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年轻成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时两种不同的黏膜瓣缝合方式对邻牙远中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拔除双侧下颌阻生智齿患者66例,年龄18~23岁。每一例患者施行拔牙手术时,一侧黏膜瓣作传统简单缝合,另一侧作半"8"字交叉缝合。术前测量邻牙远中的牙周探诊深度,术后6个月再次测量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6个月,简单缝合组与半"8"字交叉缝合组的牙周探诊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时采用半"8"字交叉缝合方式更有利于邻牙远中牙周组织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 对照组为50.1%±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 mm, 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 mm,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 mm,对照组为(6.6±0.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去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 Bio-Oss)联合可吸收生物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置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位点保存术对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患者99例,根据患者住院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后自然愈合,试验组采用Bio-Oss联合Bio-Gide置于下颌智齿拔除位点保存术。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即中间距离(opposite height, OH)和颊侧距离(buccal height, BH)、近侧山脊高度变化(proximal ridge height changes, MHplateC)和远端山脊高度变化(distal ridge height variation, DHplateC)和牙周探诊等结果。结果 术前试验组OH和BH均高于对照组[(6.93±2.81)mm比(5.53±...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影像学测量探讨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智齿与下牙槽神经位置关系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01月-2014年12月间因下颌阻生智齿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全麻手术拔除的临床患者10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前所具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将所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仅有曲面体层片组(A组)和同时具有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组(B组)。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2-3名熟练的高年资医生完成,术前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的随访。结合随访资料和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下颌阻生智齿牙根和下颌管的关系以及与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发现A和B组患者中分别有9和15侧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两组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B组患者术前锥形束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拔牙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例中13(86.67%)侧出现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P<0.05);12(80%)侧出现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P<0.05)。 结论:锥形束CT能准确评估下颌阻生智齿与下颌管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CT图像上出现的牙根与下颌管接触、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征象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影像学测量探讨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智齿与下牙槽神经位置关系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因下颌阻生智齿行全麻手术拔除的临床患者101例,根据术前所具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为仅有曲面体层片组(A组)和同时具有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组(B组)?术前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的随访?结合随访资料和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下颌阻生智齿牙根和下颌管的关系以及与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发现A组和B组患者中分别有9侧和15侧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两组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对B组患者术前锥形束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拔牙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例中13侧(86.67%)出现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P < 0.05);12侧(80%)出现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P < 0.05)?结论:锥形束CT能准确评估下颌阻生智齿与下颌管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CT图像上出现的牙根与下颌管接触?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征象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预防性拔除有阻生倾向的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3M)牙胚的短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患者,有阻生倾向的M3M牙胚纳入试验组,共计21例;同时纳入21例完全骨埋伏阻生的牙根发育完全的M3M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超声骨刀、气动手机进行分牙拔除M3M,分别于术后1 d、3 d、7 d、3个月、6个月随访,比较2组拔牙时间、下颌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骨缺损深度(bone defect depth,BDD)、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VAS)、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不良反应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主要结局和次要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拔除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拔牙窝进行不同处理,比较两侧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恢复情况,以指导临床预防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口腔科门诊拔牙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患者12例,年龄≥26岁,患牙为中、低位阻生,近中或水平方向,且双侧患牙阻生程度相似。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在患牙拔除即刻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缩生长子混合后填塞拔牙窝;另一侧为对照组,拔牙窝不做特殊处理。分别测量并记录拔牙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两侧第二磨牙远中(包括第二磨牙颊侧远中、远中和舌侧远中3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比较分析两组牙周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两组附着丧失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6个月对照组附着丧失程度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尖片提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其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26岁以后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恢复不佳,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均有明显增加,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锥形束 CT 分析减少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并发症。方法:选取曲面断层片示患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重叠患牙102例,行锥形束 CT 扫描后确定手术方案,术后对损伤下牙槽神经病例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上方42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颊部28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舌侧40例;类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横跨下颌神经管2例。所有患牙顺利拔除,有2例出现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积极治疗后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曲面断层片加以锥形束 CT 能有效的提高患牙拔除术的成功率,减少损伤下颌神经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位阻生智齿(根尖连结下颌管)被截冠留根后能否产生断根上移而消除压迫下齿槽神经的风险。方法:选择22例低位阻生智齿患者,其中10例为垂直阻生,12例前倾阻生。全景片及CT片确认22例智齿根尖连结下颌管。排除系统性疾病、智齿龋性牙髓炎、智齿邻牙远中有明显骨质吸收(牙周炎)的病例。手术方法:局部麻醉下切开、翻瓣、去骨、显露牙冠、截冠,断根面修整至牙槽脊下4 mm,生理盐水冲洗创口,缝合瓣膜,术后1周拆线。术后每4个月全景片复查一次。结果:22例患者无下牙槽神经、舌神经损伤,无感染情况出现。术后1年追踪观察,7例垂直阻生患者的牙根往牙槽脊移动3 mm,但之后逐渐停止,3例垂直阻生患者的牙根暴露于口腔,随后再次施行手术拔除。6例前倾阻生患者的牙根往牙槽脊移动2 mm,6例移动3~4 mm暴露于口腔而拔除。结论:根尖连结下颌管的低位阻生智齿,经截冠留根,术后断根可上移,根尖离开下颌管拔除断根,可明显消除压迫下齿槽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或单独使用浓缩生长因子(CGF)与胶原蛋白海绵在下颌阻生智齿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160例下颌阻生智齿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空白组(40例),CGF组(40例),骨粉+CGF组(40例),胶原蛋白组(40例)。空白组采用常规拔牙后直接缝合,CGF组给予拔牙后CGF填塞后缝合,骨粉+CGF组采用Bio-Oss骨粉与CGF各占50%填塞后缝合,胶原蛋白组给予拔牙后填塞倍菱胶原蛋白海绵。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第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深度及CBCT影像测量成骨高度等进行比较,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空白组术后第6月检查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骨缺损高度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GF组术后第6月检查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骨缺损高度无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粉+CGF组术后第6月检查第二磨牙远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撕脱性损伤恒牙的就诊特点,分析患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外伤导致恒牙撕脱性损伤前来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35例( 47颗患牙),记录其临床信息,对脱位牙行牙再植术及松牙固定术,并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观察患牙1年内牙根吸收的情况。 结果 (1)47颗患牙中20颗发生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42.6%;(2)在1 h内完成牙再植的患牙7颗,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0.0%(0颗),低于1 h后再植的患牙(40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根尖孔闭合的患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32.3%,低于根尖孔未闭合的患牙(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4)保存于唾液中的患牙(17颗)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17.6%,低于保存在生理盐水中(11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63.3%,P=0.020)和干燥保存(11颗,72.7%,P=0.006)的患牙,后两者无明显差异。 结论 患牙体外时间及保存介质是影响撕脱性损伤恒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重要因素;缩短体外时间,有效保存患牙,能明显降低患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伴错牙合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行牙周 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 正畸治疗的Ag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畸治疗完成后(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后出血比率(percentage of sites with bleeding on probing,BOP%), 通过根尖片评价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及牙根吸收发生状况。结果: (1)在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前(T1)及正畸治疗完成后(T2),PD、BI、BOP%以及PD>3 mm位点的百分比均有显著降低(P<0.001)。(2)T0时全口RBH均值为68.37%±15.60%,牙周 正畸治疗后RBH为70.2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切牙[T0为58.79%±16.71%,T2为65.54%(55.74%,78.13%)]、上尖牙[T0为77.62%(66.06%,87.17%),T2为79.57%(69.75%,86.52%)]及上磨牙[T0为74.30%(61.69%,84.45%),T2为76.76%(68.12%,85.09%)]在正畸治疗后RBH增高明显(P<0.05)。(3)正畸治疗后人均有23.94%±13.45%的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以下切牙及上切牙的发生率最高,总发生率分别为68.48%和65.31%。结论: 伴错牙合畸形的AgP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不会引起牙周炎症加重或牙槽骨吸收;约2/3的上、下切牙可发生轻度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enerous tissue and bone substitute in autogenous tooth transplantation in the larger recipient socket. Methods:In 3 Beagle dogs,18 incisors were transplanted to the recipient sockets,2 mm wider mesio-distally. The regenerous tissue group,the bone substitut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7,7 and 4 teeth respectively. No additional material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were done every month and were sacrificed 3 months later. Subsequently,decalcified sections were prepared for routine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rdinal scores for root surface resorption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Kruskal-Wallis test. Results:All donor teeth surviv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all three treatment groups(P = 0.0001). The proliferating tissue in space positively affected the periodontal healing without any resorption. Inflammatory resorption of the root surface and formation of new bone were observed in the bone substitute group. Surface resorptions of the roots were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Proliferating tissues enhance the regeneration of periodontal tissues in larger recipient sockets and prevent root resorption. Sinbone HT is beneficial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teeth in larger socke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Beagle犬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动物模型,探索减阻、牵张措施在快速牙移动中的作用及其可靠性。方法: Beagle犬20只,随机在下颌左右两侧分别实施不同术式:减阻-牵张加力频率2次/d,减阻-牵张加力频率6次/d,减阻-常规加力,常规加力。每种术式各10个单侧。分别于加力前、加力15 、保持30 d时行牙髓活力、牙齿松动度、牙齿移动距离测量,锥形束CT观察评估牙齿倾斜度、牙根吸收和牙槽骨质密度变化。结果: 减阻-牵张2,6次/d频率下牙齿移动距离相似(P>0.05),都明显快于减阻-常规加力组,常规加力组移动速度最慢; 减阻-牵张下移动牙加力前后牙髓活力正常,未见牙根广泛性吸收和骨质缺损等副作用; 减阻-牵张组移动牙发生远中倾斜程度(13.9°±3.5°)略大于常规方法(6.6°±1.3°)(P<0.05)。结论: 减阻、牵张是实现牙齿快速移动的关键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减阻-牵张技术能够在可接受牙齿倾斜限度内实现牙快速移动而不伴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儿童恒牙全脱出后再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再植牙的牙周组织预后类型和各类根吸收出现的时间,分析影响再植牙牙周组织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对2000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恒牙全脱出系统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要求观察期大于12个月,记录再植牙的预后和各类牙根吸收出现的时间,分析影响再植牙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周膜愈合率为23.0%,替代性吸收发生率为72.1%,通过临床检查诊断替代性吸收的时间早于影像学检查,86.0%(40/47)的根吸收在再植后1年之内出现。保存在良好储存液中(例如牛奶、生理盐水、唾液等)的全脱出牙齿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比例显著高于干燥保存和保存在自来水、酒精等不良介质中的牙齿(P<0.05)。尖牙和前磨牙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下颌切牙;上颌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比例最高。结论:再植牙的保存方式与牙周组织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最常见的牙周组织预后方式是替代性吸收,诊断替代性吸收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牙齿再植后的观察期至少应在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Vitapex和三联抗生素糊剂(TAP)做根管消毒剂在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增强的牙髓血运重建术。实验组根管消毒采用Vitapex糊剂,对照组根管消毒采用TAP,并且于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复诊,观察患牙临床症状和充填物情况,拍摄根尖片观察患牙牙根发育情况并测量患牙根管长度和根管壁厚度。对比2组临床有效率、根管长度、根管壁厚度及牙体变色率。 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牙根长度为(8.74±0.24)mm,治疗后为(9.12±0.18)mm,对照组治疗前牙根长度为(8.81±0.21)mm,治疗后为(9.21±0.24)mm,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治疗前根管壁厚度为(2.12±0.32)mm,治疗后为(2.66±0.24)mm,对照组治疗前根管壁厚度为(2.15±0.28)mm,治疗后为(2.71±0.28)mm,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牙体变色率为25.0%,对照组为1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itapex和TAP用于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可以达到同样的临床疗效,但Vitapex作根管消毒剂能有效降低患牙牙体变色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牙周内窥镜下非手术治疗对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残留中重度牙周袋多根牙的治疗效果,阐明牙周内窥镜在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127颗多根牙残留中重度牙周袋。对纳入的多根牙行牙周内窥镜辅助下的牙周非手术治疗,采用牙周风险评估(PRA)系统评估牙周风险因素控制状况,采用Florida探针系统检测治疗后患牙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和牙石清除率,观察根分叉病变患牙百分比。结果:牙周内窥镜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牙治疗后风险因素减少,预后较好。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牙的PD值和BOP阳性位点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其中近远中位点的PD值较中央位点的PD值下降更为明显(P<0.01);牙石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Ⅰ度根分叉病变患牙占多根牙总数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但Ⅱ度及以上根分叉病变患牙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残留中重度牙周袋的多根牙行牙周内窥镜下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牙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检查分析高海拔地区汉、藏、回3 个民族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 置关系,为拔牙、口腔外科手术、种植和植骨手术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汉、藏、回3 个民族各 110 例(男女各55 例,左右共110 侧),共330 例上颌窦的CBCT 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根 尖和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根尖的平 均距离为:汉族(5.52±1.47)和(4.46±1.82)mm,藏族(6.65±1.72)和(6.19±1.71)mm,回族(5.45±2.04) 和(4.07±1.74)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1 磨牙根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4.09±1.74)和(2.74±1.59)mm, 藏族(5.05±1.62)和(4.25±1.68)mm,回族(4.23±1.71)和(2.72±1.67)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磨牙根 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3.66±1.79)和(2.55±1.58)mm,藏族(5.29±1.67)和(4.14±1.71)mm,回族(3.49±1.76) 和(2.45±1.66)mm ;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磨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汉族(12.82±1.69)和(11.83±1.67)mm, 藏族(13.70±1.79)和(13.14±1.59)mm,回族(13.25±1.62)和(11.14±1.58)mm。结论 高海拔地区汉、藏、 回3 个民族的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存在差异;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第1 磨牙、第2 磨牙牙 根距离的平均值:汉族和回族均低于藏族;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男性:藏族> 回族> 汉族,女性:藏族> 汉族> 回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Quartz SplintTM高强度石英纤维夹板固定前牙的临床效果,为治疗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应用Quartz SplintTM高强度石英纤维夹板对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Ⅱ°、Ⅲ°松动前牙进行固定,观察固定前和固定后3、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和牙槽骨高度的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正畸治疗对死髓牙与活髓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固定矫治时间不少于12个月,有清晰的曲面断层片,牙列中有至少一颗已行完善根管治疗的死髓牙患者60例,测量同一患者治疗前后的死髓牙和其对侧同名活髓牙牙根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后死髓牙、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男性或女性的活髓牙正畸治疗过程牙根吸收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男性或女性的死髓牙正畸治疗过程牙根吸收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畸治疗不会增加活髓牙牙根吸收的风险。正畸治疗对不同年龄死髓牙的牙根吸收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