泻者真杆菌减少,梭菌增加(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菌群失调,而失调的程度往往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S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SP患者16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丰度(Ace指数、Chao指数)和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并比较两组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丰度。比较两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分析观察组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免疫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IgA、IgG均低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WBC、NEUT及IgM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菌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灵芝多糖对HepG2细胞诱导的肝癌小鼠肠道菌群及其菌群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HepG2细胞构建肝癌小鼠模型,将21只造模成功的肝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灵芝多糖(GLP)和益生菌处理组,每组7只,另选择正常小鼠7只作为对照组,给予药物处理组动物GLP或益生菌灌胃,另两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2 w....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高频介导热治疗(HITT)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HITT和TACE术,术前、术后3d、2wk、4wk分别行肝功能检查,比较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224-、0.678-、1.268-1、.045,p均>0.05)。HITT术后3d患者血清TBIL和ALT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升高,PTA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3.355-、2.017、2.893,P均<0.05);HITT术后2wk除PTA有显著下降(t=2.581、P<0.05)外,TBIL、ALB、ALT已恢复至术前水平(t值分别为-1.730-、0.155、1.219,P均>0.05);HITT术后30d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571-、0.698、0.113、0.557,P均>0.05)。TACE术后3d、2wk患者TBIL、ALT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升高,ALB明显下降(3d t值分别为-2.397-2、.895、2.366,P均<0.05;2wk t值分别为-1.923、3.827-、3.166,P均<0.05),而PTA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TACE术后30d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值为-1.388、1.679-、1.100、0.666,P均>0.05)。结论PHC患者选择HITT或TACE术治疗均可引起短暂的一过性肝功能损害,但HITT术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持续时间短,但两种治疗方案均较安全,都不会导致持久和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8例CL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每组各74例。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明显增多,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2周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2周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LD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可能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有关,并且肠道菌群数量的改变可能会诱发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不仅可促进CLD患儿肠道菌群的恢复,而且可阻滞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结直肠息肉虽是肠道良性肿瘤,但少数腺瘤性息肉可癌变,其中腺瘤-癌假说实验已被证实~([2])。据统计,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5类最常见癌症,且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3])。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4])。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以及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维持机体代谢与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屏障损伤和肠道微生态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预防性治疗HCC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HCC中肠道微...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与肠道病毒和寄生虫等共同栖息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定植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的相对稳态,而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改变也会影响寄生虫感染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就蠕虫及肠道原虫与肠道菌群相互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伴发的病症之一.病因虽较复杂,但肠道菌群的紊乱是其重要因素.我们对34例腹泻小儿进行了临床和肠道菌群的调查,井与30例正常小儿肠道菌值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综合评分模型是肝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肝细胞癌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传统评分模型(CTP评分及MELD评分)和新型评分模型(白蛋白-胆红素评分、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白蛋白-吲哚菁绿评分)应用于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方面的价值与局限性,认为新型评分模型尤其是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