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曲唑、唑来膦酸对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64例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来曲唑、唑来膦酸,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进行同期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骨缓解效果与病灶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8%,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缓解有效率显著要高;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77%,观察组患者的病灶修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口服来曲唑片2.5 mg/d,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5 min以上),28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疼痛缓解率、骨转移灶改善率、活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6.84%、52.63%、73.68%,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毒副反应轻。结论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是一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7例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分别接受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治疗。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生存时间及总生存率差异,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用x。检验。结果①止痛总有效率唑来膦酸组和伊班膦酸钠组分别为88.9%(24/27)和85%(17/20)(P=0.467)。②1、2、3年无SRE生存率唑来膦酸组分别为88.7%、44.4%、24.2%,伊班膦酸钠组分别为94.7%、40.5%、5.8%(P=0.744)。(觐、3、4年总生存率唑来膦酸组分别为70.4%、40.7%、23.1%,伊班膦酸钠组分别为85%、46.7%、17.5%(P=0.994)。①②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1、2、3年无SRE生存率首发表现单纯骨转移组为92%、50.8%、23.8%,首发合并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组为85.4%、21.4%、5.3%(P=0.012)。⑤2、3年总生存率首发单纯骨转移组95.8%、74.2%,首发合并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组为56.5%、10.1%(P〈0.001)。④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2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唑来膦酸在延迟乳腺癌骨转移SRE发生及总生存方面不优于伊班膦酸钠,首发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患者预后不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疼痛控制方面2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3例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51)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n=42)接受帕米膦酸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观察组疼痛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骨转移灶清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帕米膦酸相比,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升高,因此唑来膦酸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和来曲唑片(2.5mg/d口服)治疗,28天为一周期,治疗3个周期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疼痛缓解、骨转移病灶疗效、活动能力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52.5%和77.50%,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究新辅助化疗TAC方案联合唑来膦酸在治疗仅有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5例单纯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联合应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和唑来膦酸后通过复查乳腺彩超及骨扫描评价原发病灶及骨转移病灶治疗效果,并统计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该方案对治疗乳房肿块的有效率为86.7%,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为51.1%,治疗骨转移疼痛有效率为75.6%,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联合应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和唑来膦酸对单纯骨转的移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较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0P)的早期不良反应及肾脏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骨质疏松症患者85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和>75岁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其主要不良事件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流感样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8.8%、7.5%、9.4%、5.6%、7.5%A15.6%、6.3%、9.3%、6.3%、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年龄无关,对于肾功能正常的骨质疏松患者,缓慢滴注(>15 min)密固达,两组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在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给药方便、早期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症状多为一过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30例:帕米膦酸二钠90mg,静脉滴注4h,每4周重复1次。唑来膦酸治疗组26例: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4周重复1次。对患者的骨相关事件(SRE)、生存质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相比,唑来膦酸治疗组第一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均明显后延(中位时间12个月vs 6个月,P=0.035)。唑来膦酸治疗组改善骨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两研究组改善骨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均逐渐恶化,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患者一般健康状态恶化程度更显著(P=0.03)。唑来膦酸治疗组的骨转移灶缓解率明显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73%vs 37%,P=0.024)。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在延迟SRE发生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唑来膦酸优于帕米膦酸二钠,而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复发或(和)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对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抑制.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对19例复发或转移乳腺癌患,每日口服依西美坦25mg,连续4wk为1周期.结果:全部19例患,1例全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0例病情稳定(SD),5例病情进展(PD),总有效率4/19.血清E水平监测:3/19有效,2/19无效,14/19治疗前低于检测极限,治疗后没有升高,不良反应集中在口干、胃部不适、恶心、乏力、面部潮热和头痛,但可以耐受,结论:依西美坦片对绝经后妇女复发转移性乳癌明确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给予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与单药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8月- 2013年11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96例,一组给予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n=48),另一组给予单药内分泌治疗(n=48).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本均衡.联合组和单药组的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分别为22.9%和8.3%(P=0.049);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4.0个月(95% CI:2.9 ~ 5.1),单药组中位PFS为2.0个月(95%CI:1.8 ~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亚组分析中,年龄≥50岁、ER阳性、PR阳性、Her-2阴性、解救治疗线数≤5线、存在内脏转移、骨转移、脑转移、软组织转移及既往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联合组PFS较单药组显著延长.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既往内分泌治疗是否敏感是影响两组患者PFS的独立相关因素.不良反应主要与依维莫司相关,包括1 ~ 2级口腔炎、间质性肺炎等.结论 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线解救治疗失败后,在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依维莫司疗效确切,可延缓内分泌耐药导致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作为第三代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是目前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方案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很多临床前试验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同时发现ZOL与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协同抑制作用.此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唑来膦酸具有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提高患者预后的作用.本文就上述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密固达)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中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每日口服维生素D3与钙尔奇-D,治疗组加予密固达5 mg静脉滴注1次,1年后观察
两组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L1-4、Neck、Inter、Ward’s骨密度均比对
照组明显增加(P<0.05),β-胶原片段(β-CTX)较对照组下降(P<0.05),骨钙素(N-MID)、降钙素(hC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静滴1次密固达,1年后能有效地降低骨吸收,提高骨密度,可用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每日口服维生素D3与钙尔奇-D,治疗组加予密固达5 mg静脉滴注1次,1年后观察
两组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L1-4、Neck、Inter、Ward’s骨密度均比对
照组明显增加(P<0.05),β-胶原片段(β-CTX)较对照组下降(P<0.05),骨钙素(N-MID)、降钙素(hC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静滴1次密固达,1年后能有效地降低骨吸收,提高骨密度,可用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A组)、单纯放疗组(B组)、单纯唑来膦酸组(C组)各20例,观察比较各组疗效。结果A、B、C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5%、80%和3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2月后A、B、C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0%、60%和2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严重放射及药物毒性。结论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唑来膦酸治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单用化疗;治疗组32例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化疗,2组化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疼痛总有效率81.3%,对照组为46.9%。治疗组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62.5%,对照组为28.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2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化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唑莱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8例采用放化疗联合唑莱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局部骨转移灶30Gy/10f放疗,4周期含蒽环类,紫杉类,长春瑞滨,铂类药物的联合方案化疗及2周期唑莱膦酸治疗。结果: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CR):52.08%(25/48),部分缓解(PR)35.42%(17/48),轻度缓解(MR):8.33%(4/48),无效(NR):4.17%(2/48),总有效率(CR+PR)为87.50%(42/48)。骨转移灶控制率:完全缓解(CR):12.50%(6/48),PR(部分缓解):33.33%(16/48),NC(无效):39.58%(19/48),PD(进展):14.58%(7/48)总有效率(CR+PR)为45.83%(22/48)。治疗结束后2个月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显效:29.17%(14/48),有效60.42%(29/48),无效10.42%(5/48),总有效率:89.58%(43/48)。结论:放化疗联合唑来膦酸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癌细胞增殖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57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清性激素6项水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状态.将ER和PR阳性的患者根据Ki67的水平分为Ki67低表达组(≤14%)与高表达组(>14%),比较两组间血清激素6项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57例ER阳性的患者中,Ki67低表达组睾酮水平高于Ki67高表达组(P=0.01),其余5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例PR阳性的患者中,Ki6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激素6项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泌乳素在ER阳性和PR阳性的ki67高表达组均较低表达组患者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P=0.05).结论 在ER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中,Ki67低表达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较高,睾酮可能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无关,而可能与泌乳素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放疗组,从放疗开始,所有患者均接受唑来膦酸(4 mg),28 d一周期共6周期.VAS评分和全身骨扫描用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放疗后疼痛评分、累积不良骨事件发生率,及骨扫描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联合唑来膦酸,高剂量放疗和低剂量放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二者疗效相当,但低剂量组治疗时间短,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