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牙槽骨缺损类型与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效果的关系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并同期GBR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种植后患者均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植骨吸收率。并根据患者CBCT数据进行骨缺损三维结构重建,以Pearson相关性骨缺损形态学变量与植骨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以ROC曲线分析始骨缺损形态学变量对植骨吸收率的预测价值。结果:GBR术后6个月,82例患者吸收率平均为(46.8±10.52)%。经CBCT对初始骨缺损进行重建后,计算显示mMD为(5.39±1.58) mm、mCA为(5.24±1.08) mm、mBL为(5.06±1.25) mm、rmCA/mMD为(1.03±0.29)、rmCA/mBL为(1.07±0.27)、rmBL/mMD为(1.00±0.3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CA、mBL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r=-0.408、-0.496,P <0.05); rmCA/mMD、rmCA/mBL与植骨吸收率呈正相关(r=0.636、0.418,P <...  相似文献   

2.
汪婷  涂业颖  于艳春  林海燕 《浙江医学》2022,44(19):2089-2093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骨缺损形态与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吸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种植科,由同一术者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行GBR的患者20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投照计算机体层摄影系统数据,采用六维齿科牙设计软件拟合,测量术前骨缺损近远中向、唇舌向、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4个骨缺损形态指标。比较患者距种植体颈部不同位点术后即刻骨增量、骨吸收量、骨吸收率;分析骨缺损形态、术后即刻骨增量与GBR后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GBR后骨吸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距种植体颈部3、6mm处的术后即刻骨壁厚度及术后即刻骨增量均>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mm处骨吸收量均>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mm处骨吸收率<6mm处<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9mm处的骨吸收率与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呈负相关(r=-0.678、-0.553、-0.487,均P<0.05),与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牙槽骨凹陷角度均呈正相关(r=0.845、0.547、0.633;0.877、0.619、0.599,均P<0.05),而与近远中向骨缺损、术后即刻骨增量均无相关性(均P>0.05)。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较小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的骨缺损患者行GBR后,距种植体颈部3mm处的骨吸收率较低(均P<0.05);9mm处的骨吸收率仅受到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的影响(P<0.05);骨缺损形态对种植体颈部6mm处骨吸收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BR难点在于维持种植体颈部3mm处植骨材料的稳定,其中骨缺损形态是影响种植体颈部骨吸收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较小的冠根向骨缺损及较小的骨凹陷角度的牙槽骨形态是相对有利型骨缺损,对其行GBR后的骨吸收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原位骨环技术在下颌前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需行植骨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CBCT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观察组接受原位骨环技术,对照组接受下颌磨牙后区取骨术.分别于植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导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唇侧骨板骨吸收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植入22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3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丢失。结论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可避免因钻骨造成骨量缺失,保存骨量,提高GBR成功率,拓宽了种植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获得种植体的Ⅰ期植入,大大改善修复后美学效果,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应用掺锶5%透钙磷石骨水泥修复家兔下颌牙槽骨缺损,观察骨保护素(OPG)在缺损区的表达情况,探讨掺锶透钙磷石骨水泥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健康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在家兔双侧下颌牙槽骨制作骨缺损,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透钙磷石组植入透钙磷石骨水泥,掺锶5%透钙磷石组植入掺锶5%透钙磷石骨水泥.术后每组动物分别于4、8周各处死3只,通过大体观察、CBCT、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CBCT结果显示掺锶5%透钙磷石组骨缺损8周时已基本修复,透钙磷石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未完成骨缺损修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周时OPG表达最高,8周时减弱.4周和8周时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掺锶5%透钙磷石成骨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术后的康复时间,可作修复骨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张利平  孙予  隋秋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57-3158
目的比较单纯植骨术与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口腔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包括67个位点,依照手术方法分为联合组(21例)和植骨术组(21例),植骨术组接受单纯植骨术治疗,联合组接受GTR联合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区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探诊深度(PD)、龈退缩(GR)以及牙槽骨密度、骨缺损高度。结果术后6个月,联合组牙槽骨密度、骨缺损高度较植骨术组高(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PD、GR、CAL低于植骨术组(P<0.05)。结论与单纯植骨术相比,GTR联合植骨术能提高牙周组织附着,加快骨缺损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改良劈开技术联合引导骨再生术在牙槽骨缺损种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牙槽骨骨缺损种植修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引导骨再生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改良劈开技术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美学效果、骨吸收以及牙槽骨骨壁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修复术当日两组患者美学效果比较(P>0.05),修复术后6个月后观察组PES与W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远中边缘和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种植处牙槽骨骨壁厚度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10 mm、7 mm、1 mm点位牙槽骨骨壁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槽骨骨缺损种植修复患者应用改良劈开技术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牙齿美学效果、降低骨吸收含量、增加牙槽骨骨壁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中成人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9例)、均角组(11例)与高角组(10例),所有患者在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CBCT扫描,在其CBCT图像上诊断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双颌前突患者发生牙槽骨缺损的人数比为94.00%。所有接受检验的牙齿牙槽骨缺损发生率为38.60%。牙槽骨缺损绝大多数发生在唇侧(98.66%);牙槽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青少年组牙槽骨开裂(3.06%)及骨缺损(30.13%)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组的骨开裂(11.73%)及骨缺损(42.46%)发生率,P<0.05;而两组的牙槽骨开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骨开窗(22.22%)的发生率低于均角组(33.84%)和高角组(37.50%),P<0.05。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最低的牙位为上颌中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缺损的发生率受年龄、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即刻骨移植方法修复外伤性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10例因各种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的病人,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时,切取大小合适的颅骨外板或颏部骨板移植到骨缺损的部位,钛钉固定,严密缝合牙龈及黏膜组织。3月后给予金属烤瓷固定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结果10例病人软组织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黏膜及牙龈组织形态良好,牙槽骨饱满,牙槽弓弧度满意,义齿修复后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期进行自体骨移植,可以缩短疗程,节约病人费用,为义齿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评价两种(结构型和颗粒型)不同自体骨移植形式修复不同长度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成不同长度双侧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0.5 cm 缺损组,1.0 cm缺损组,1.5 cm缺损组),取自体髂骨以不同形式分别植入左右两侧.术后4、8、12及16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12及16周3组兔结构型植骨侧与0.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缺损逐步修复,1.0 cm缺损组及1.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修复效果差,1.5 cm缺损与1.0 cm缺损组结构型植骨侧影像学评分高于颗粒型植骨侧(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0.5 cm缺损组两侧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结构型植骨修复中大段骨缺损优于颗粒型植骨.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在种植完成负重后的短期、中长期骨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牙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50例XIVE和68例ANKYLOS单牙种植患者在修复完成后3、6、12个月的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比较骨吸收高度的差异。结果XIVE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呈进行性吸收,ANKYLOS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有缓慢吸收,吸收速度呈匀速状;两种种植体在不同观察期,骨吸收水平ANKYLOS优于XIVE。结论在排除了表面处理技术和负重条件等重要影响条件下,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环节上,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要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填充与骨蜡涂抹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处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髂后入路行自体髂骨取骨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PMMA组(43例)与骨蜡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1、2周和2、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观察术后伤口裂开、局部血肿、感染、周围神经损伤、取骨区长期疼痛(≥6个月)、髂骨骨折、腹疝、取骨区凹陷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术后1年患者对取骨区外观满意度及系腰带时舒适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及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组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1年取骨区外观满意率及系腰带时舒适率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骨蜡组(P<0.05).结论 使用PMMA填充重建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具有操作简便、能较好地保持髂部外形完整、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38只新西南大白兔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将髂骨块与股骨应力骨小梁方向一致植于股骨缺损靶区域;B组垂直方向植骨;C组随机植骨.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测定X-ray、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生成量等指标.结果 股骨骨缺损缺损范围:13~14mm.三组骨缺损靶区域骨痂生长及X-ray:术后2周有少许程度区别,4周时差别明显,8周无明显差别.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新生骨量:术后2、4周AB、BC两组差别明显(P〈0.05),8周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影响骨缺损的早期愈合,移植骨沿骨小梁方向与成骨方向一致植入骨缺损靶区域,在骨愈合早期要优于另两种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钛网植骨修复四肢长骨干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钛网包裹游离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实验大白兔,分成二组,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予以单纯游离植骨和钛网植骨移植,术后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单纯骨移植,可在16周基本完成骨缺损修复,但有较高的骨不愈合率;钛网植骨移植,在12周即可基本完成骨缺损的修复,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优于单纯骨移植。结论:钛网包裹游离骨移植利于骨的紧密接触,并且有一定的固定支持作用,且不影响周围血管经网孔的长人,利于骨缺损的修复,且其相溶性较好,可任意塑形。  相似文献   

17.
自体牙骨粉作为新型骨移植材料,是将患者拔除的无用牙齿制备成粉末状,在患者需要修复牙槽骨组织缺损时代替自体骨组织进行骨移植的一种新技术。研究发现由于自体牙成分类似于骨组织,自体牙骨粉具有诱导牙槽骨新骨形成的作用。相对于其他骨移植材料,自体牙骨粉包含自体骨的所有优点,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需额外的材料费用等特点。本文仅就自体牙骨粉的特性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pedicled vascularized bone graft (VBG) from Lister's tubercle vs. traditional bone graft (TBG)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irteen cases of symptomatic scaphoid nonunion were treated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2, including 7 cases subject to VBG and the rest 6 cases to TBG, respectively.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modified Mayo wrist score system.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period of 3.5 months after opera- 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scores in VBG group were 86.4i9.4 after operation with excellent result in 4 cases, good in 2 and acceptable in one, and those in TBG group were 71.7±9.3 after operation with good result in 2 cases, acceptable in 3 and disappointing in one. Total score of wrist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VBG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BG group (P〈0.05).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VBG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for treating scaphoid nonunion than TBG metho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35例,其中采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15例设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植骨或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并发症、患肢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试验组的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骨愈合分级、临近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愈合较快,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但也有适应证等方面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生物骨移植材料的灭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寻找用于骨移植材料力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对比研究环氧乙烷及γ射线对生物骨移植材料的灭菌方法及其对诱导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金葡萄繁殖体、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及蜡样杆菌芽胞3种标准菌株定量污染复合BMP的重组合异种骨(RBX),分别做各剂量组^60Co-γ射线辐照及EO气体和试验,计数残存活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